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缺失的愛,「作」不回來

缺失的愛,「作」不回來

GIF/1K

作者 漫初

『太「作」的人心裡總是有個很大很大的情感缺口,

需要大量的並且是即時滿足的愛來填補。』

我有個朋友,三天兩頭就跑過來跟我訴苦,她說自己在親密關係中很「作」。老公稍微做得不合心意的,就直接生氣,甚至冷戰,每每讓好脾氣的老公抓狂。她老公也算是扛得住,這一段婚姻也一起走了三年多。

她是知道自己「作」啊。但是她無法控制,她知道自己當時的情緒狀態,也知道這樣會傷害到老公,傷害這一段關係。

除了羨慕她有這麼一個好老公,我也暗暗嘆息。

這樣的關係並不是特例。

太「作」傷人傷己

偶爾「作」是一種情趣,雙方小打小鬧,感情增溫。

但太「作」就是個巨大的情感漩渦,吞噬著這段關係中的兩個人。不管是「作」的那位還是承受的那位都深受其害。

太「作」的背後其實是安全感的極大缺位,不相信自己值得被愛,想要卻不敢要的怯懦,以及對被拋棄的無邊恐懼。

你以為TA不知道自己在「作」嗎?TA知道的,只是TA沒辦法,沒辦法用理智去控制這眾多「幕後黑手」

——不安全感、恐懼等負面情緒。

而承受的那位,徘徊在對方不「作」時候的深情和「作」時候的痛苦之間,到底離不離開,這是個糾結的問題。

就像我那位朋友老公,他說「每次吵架,我都會想是不是我不夠好。我是不是真的那麼一無是處,什麼都做不好。做什麼都不能讓她滿意。我感覺很糟糕,自己很糟糕。」

跟非常「作」的人在一起,你會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夠好,無論如何都不能讓對方滿意,甚至懷疑人生。

是的,正是這種感覺。這是「作」的人想要達到的效果。因為當時TA也正處在這樣的恐慌和對自己的懷疑中。所以在一次次的吵架生氣冷戰中,TA把這樣的痛苦感受也傳給你,而你也接收到了,也對自己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這個情感漩渦就開始啟動,禍及兩個人。

為什麼「作」

太「作」的人心裡總是有個很大很大的情感缺口,需要大量的並且是即時滿足的愛來填補。

Bowlby(1982)提出內部依戀模型,這個內部依戀模型認為在兒童早期與主要撫養者間的相互交流與情感聯繫(早期的依戀體驗)中構成了兒童對本身、別人及其自己與他人關係的認知表徵圖式。也就是說,孩子跟父母或者主要養育者之間的關係會複製到未來的親密關係中。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個穩定的、充滿愛的養育者,會經常給孩子一個抱抱,告訴他「媽媽/爸爸在」。

當孩子能夠得到父母這種真誠的愛的表達時,他會覺得重要的爸爸媽媽是愛我的,自己是好的。沒有得到回應的孩子會一直覺得自己是不夠好的,所以不敢表達對愛的需求,不敢表達感受,也一直活在被拋棄的恐懼中,他們會把這種恐懼帶到以後的親密關係里。

而安全感缺失、太「作」的人,因為她們不曾被養育者好好對待過,愛的需求也是極少能得到父母或者養育者的即時滿足,所以成年後在親密關係中愈加渴求愛,需要索取很多很多的愛來填補當初的情感枯井,需要對方不斷地證明「我不會離開你」。

我那位朋友,很小的時候就被放到託管所,稍微大一點就去幼兒園,小學的時候也去輔導班,初中就開始住宿。這一路的成長,父母都沒有很好地參與。她回憶起小時候,都是託管所的經歷:父母一大早把她送過去,晚上六點多才來接她,基本上每天都是託管所最後一個走的。

想想看,那麼小的一個孩子,看著父母放下自己後離開;看著小夥伴們一個個被父母接走,只剩自己;想爸爸媽媽了,只能躲起來哭。她會對自己產生深深的懷疑以及被拋棄感「我是不是不夠好?爸爸媽媽是不是不愛我,所以才把我放下的?」。

被拋棄的感覺是很孤獨的,對孩子來說這感覺甚至是致命的。懷疑和恐懼在心裡種下了根,一天天發芽長大,根深蒂固。

這樣的孩子,在日後的親密關係中,在一個相對來說安全的人身邊,所有不穩定不安全的感覺爆發。

在親密關係里,她還只是個孩子。一個不懂得表達需求、被恐懼淹沒的孩子。

「我不夠好,我不值得被愛」這個念頭和對被拋棄的恐懼就像孫悟空頭上的金剛圈,愛人一做了不順你意的事情就像動用了緊箍咒,金剛圈開始作用。

你開始生氣,吵架、發脾氣、哭著鬧著甚至冷戰,就為了印證「我不值得被愛」。反反覆復,進入了一個惡性循環。越「作」心越累。最後在這段關係中,兩個人都身心俱疲,心力交瘁。

擁抱接納自己,

好好享受親密關係

這是過去的養育方式所帶來的。我們無法改變過去,至少現在是可控的。

那如何減輕「作」的程度呢?我總結出幾點:

1、在極度憤怒的情緒里,不要急著行動或者做決定。吵架時,缺乏安全感的人會祭出殺手鐧「分手!」「離婚!」說白了,在被拋棄的恐慌中,這只是一個想要獲取對方緊張或者讓對方妥協的手段。得逞了,就一而再再而三使用這個手段,那假如對方說「好」呢?你會後悔嗎?拋出這些詞之前,先問問自己是否珍惜這段關係,此刻的情緒適合做決定嗎?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不要被自己的恐懼和不安全感打敗。想清楚了再做決定。

2、看到自己合理的、不合理的需求,同時降低對一個人的期待值。要清楚愛人是人不是神,不可能會讀心術,也很難隨時候命。當看到對方做了一些讓你不順心的事情,要清楚這件事是不是你對TA的期待值過高了,這件事是否合理。如果提的要求本來就不合理,那為什麼會有煩躁生氣的情緒呢?

3、嘗試開口說出自己的感受。「你做這件事我是不高興的」「我覺得自己被忽略了」當你把感受說出來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並沒有那麼難,事情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嚴重。我們通常習慣了把情緒壓在心裡,以吵架這種更鋒利的方式表達內心所有的不安與憤怒。嘗試語言化,表達感受,以一種更溫和的方式去擁抱接納自己,擁抱這段關係。

那個不被愛的童年已經被你看到了。擁抱那個受傷的人兒,好好站起來。

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先照顧好自己,在這基礎上再好好地適當地「要」。一段好的親密關係,會給我們帶來療愈。

享受一段親密關係從不太「作」開始。

路還很長,照顧好自己。

老胡輕心理第八課

《面對焦慮,我們應如何克服?》,

下周三晚上21:20開課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胡慎之 的精彩文章:

有個心理學家的老爸,是種什麼體驗?

TAG:胡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