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魏蜀吳的接班人為何都不行?反而被世族司馬家奪了江山!
從孫策時期東吳就開始了自己的團隊建設,他們與江東各大家族世家進行聯姻,逐漸構建了江東世家大族的實力集團,孫權時期通過政治手腕不斷加以控制,實際上這個勢力集團對於皇權的忠誠度並不高。
孫權時期在其繼承人的問題上,他故意挑撥自己的兩個兒子孫霸與孫登爭儲,從而讓江東各大家族站位,也就捲入了儲君的爭奪,在這個過程中孫權趁機殺掉了一部分人,從而有效打擊了這些家族對於自己政權的影響。
不過這種做法也是有弊端的,相對來說這些世族出身的人都是精英階層,這樣的打壓與殺戮,引起的直接後果就是人才的斷層,加上諸葛恪專權暴虐,殺害了一大批的世族子弟,陸遜、魯抗家族也因為孫權的猜疑而時刻提防,導致吳國的政權三代而衰。
吳國政治上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世族對於皇權的威脅,在軍事上則凸顯在陸軍戰鬥力差,長時間的依託江淮水網為屏障,造成了陸軍缺乏進取精神,從而也就沒有能力逐鹿中原,所以在蜀國滅亡之後很快就消亡了。
所以其政權的衰落,與它自身的制度與環境休戚相關,與接班人的關係反而較小。
說完了東吳,在來說說西蜀。歷史對於劉禪(阿斗)的評價極其糟糕,認為此人就是一個草包。蜀漢沿襲漢朝的制度,行政事務由丞相、錄尚書事掌控,皇帝只要簽簽字就沒什麼事了。
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託孤重臣,加上本身能力確實出眾,猶如皓月之明,相比之下17歲即位的劉禪這顆小星星,自然被湮沒在塵埃中。諸葛亮死後,蔣琬繼承他的遺志,延續其在位時的策略,直到蔣琬死後,劉禪才有了親政的機會。
在劉禪勤政期間,由費禕、姜維、諸葛瞻、閻宇等人分權而治,後因他信任黃皓,導致了一定的混亂,但遠沒有三國中說的那麼嚴重。蜀漢滅亡之前,其國力已經遠遠不如魏國,被滅掉只是時間的問題。
後來,魏將鄧艾出奇兵偷渡陰平,一路兵臨成都城下,劉禪選擇了投降,也正是因為這一降,讓他背負了千古罵名,劉備畢生奔波,諸葛亮殫精竭慮,兩代人的心血一朝葬送,再加上蜀漢被認為是漢之正統,被後人所謾罵也屬正常。
如果劉禪有明朝崇禎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骨氣,聽從自己兒子劉諶的意見背水一戰,毫無疑問結局肯定不會變,但是對於他個人來說或許就成了英雄,一個悲劇的英雄皇帝,留下的就是千古的英明。
縱觀當時的客觀環境,蜀國已經沒有存在的機會,無論怎麼樣去抵抗,滅亡都是最終的結果。劉禪這一降縱然為自己引來了罵名,對於成都的百姓士兵來說,應該是一場大大的幸事,也使成都免於戰火焚燒之危,從這一點來看其實他頗有現在美國大兵的精神,失去了糧食與補給,那麼就投降吧,保全自己要緊。
所以劉禪在位這麼多年,沒有惹出大的亂子,也沒有特別荒淫無道,在歷代皇帝中只能算是平庸,背負著千古罵名是歷史對他的不公。蜀漢地域狹小,發展的後力不足,縱然諸葛亮多年耕耘,亦不足以與曹魏抗衡。
所以劉禪丟了江山的責任,其主要責任不在劉禪,而在於當時的客觀環境,可逞一時之威,卻無持續發展之力,惜哉!痛哉!
綜上所述,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主要問題,並不是出在繼承人身上,就當時的客觀環境而言,東漢氣數已盡,世家大族興起,他們對於政權存在著嚴重的威脅,年幼的接班人無法有效掌控局面,也是人之常情。
點擊展開全文
※東吳名將呂蒙為何能夠斬殺關二爺?
※康熙帝差一點亡國,吳三桂兵敗並不是實力不濟,而是因為犯了幾個錯
※慈禧得了怪病,李蓮英忍痛救她,慈禧的親兒子都做不到
※蜀國這位大將的陣亡,給諸葛亮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TAG:歷史迷中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