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敦刻爾克》:諾蘭超越斯皮爾伯格了么?

《敦刻爾克》:諾蘭超越斯皮爾伯格了么?

把諾蘭和斯皮爾伯格放一塊,沒準已經冒犯了兩個導演各自的粉絲。

他倆——看上去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吧。

而今天之所以把兩個導演放一起,

一是,因為他們都拍攝了關於「拯救」的二戰電影——9月1日上映的《敦刻爾克》和19年前的《拯救大兵瑞恩》。

二是,電影主題接近,但是質感截然不同。

第三,雖然文無第一,但我還是要在這篇文章里讓他們分個高下。

兩人很少被拿來比較,但實際上,年齡上可做父子的兩人,有著類似的發展軌跡。

從科幻電影出發,諾蘭用《盜夢空間》、《蝙蝠俠》系列、《星際穿越》建立起了清晰的「諾蘭風格」,並且風靡世界,收割了包括我國在內的全球大批粉絲。

而斯皮爾伯格的時代,也是從科幻電影開始的。從70年代末的《大白鯊》開始,經歷《ET》系列電影,到《侏羅紀公園》達到了一個巔峰。

而就在《侏羅紀公園》的同一年,斯皮爾伯格的《辛德勒名單》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

5年後的1998年,他再次拍攝了二戰題材的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在與斯皮爾伯格幾乎相同的發展軌跡里,已經進入成熟期的諾蘭也打造了屬於自己的二戰電影:《敦刻爾克》。(在雜談主看來最難拍的類型片)

這兩部電影,一個是在二戰的重大轉折點——諾曼底登陸後的小分隊拯救一個士兵的故事。(《拯救大兵瑞恩》)

一個同樣是在二戰走勢的分水嶺——諾曼底登陸之前,敦刻爾克大撤退背景下,英國軍民共同拯救英法聯軍的故事。(《敦刻爾克》)

注意——兩個故事的主角,《拯救大兵瑞恩》的主角是原本身份是小學老師的湯姆·漢克斯帶領的幾個人的小隊。而諾蘭的主角是三個代表性人物——想回家的英國士兵、想殺敵的英國空軍、想救人的英國平民。

故事的主角設定,決定了故事的整體走向。《拯救大兵瑞恩》以單線敘事的方式,呈現小分隊穿越戰區,找到瑞恩的過程。

突發的巷戰、險象環生的陷阱、以少對多的對決,貫穿在電影中。

而《敦刻爾克》則是用了諾蘭式的多線敘事,構建出了一個大場景的故事:

第一條線:一個懦弱的士兵在絕望等待的敦刻爾克用盡各種辦法逃回英國;

第二條線:三個人的空軍小隊飛躍英吉利海峽去往敦刻爾克的過程中與試圖消滅營救船的德空軍展開追逐戰;

第三條線:一個普通的英國人與兒子、兒子的同學駕駛著自己的船穿越英吉利海峽去敦刻爾克救人。三條線索最終匯聚在海上。結局是大批民用船到達敦刻爾克,拯救了那裡的英法聯軍。

漂亮的大場景鏡頭、引人入勝的情感、緊湊克制的情節推進、巧妙的多線彙集,無不在呈現著「諾蘭產品」的風采。

應該沒有爭議——這兩部電影是屬於美國和英國的帶有明確導演風格的主旋律電影。

但在雜談主看來,兩部電影的質感差了一個層級。不是體現在技巧和觀影體驗上,而是在「境界」上。

先回顧一下《拯救大兵瑞恩》。它的「主旋律」訴求的是什麼?

用一個粗暴的詞語,就是人權——也就是人活著和獲得幸福的權利。

為什麼十幾個人要去救一個人?因為這個人是家中僅存的希望。不能因為戰爭,而讓一個家庭徹底失去希望。電影的情感張力,也都建立在這樣的價值觀之上。

所以,才有在每個士兵都朝不保夕的時候,卻讓一個小分隊長途跋涉去救人這樣一個奢侈的任務。

拯救並不順利,而且代價高昂。在這部髒亂差的電影里,各色人等都有著自己的怯懦、自私、懶惰,也有著善良、勇敢和責任。

最後,就是這樣一個團隊,完成了一次看上去不可能完成的拯救任務。

《敦刻爾克》呢?

從表面上看,當然也是關於人權與人性的主題。不是為了每個人活著的權利,就不會有那句:「我這個年齡的人發動了戰爭,卻讓你們這些年輕人去送死」的台詞。就不會有犧牲了自己,而去拯救救人船隻的英國空軍飛行員;也就不會有為士兵之死痛心的軍官;不會有看到歸家的士兵後,熱烈歡迎的英國民眾。

但是,儘管這一切的元素都被巧妙低編織在了電影里。

但是,我認為,這部電影的實際內核——並不是人權,甚至不是反戰或者關於人性的探討,而是思鄉之情。

這部電影里出現最多的詞語是「Home」。

電影里大大小小的角色幾乎都在想家。

英國的軍官在想家、士兵在想家、去往敦刻爾克的平民在想的是「如果敦刻爾克陷落,我們哪裡還有家?」

為了保衛家園而去抗爭,是平民去往敦刻爾克的動力。

回去英國,是士兵做了很多犯規的事情的動力。

軍官見到英國民用船的時候,脫口而出的一個詞是:「Home。」

將士兵從海上救回,到達英國海岸的時候,船長的兒子告訴士兵們,這裡雖然不是倫敦,但已經是「Home」。

幾乎沒有什麼台詞的飛行員,打落敵機,燃油耗盡後在敦刻爾克的空中划過時,洋溢的也是關於歸家的鄉愁。

我想,沒有「家」的情感和線索,即便諾蘭動用再多技巧,這部電影也會滑向紀錄片。

雖然電影安排了一個冒充英國人的法國人來填補電影的某種缺口,但實際發揮的作用很蒼白,只是反襯了英國士兵的歸家心切。

還有,諾蘭盡心布置的三條敘事線。

他們的主角分別面對著俯瞰的英吉利海峽、船下的海、敦刻爾克的海岸,但是串起它們的,並不是個人的生死存亡,而是Home

如果沒有「望眼欲穿,但卻不能到達」的情感支點,電影的三條線最後就沒辦法捏合在一起。

諾蘭用他的方式打造出了一個感人的關於回家的故事。

但也因為這個,諾蘭不及斯皮爾伯格。

因為諾蘭只是在講愛國,斯皮爾伯格卻是在講愛人

人類精神最偉大和最艱難的是什麼?是為了世界美好、不計得失的奉獻精神。雖然這只是一種始終沒有真正實現的理想,但卻是驅使人類從蠻荒走到當今的動力。

《拯救大兵瑞恩》呈現的正是這樣的一種理想——它雖然是「美國主旋律」的,也是真正「普世」的。(人權這東西,本身也不是美國的發明。)

它寄託了我們在孤獨、無助的時候,得到拯救的希望。

《拯救大兵瑞恩》里的小分隊成員,都在「多數人去救少數人」的表面的不公平里,貫徹著這樣的理想——雖然湯姆·漢克斯飾演的隊長也是會恐懼(抖手)、會想家的個體和需要保護的普通人,但是他依然義無反顧了。

它讚頌的並不是美國,而是關於人如何對待另外一個人的理想。

而《敦刻爾克》也有它的理想,但是跟「硬湯」駕駛的戰機一直在英吉利海峽之上一樣,它也是始終徘徊在「家國」情感上空。因為」Home」是互相扶持抵抗外來侵襲的血脈關係,這種關係的最大機構——就是「國家。」

敦刻爾克的勝利,並不是人性的勝利,而是國家的勝利。是英國發起全民拯救敦刻爾克後的勝利。

講到這兒,說白了,諾蘭的《敦刻爾克》是寫給英國的情書,它所述說的是對這個國家的衷腸。勇敢的、無畏的、為個體生命去奉獻的人物,心裡最高級的存在不過是「國」而已。

雖然敦刻爾克體現了偉大的團結,可以帶給世界的改變。

但是團結起來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我還有家」,那依然是自私的。

團結起來的自私,依然是自私。

這樣的訴求,也註定了人物的個性塑造集體蒼白的結果。

其實,可以看到諾蘭試圖讓電影在主題上有進一步拔升的嘗試——哪怕是面對恐懼眾人合力的情感,但影迷們都熟悉的諾蘭特有的「黑」,讓電影最終沒有飛到理想上。儘管人性和家國,看上去跟《拯救大兵瑞恩》的材料是一樣的,但卻差了一個口氣。

因為「人性」與「家園」,並沒有相輔相成地將對方拔升,而是在電影里互相衝淡了。

兩邊都沒靠上。

所以電影的品質,私以為,是一部巧妙的有作者電影色彩的商業主旋律戰爭電影,但是距離人性史詩,依然有距離。

這就是我要說,諾蘭在這部電影里並沒有能夠超越斯皮爾伯格的原因。

我所說的高低,就是這個意思。

也許,寫到這裡會有很多人不服氣。因為,家畢竟是我們人生中的核心,讚頌愛國何過之有?諾蘭作為一個英國人去書寫英國的歷史,難道不是天經地義?

拋開主題不談,單就電影的完成度上,這部電影依然有問題,那就是諾蘭的方式——

真正考驗電影人的,並非主題訴求本身,而是主題和形式的結合是不是夠堅實,是不是夠有機。

諾蘭兄弟有著特別出色的故事編織能力,也有著精準的情感溝通能力,電影舞台劇式的音樂,升華式(旁白的)的故事結局,表現力十足的鏡頭語言,讓電影自然形成特有的魅力。

也就是諾蘭迷們津津樂道的「諾蘭風格」。

但是,風格卻是不可長久的。

因為電影要求風格為它服務,而不是相反。

所以,諾蘭的電影,目前看是貢獻語言的電影。就像我們談徐克,常說他的電影不夠完美,卻革新了武俠電影的語言一樣。諾蘭將安德烈·塔科夫斯基等先輩電影的風格進行糅合及創新,尋找到了通向情感的秘徑——因此「封神」,不為過矣。

但是,諾蘭與大師尚有距離,這個距離,是超脫風格、文體以及文化的窠臼,更自由的表達的能力。

如同李安所說:故事不重要,重要的是心。

看完電影,我依然喜歡諾蘭,我得說他依然是中生代導演里的尖兒,甚至可以說當今電影導演里的尖兒。我依然期待著他未來更多的牛逼閃閃的電影,但這部電影,我不能給它高分,起碼不會高過《拯救大兵瑞恩》。

而諾蘭一直欠缺的獎項——有人提出「離奧斯卡更近」的觀點,我認為《敦刻爾克》在未來國際電影節的重要獎項上,十之八九還是會難有斬獲。

因為,這部電影,依然是一部典型的「諾蘭式」電影,只不過諾蘭在這裡將常用的物的線索,改成了「Home」的情感線索。這個看似沉重實則輕飄的「Home」,跟《盜夢空間》里的陀螺、《致命魔術》里的皮球,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儘管都用得毫無痕迹,都依然是形式大於象徵的敘事工具。所以,這樣的電影,讓諾蘭依然只是一個娛樂的諾蘭。而大師諾蘭,相信還在路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雜的談 的精彩文章:

TAG:雜的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