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內憂外患的大明帝國,竟有機會於絕地起死回生?!

內憂外患的大明帝國,竟有機會於絕地起死回生?!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漢族,明朝第十六位皇帝 ,亦是明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天啟二年(1622年)被冊封為信王,天啟七年(1627年)登基,改元崇禎(1628年—1644年),後世稱為崇禎帝。

明朝末年,大明朝國運維艱,內憂外患、天災人禍如激雷暴雨一般,打擊的崇禎皇帝暈頭轉向。這個年輕的帝王,竭盡全力勵精圖治,試圖扭轉局面。然而他面臨的惡劣局勢,即使秦皇漢武復生,唐宗宋祖再世,恐怕也會覺得大為棘手,更何況崇禎才具平平、能力一般。大明朝似乎已經無藥可救了。

最讓崇禎糾結又無奈的,莫過於內亂與外敵同時為患。李自成等義軍隊伍,在明朝中原腹心重地縱橫馳騁,掃蕩突擊。關外的八旗清兵,在遼東攻城略地。兩支巨大的軍事威脅,看似各自為戰,又無形中構成呼應之勢。明朝手中十分緊張的軍事資源和財政資源,不得不被分頭使用,數萬精兵強將不得不在西北與東北之間,千里之遙往返奔波,結果依然顧此失彼。即使是平庸的崇禎皇帝,也看出來,再這麼搞下去,內亂和外敵一個也不能平定,自己的軍事實力反而會消磨殆盡。攘外或安內,只能先顧一頭。內地的義軍隊伍,多次玩弄過假投降、真養兵的花招,已無法取得明朝的信任。況且義軍隊伍眾多,山頭林立,也根本無法一一招撫。於是,崇禎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了關外的皇太極。

若能和清軍達成休戰,取得1-2年的戰略緩衝時間,讓明軍集中兵力和人財物力,無後顧之憂,全力打擊內地義軍,則內亂徹底肅清大有希望。待到中原平定,心腹大患消除,明朝就可把全部軍事財政資源轉移到遼東前線,集中火力布防清軍。憑當時明朝實力,犁庭掃穴剿滅清軍是不可能,但依託城池堅守,穩定住關外邊防局勢,還是沒有問題的。這樣一來,明朝政府的嚴重危機就可大有改觀。

崇禎十四年末,明清雙方在關外松山杏山一帶大軍對峙。戰場初期形勢一度對明軍很有利,清軍無論兵力、後勤都處於明顯劣勢,曾經向明朝提出休兵議和的建議。崇禎猶豫後,迫於祖宗遺訓和輿論壓力,先是拒絕。年後戰場局勢急轉直下,兵部尚書陳新甲思之再三,不如趁早見好就收,就及時向崇禎建議議和。崇禎再度猶豫,拖延不決。

在崇禎猶豫時,松錦會戰結束,明軍大敗虧輸。崇禎徹底喪失了再打下去的底牌和勇氣,於是指示陳新甲,全力開始與皇太極談判議和。但是考慮到朝中腐儒大佬們的輿論壓力,必須機密行事。正好皇太極因為連年征伐,八旗各部傷亡慘重,財窮糧盡,也急需休養生息,於是表現出很大誠意。密使幾經往返,於崇禎十五年五月,達成協議:雙方停戰,明朝每年送給後金黃金萬兩、白銀百萬兩,後金每年送給明朝人蔘千斤,貂皮千張。

崇禎看見談判書草案,終於鬆了一口氣。只要在草案上加蓋玉璽,和平協議就極端隱秘地達成,兩線作戰的敗局從此結束,大明朝中興有望了。孰料平地起風波。談判的主力兵部尚書陳新甲,某天閱覽一封前線送來的和議密信,看後把信隨手放在書桌上。他有一個勤謹的書童,收拾書桌時發現了這封信,把信當做普通文件,交給書吏抄錄,結果導致泄密,一時激起大波。

朝中所謂的文臣清流們立即群起而攻之,指責陳新甲賣國議和。死要面子的崇禎心知肚明怎麼回事,為了保全自己的名譽,就把陳新甲推出去當擋箭牌。結果以陳新甲被處斬,和議從此再無下文,遼東戰場烽煙再起。大明朝也喪失了最後一個轉折機會。

南明大臣把崇禎帝抬舉到千古聖主的地步,如禮部郎余煜在議改思宗廟號時說:「先帝(崇禎)英明神武,人所共欽,而內無聲色狗馬之好,外無神仙土木之營,臨難慷慨,合國君死社稷之義。千古未有之聖主,宜尊以千古未有之徽稱。只可惜他生於一個不好的時代……

內容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告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朱元璋六張罕見畫像,那一張才是真人?
為啥很多人喜歡明朝,而不喜歡漢唐和滿清?
由《綉春刀2》看明朝為什麼會敗亡
明朝錦衣衛:沒天理,竟然讓我們養大象!哥們不光會玩綉春刀
此人身為帝王,勵精圖治卻難改亡國命運,死後千人自盡相隨以殉國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