在大公司待久的人,需要避免哪些坑?
文/紐約老李校長編輯/西西
01
有些事情是開始很美麗,結束的沒道理。
是什麼樣的事情呢?就是說去非壟斷的市場化大型企業工作。
壟斷的企業大家都知道,中國移動啊,中國電信啊,中國石油啊,包括國有四大銀行,而我說的,非壟斷市場大型企業,我隨便舉幾個例子,比如:惠普,三星,他們代表著外企里的大型企業,而我們的華為聯想,則代表民營企業里的大型企業。
今天這個話題,要從網上討論的很熱鬧的華為清退34歲員工開始,華為的老闆任正非說:
華為是沒有錢的,大家不奮鬥就垮了,不可能為不奮鬥者支付什麼,30歲年輕力壯不努力,光躺在床上數錢可能嗎?
這句話被華為內部員工和外界理解為,華為在清理,年齡大,收入高,幹活不積極的老員工,此舉的目的是用來節約公司的運營成本。
其實即使沒有華為清退34歲員工這麼嚴酷的做法,在這些超級大企業里工作,最終都會經歷我之前所說的,開始的很美麗,結束的沒道理這個過程。
對於年輕人來說,一開始進入這種超級大企業確實比較興奮,因為收入比較高,福利完善,管理規範,給親戚朋友報出自己上班的公司也特別的有面子。
結束的沒道理是指,這些個超級大企業會經常裁員,最近網上有個問題就是問,中年了,在外企失業,該何去何從。
我看了下網上的所有答案,好像並沒有特別好的辦法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很多年輕人就會說,裁員也不要緊啊,有工作經驗。
02
那麼我今天就來說說,所謂的大公司的工作經驗和在大公司打工都有哪些坑。
首先我來講講所謂大公司的工作經驗,大公司的工作經驗是:你離開這個平台,你的工作經驗都不值錢。
為什麼這麼說,這些大公司的厲害之處,就是把每個工作崗位設計得高度模塊化,通用化,每個人的工作技能都像螺絲釘,零部件一樣的標準化,可以隨時替換。
這種崗位設計的好處就是,大公司根本不怕哪一個員工跳槽,正所謂地球離了誰都轉,而作為個人,每個人負責具體某一塊很細很細的業務。
比如說聯想的財務部門有一個崗位專門是負責全國所有人員的發票報銷,他只負責干這個,如果她今天走了,明天換一個人來做就行了,包括看似很重要的技術和銷售崗位都是如此。
想吃飯,那麼就在這個行業繼續往下干,其實每個行業就那麼幾家大公司,沒多少可選擇的餘地,可以這麼說,技術崗位決定了一個人一輩子的行業,至於銷售崗位也是如此。
很多外行以為銷售干久了,積累了客戶資源,可以自己單幹。
今天我來消除這種對銷售工作的誤解。
第一,這些超級大公司的品牌很大,你離開這個品牌的光環,你啥都不是,他們客戶你根本帶不走。
我以前IT行業的領導出去根本就沒有干老本行,有出去賣紅酒的,有出去賣茶葉的,有去做小額貸款的,很少有繼續賣IT設備的。
其中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你一旦離開了這個行業,客戶根本不跟你,人家認的是品牌,不是你的個人,所以很多人不得不轉行。
第二,銷售崗位也是高度的模塊化,銷售崗位可以細分為客戶經理,渠道經理,行業經理,售前工程師,華為還有專門的投標經理。
大公司把銷售工作也能拆開細分,每個銷售其實都是在重複昨天的事。
拜訪客戶的一直在拜訪客戶,管理經銷商的只負責管理經銷商,給客戶講技術方案的就一直講技術方案。
銷售任務其實是由眾人合力完成的,你離開了這個平台,說實話,你會發現你連一塊U盤都賣不出去。
第三,銷售工作內容之一就是收集客戶的信息資料,現在各大公司的客戶信息管理系統都很完善,你的考核內容里也有新客戶開發這一項。
大公司怎麼考核你新開發的客戶呢,就是要你不斷地把新客戶的信息錄入公司的管理系統,然後公司電話銷售的同事,或者客戶關係部門的同事,會電話回訪你填寫的客戶信息的真實度。
所以你開發的客戶,最終還是吸收進公司的資料庫,等到下一個頂替你的銷售經理來了,可以繼續利用這些客戶資料去做業務。
03
大公司的任何崗位有人離開,大公司的業務都不會因此而中斷,而你離開大公司,你才發現你那些工作經驗,離開了公司平台,其實一點用都沒有。
大公司的白領們,其實和富士康生產線上的工人們在本質上沒有任何的區別,只不過你穿得精緻漂亮,在漂亮的寫字間里,有咖啡喝,看上去更有品味而已。
當你的工作經驗越多,你就越離不開公司這個平台,你之前所付出的時間,都是你的沉沒成本,你的工作經驗就是為了適應公司這套體系而服務的,對你將來的創業,干別的,沒有太大的幫助,一切都需要你重新學起。
最終的結果是大公司離開你可以,而你卻離不開他。
04
下面說說,在大公司上班的一個巨大的坑,那就是在大公司干久了,你會與社會脫節。
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因為大公司都特別會洗腦,大公司的洗腦能力特別厲害。
聯想,IBM,三星,幾乎所有的大公司都有所謂的入模的培訓,模是模具的模,從字面意思上來看,就是把每個不同的人打造像標準化零件一樣的人,不需要你有太多的想法,只需要服從和執行就可以了。
洗腦還體現在公司的不斷對外宣傳和企業文化的熏陶上。
在大公司干久的人都會把公司的牛逼當成自己的牛逼,很多人會因為公司的名氣大而有優越感,其實這也無可厚非,畢竟能進500強工作的人素質也是百里挑一的。
當你每天看公司內部的新聞,上面寫著公司的業績又翻倍了,公司又把其他公司收購了,你會感覺到公司很強大,很牛,其實這一切跟你沒啥關係,因為公司的洗腦,你變得虛妄和自大,你慢慢地與真實的社會脫節。
另外一個與社會脫節的體現就是,在一個公司待久了,你會慢慢習慣這個公司的一切,等你出去的時候,你會發現很難再適應別的公司了。
我舉兩個例子,我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是在美的空調,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很多人從美的跳槽出去後,大部分人適應不了外面的公司,最後只能乖乖地再回到美的。
其實我也不例外,我是2004年進的美的,2006年離開,在外面一個小公司幹了幾個月,實在受不了小公司的管理和薪酬,我最後又託人走後門,回到美的去工作。
後來在聯想也是這樣,我在聯想幹了三年,後來去了三星,在三星呆了一個禮拜就各種不適應三星的管理風格,最後咬著牙在三星堅持了半年,就辭職創業了。
這個就是大公司的厲害之處,別說適應外面的社會,就是適應別的公司都很難。
更嚴重的社會脫節就是你在大公司干久了,會失去對外部世界的敏感度。
這個原因很好解釋,大公司的工作任務很重,經常需要加班,等你完成分內的工作,累得筋疲力盡之後,你只想怎麼休息怎麼玩,根本沒有太多的精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我2004年進的美的跑銷售,早上8點起來趕公交車去跑客戶,晚上很晚才回到住處,累得半死,只能洗洗澡睡覺,就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一年。
說件有意思的事,後來我是通過看報紙,才知道互聯網出了博客這個東西。
同樣的事情後來又發生了一次,我在聯想工作的時候,每天也忙得跟狗一樣,微博都火了好幾年,直到2011年底,我才知道有微博這麼個東西。
05
為什麼每次抓住風口的都是年輕人或者混的不怎麼好的屌絲呢,我想是不是因為大公司的人實在是太忙了,或者他們早已對外面的世界變得麻木。
究其原因,我們所有人都是屁股決定腦袋,當你的屁股在大公司坐穩了之後,你的腦子,肯定就是琢磨自己工作上那點利益,比如說,能不能偷個懶,多弄點發票,多報銷點費用啊,怎麼把年休假休完啊,怎麼上班遲到不被抓啊。
為什麼大家都是人,有的人的目光會變得短淺,格局變得很小,難道有的天生就是個目光短淺,格局小的人嗎?
我想肯定不是,而是因為你在大公司這個環境里,你就是一顆小螺絲釘,你能看到的東西實在太窄太有限,環境造就了你只能思考有限的事情,久而久之,你的大腦與這個世界脫節。
06
現在我又當網紅又當老闆,我經常會在我的朋友圈裡發一些互聯網的東西,我發現我原來的老同事們,已經看不懂我在說啥了。
有些人甚至在我的評論區里說,我搞的都是很虛,很不實在的東西,我看到這個只能笑笑,思想上,大家已經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了。
在大公司待久的人,自己不知道,自己已經和世界脫節,反而對新的事物總保持著敵意和一臉的不屑,與這個世界脫節其實比被公司裁員還可怕。
超級大公司的所有崗位都是按照模塊化來設計的,那麼其實這些崗位上的人是沒有什麼社交價值的,別說離開公司的品牌,沒人會理你,就是你在公司這個品牌上,也沒有多少人願意結交和認識你。
現實很真實,現實很殘酷。商人都是利字當頭,資本都是逐利的。
在大企業打工,如果你一直都是一線的小兵,是底層的員工,是這個龐大機器上的一顆小小的螺絲釘,那麼你不可避免地會在30歲,35歲,那個上有老,下有小,中有房貸車貸的高額經濟負擔的中年,卻還在擔憂下一份工作在哪裡,被公司裁員了怎麼辦,沒有收入來源,這一大家子人都指望著我,我該何去何從?
因為,你很清楚,你的崗位可以分分鐘鐘被一個年輕人替換掉,同樣的產出,年輕人比你更有活力,更能精力,更能加班,那麼從公司的角度來說,留著你,有何用呢?
在大企業打工,要想避免中年危機,那麼在大企業一直升職,成為高管,成為那個不可替代的人,才是唯一的辦法。
因為只有你的職位越高,你接觸的資源才能越豐厚,處理的事情才會越難,提升的能力才會越強,最終才能創造你的個人價值,擁有不可替代性,這樣的工作經驗才值錢。
大企業的高管,這家公司干不下去了,下家大公司依舊是高管,跳來跳去,都是高管。
無論做哪一行,薪酬一直是一個大問題!!
新老員工薪酬矛盾,薪酬心愁新仇;
關鍵崗位明顯低於行業水平,人才流失;
薪酬缺乏業績聯繫,員工抱怨總是不漲薪;
薪酬沒有對接績效,大家干好乾壞一個樣;
……
當企業的薪酬出現問題的時候,就會降低企業利潤,影響企業的發展。
MBA智庫課堂特推出《八堂課薪酬體系課告訴你,如何做好薪酬管理》,幫助大家快速掌握完整自建薪酬體系的方法和工具,隨課附贈崗位價值評估工具,在線指導學員設計出符合本企業實際的薪酬體系。
-THE END-
※為何你的情商,總讓別人情傷
※職場的「回頭草」,到底該吃不該吃
※麥肯錫精英的30個工作習慣
※致所有不讀書的人:你將「死」於35歲
※吊炸天的谷歌最近員工紛紛離職,原因竟是工!資!太!高!
TAG:MBA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