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紀實:仁愛精神,在他們青春潔白的心靈中熠熠生輝(中)

紀實:仁愛精神,在他們青春潔白的心靈中熠熠生輝(中)

【作者簡介】譚奇勇,資深經濟師,知名作家,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研究會會員,重慶市作家協會會員,石柱作家協會顧問。作品見於全囯各地及澳門等數十家雜誌報刊,發表各類體裁文學作品600餘萬字。出版傳記著作《梅香自寒來》《歲月留痕》《敬之文集》等作品,並多次在全國徵文大賽中獲獎。其著作《敬之文集》,已分別被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國家圖書館、國家部分院校,以及重慶市、石柱縣等文博單位收入。

紀實:仁愛精神,在他們青春潔白的心靈中熠熠生輝(中)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仁慈仁愛 展現了他們真心衛人民的高尚醫德

該院的神經外三科,現在是醫院的中堅力量,在醫學學科建設上,也處於較為領先的位置,而在日常臨床治療和救治重症患者生命方面,所承擔的任務也是極其繁重的。

在我與該院院長助理、神經外三科主任任民的採訪和傾心地交談中,問到他對神經外三科是如何評價的,它在全院醫療業務中又處於何位置?這時,我注意到,在他那儒雅且平和的面部,就頗有些既充滿了樂觀的笑容,又略帶一種苦澀地表情。但我知道,這個話題裡面,一定藴藏了一個鮮為人知的精彩而苦澀的故事。

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艱難的過程,在醫學方面也是如此。這也如同人們去旅遊,每個人都想觀賞到最優美的風景一樣,而最優美的風景往往是在山峰的最高處,因為「無限風光在險峰」嘛。然而,只有堅持不斷向上攀登的人,才能到達理想的位置,這樣才能居高臨下一覽眾山小,美景盡收眼底。

在該院,原本開展神經外科的診療也算比較早,在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即開展了這項醫療業務。但那時科技和醫學發展滯後,專業知識有限,設備也陳舊不堪。儘管如此,但每當看到處於昏迷中的患者,在醫生們精心地治療下逐漸清醒,並慢慢地恢復到能生活自理,他覺得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由此,在他心裡,深深地埋下了一顆要攀登神經外科高峰的種子。他主動放棄了骨科進修的機會,決心轉換專業主攻神經外科。在醫院領導劉天虎院長的支持下,他到華西醫院進修一年的神經外科專業,師從於國內神經外科泰斗游潮、毛伯鏞等教授。他們那:「要行好醫,必先做好人,只有懷有一顆慈悲之心,才能將醫術施治於人」的諄諄教導,他時刻銘記於心,並奉為座右銘。而且,他在他的恩師們那裡,不但學到了很好的醫學理論和醫術,更學會了如何做人。

2010年,醫院順應社會發展,決定從骨科中分設出來單獨成立神經外科,即現在的神經外三科。科室建立之初,他作為業務負責人心情忐忑,面對專業人才缺乏,大多人員都是從普外、骨科、肛腸科等科室調來的狀況,當時他一片茫然,還真不知道該如何做好科室的醫療工作。

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他按照他的老師——華西醫院神經外科李國平教授的點撥:「要想讓科室進入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只有從教學查房做起,這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他嚴格從教學查房基礎做起,把病人的病情癥狀、體征、輔助檢查、診斷、鑒別診斷、發病的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演變過程,與可能發生的併發症等環節入手。

並適時開展術前、疑難危重病、死亡等問題討論分析,從中找出帶規律性的東西,並身先士卒言傳身教,以自已在臨床和手術中的示範來帶動大家。

這期間,發生了一件對他們觸動很大的事,在客觀上也促使他下更大地決心,帶領大家迅速學好醫術,搞好神經外三科的工作。

2011年的一天,他在值一線班,突然送來一位賣鍋盔的胡姓患者,以往有高血壓病史,由於未能控制好而發病,致使其昏迷不醒,經檢查屬小腦出血所致。由於當時,他們科室還不能開展小腦血腫清除手術,為搶救他的生命,在向其家屬闡明道理的情況下,及時送上級醫院治療。一周後,才從其兒子囗中偶然得知,患者剛到手術室門口即已無救了。這件事,使他的心裡一直沉甸甸的,他想:「若是我們能夠進行那樣的手術,或許還能夠搶救住他的生命呢」!

由此,他暗暗下定決心,為了保障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著想,他不但要掌握好這門醫術,而且科室的主刀醫生們更要掌握好這門醫術。所以,從那以後,他們認真讀書、查閱資料、觀看手術視頻,邀請著名專家現場指導,並在手術中不斷總結提高。後來,他們做了多例這樣的手術,也挽救了多個類似病症患者的寶貴生命。

後來,在大家基本掌握神經外科手術後,為了進一步培養骨幹力量,他又改變了原先那種「傳幫帶」的方式方法,他自己由身先士卒退而讓出平台,讓醫療骨幹上一線操刀,他在一旁觀看指導。從而培養了一批以主治醫師彭偉為代表的骨幹隊伍,使科室的整體醫術水平有了較大地提高。

事實證明,他這種帶隊伍培養骨幹的方法,是十分有效地,他們的團隊先後成功地完成了1000餘例手術,也挽救了千餘個患者活生生的生命。

從這種樸質的理想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以保障人民生命和健康為目的,時刻展現出的是胸懷寬廣,情懷深厚,無私無畏,仁德仁愛的高尚醫德風範。這是風清德正的行為,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醫德,更是值得全社會尊崇的高尚精神!

紀實:仁愛精神,在他們青春潔白的心靈中熠熠生輝(中)

精心呵護展現了醫護人員純潔無瑕的心靈

該院的神經外三科醫護團隊,是一支團結、活潑、積極向上,責任心事業心都非常強的優秀團隊。

她們在科室任民主任的管理,和畢業於成都中醫大學本科,於2003年參加工作的蒯娟護士長的帶領下。顯得更年輕,更加朝氣蓬勃,醫護質量精細,服務態度熱情,深受廣大患者和親屬的歡迎和稱讚。

走進該院神經外三科住院區,抬首望去,一個個宛如美麗的天使,猶如是上天特意派到人間,來執行一項安撫慰籍患者病疼任務的美人兒似的。她們雖然穿著白大褂,戴著護士帽,但這都難以掩飾她們那稚嫩、青春、活潑、靚麗的身材和臉龐。她們又有一顆純潔善良的心靈,開口盈笑,說活溫柔甜美,時常是張大爺,李叔叔,傅孃孃的叫,蠻是逗人喜歡的。

所以,也常給人以幻覺,好像她們是一束束剛出水淡雅的清荷,時而又像是一朵朵鮮艷的牡丹,還真是別有一番韻味的風景啊!

這支年輕的醫護團隊,文化程度較高,全部達到大專學歷,做到了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理想化,均有較強的醫護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每天定時查血脂、血壓、體溫,遵照醫囑按時注射藥物打點滴,服務及時周到。並且在巡房中主動與患者溝通,問寒問暖,給予患者熱情的人文關懷,安慰他們的思想和心靈,使其減少身體的痛苦和精神上的苦悶,鼓勵患者增強抗病魔的決心和信心。

俗話說:「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這對於醫療行業,或者對於一名患者來講,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而且事實證明也確實是如此。

例如,她們在醫護過程中,恰遇一位已八十五歲高齡的男性患者,由於大面積腦出血,術前狀況又差,其親屬似乎也喪失了信心。但經過手術後的治療和精心護理與精神慰籍,使他增強了信心,不久神智逐步清醒,兩個月後,語言功能也得到了很好地恢復。另一例,則是一位因高血壓引發大面積腦出血的女性患者,經過手術及氣管切開等治療和精心的醫護,在昏迷數月後,不但從死神邊緣搶救回了她的生命,而且還恢復了神智,能正常的飲食。當然,像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也不勝枚舉,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敘述至此,我自然無法就此擱筆,還得附帶述說一下,那些臨時性的,也不在編的編外的護工隊伍。

這類編外的護工隊伍,或許全國各地醫院都有吧,但如若僅從性質上講,他們是臨時性的編外人員,甚至也可以講,他們大都類似於農民工性質的護理工。

他們的護理工作十分辛苦,每天要給患者喂水喂飯,接屎接尿,翻身拍背,守護點滴等,經常熬更守夜的守護。乾的是辛苦活,掙的卻是辛苦錢,多數是採取「一對一」的方式,一天24小時都要承擔為患者服務的護理工作。但從行業的角度看,應當說,他們是各地醫院醫護隊伍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該院,也有為數不少的這樣的護工人員,而在神經外三科護工中,尤以年近60,從事護理工作10餘年,護理工作技能熟巧,各環節掌握精準,並帶出了趙小惠、史小麗等熟練的護工,人稱:「岳師傅」的岳正榮,他就是這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這一批優秀護工,深受醫院和廣大患者與親屬的好評,這是值得全社會予以尊重和褒楊的!

紀實:仁愛精神,在他們青春潔白的心靈中熠熠生輝(中)

點贊和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薈 的精彩文章:

小說:再見,再也不見(五)
詩歌:又到青城山——致丫頭(外一首)
詩歌:紙飛機與空降兵(外四首)
小說:風雨夜歸人(下)

TAG:作家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