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 說中元節習俗
文 / 小明
歲有三元,正月十五日為上元,即元宵佳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則為下元,乃食寒食,紀念賢人。七月初七至十五為中元祭祖期間,俗稱「七月半」。初七至初十,為年內亡者燒包祭奠,稱接新亡客。初十日以後開始「接祖」,俗稱「接老客」。
湘中地區對此較為認真,每日三餐、行禮如儀,至十四日晚便焚化「金銀紙錢」「衣冠箱」,統稱「燒包」,而在當晚或翌晨送客。因中元節恰是若干農作物成熟時,故舊時也有拿新收成的米祭祖,謂之「嘗新」。
筆者翻閱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羅輈重遺著,見其一雜文專述了對中元節的見解——《廢除中元燒包的我見》(刊長沙《大公報》1922年8月29日)。羅輈重是湖南湘鄉人,成長於清末民國時期,應該說對當時鄉村濃厚的中元祭祀風俗有切身了解。
他在文中以通俗的邏輯批判中元節「燒包」的愚昧無知,並號召民眾要敢於移風易俗。那時的鄉村並未受到科學思想的影響,「最遭鄉愚忌諱的,就是破除迷信;最遭腐儒忌諱的就是無父無君」,如此大的混沌環境下,羅輈重身為教育界人士敢於發聲,號召廢除舊俗,實在難得可貴。
文中寫到:「中元燒包是為著『昭示後人紀念祖先』的一種暗示作用,離不了家長制的色彩,但我們要試思現在中國弄到這步田地,是不是人人都害了『要錢不要命』的毛病的緣故?我們教育我們的子弟,要用一種正當的暗示,怎麼反用萬惡的金錢做暗示呢?他們以為死了的人尚且要錢,何況生人?他們將來在社會上除了要錢之外,再不知道有別的事情了。那末,還成了一種什麼樣子的社會呢?」雖是近百年前的文字,但所反映出的社會現象卻有過之而無不及,我不禁想起新聞中報道,現今許多地方的中元節不僅燒錢紙,而且流行燒「電腦」、「蘋果手機」,更有甚者燒「美女」,實在是愚蠢之舉也有辱先祖。幾日前見某媒體撰文,稱這種產業為冥界製造業,又謂之「騙鬼」。
羅輈重還說,中元節「燒包」是種耗費財力而無意義的行為,「所以我們應該毅然地廢除它」,他說好的社會習俗最初往往也是由一二人提倡出來的,如「放足」「剪辮子」等,希望民眾不要被「落後習俗」所奴隸。作為一個教育家,羅當然也時刻沒有忘記自己本職,在文末他說到當時全國約有兩億人燒包,平均每人每年要破費錢一串(原文註:浙江一帶用金箔、銀箔,絕不值此),合起來就要花去兩億串錢,如果能夠把這筆錢款用於填辦小學,至少可以建設二十萬所。羅輈重始終以教育為本,赴美留學後拋起功利毅然埋首鄉村,由其執掌的陶龕學校當時盛名於全國。
新中國成立後,中元節「燒包」習俗曾幾度消亡,繼又復俗,但禮儀相對舊時有所簡化。雖是封建迷信,然傳統習俗的留存說明了中國人對先人的緬懷情結很重,很多時候我們也是通過各種儀式來完成對逝者的追悼。
中元祭祀中,後人多會祈求先祖庇佑,從某個角度來看這是底層勞動人民嚮往幸福生活的行為表現,懷念先人誠然無可厚非,但相信隨著社會生產力和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傳統的「燒包」陋習會以更加環保的方式取代。(原文刊2015年《太康月刊》第8期)
-完-
▕ 小明打著燈
過快樂向上的生活
希望你會喜歡我
轉載/交流/合作
個人微信:WSXQLBE
TAG:尚書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