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劇使人生豐盈深刻
有的書是不能忘記的,譬如《人生》,因為這本書曾感動了整整一代中國農村青年,使他們至今彷彿仍然活在它的情節和思想中。
三十多年前,中國農村正經歷和發生著巨大的變革,許許多多的農家子弟站在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上,用熱辣辣的目光尋找著各種招工、升學、進城、轉乾的機會,他們不願意像祖輩、父輩那樣生活,在迷惘、執著、躁動不安中真真切切地幻想著、設計著自己的出路。這時候,《人生》來了,路遙先生用焦灼而深刻的目光注視著這些黃土地上青春飽滿而荒涼的高加林、劉巧珍們。
至今仍然記得,每逢中午,不論活有多忙、飯有多香、玩耍多有趣,我都要和幾位大哥大姐級的夥伴湊在一起,認真收聽河南人民廣播電台「小說連播」欄目播出的《人生》。隨後,想盡千方百計、找遍各種關係競相購買。翻來覆去看,白天黑夜看;看一遍一次感動,看一遍一次收穫。心潮隨情節起伏不已,情緒因故事搖曳如舟。黃土地、大馬河、藍花花、滿坡滿溝的紅高梁、高亢嘹亮的迎親嗩吶,雖都沾不上半點綺麗繁華,卻使多少農家子女思緒瀰漫。
《人生》的情節其實很簡單:男貧女富,男才女貌,始則私定終身,終則勞燕分飛。但如果僅僅如此,也只能是相傳已久的男歡女愛、始亂終棄故事的翻版,不足以從靈魂深處打動和感染人。重要的是,《人生》塑造了一個自我意識覺醒的農村青年。這個青年,能夠以其滿身的才華顯示出處於卑下地位中的主體的優越和價值,不再任人擺布,滿腔熱忱地追求新生活。這樣一個形象,正是當時農村有志知識青年的群像。他們不滿足於世俗的、灰色的生活,不滿足於愚昧、落後、守舊的現狀,想通過改革、自我奮鬥來改造社會和自己的生存狀況。可是,一方面,他們對社會、對變革時期充滿矛盾和雜質的社會缺乏深刻的認識,不能認識到社會是按自身的規律發展著,群體永遠重於個體,必然永遠高於自由。另一方面,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責任,美好的理想大多缺乏現實基礎。因此,往往在生存中碰壁。走出去的和正在走的大都有這樣那樣的悲劇故事。這些悲劇或大或小、或早或晚,終將發生。未出鄉關已將沉沉的鄉悉壓在心上,他鄉打拚卻不能將心靈移植他鄉。行走在大千世界上,在充滿龍行千里吐吶風雲的自信中,又常有一種形單影隻的孤獨情緒;毅然決然的背影中,又常有揮之不去的悲壯。生命的意義,本來就是從不願意接受悲劇的蹂躪中體味挑戰的苦痛和歡欣,悲劇使人生豐盈而深刻。
三十多年過去了,社會更加文明進步,但老故事不再發生,新故事仍將開始。文明和進步仍在背棄著純樸的人性,而純樸的人性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道德規範有時仍如此羈絆人們對新文明的追求。各種悲劇仍然在不同類型的人身上發生,這是難以改變的事實。能夠將悲劇演繹成生命和徹悟和抉擇,讓人生在磨難中透析和升華,並作為成長劑,砥礪韌性,培養達觀,用來滋養我們平凡而瑣碎的靈魂,這是一筆連時間和死亡也不能奪走的財富。
能夠做到這一點,悲劇也就成為生活對我們的恩寵。(圖片來自網路,致謝。2010年4月)
※今天早上出去買菜遇到了一隻不肯跟我回家的流浪狗!
※古代玉扳指市場價值
TAG: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