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70、80後的老遊戲:抽陀螺

70、80後的老遊戲:抽陀螺

70、80後的老遊戲:抽陀螺

陀螺最早出現在後魏,當時稱為「獨樂」。而「陀螺」這個詞,直至明朝才正式出現。《帝京景物略》一書中,收入了一首民謠:「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死,踢毽子……」

陀螺也可以叫「砣螺」,也作「陀羅」,閩南語稱作「干樂」,上海話為「陀子」,有些地區反過來喊,稱為「螺陀」,由於備受皮鞭之苦,所以也叫「賤骨頭」。老北京的孩子把抽陀螺叫做「抽漢奸」。

陀螺的演變,大體經過了手旋陀螺、鞭旋陀螺和鳴聲陀螺(即「空鐘」)三個階段。最早的手旋陀螺為簡單的一圓片,中央貫軸,然後以手旋軸,使圓片自轉。據杭世駿《道古堂集》介紹,這種手旋陀螺在明代成為宮人喜愛的遊戲,稱為「妝域」。除製作考究外,還有了新的玩法:當它轉速減緩而有停轉或歪倒之時,允許用衣袖拂拭,即藉助外力補救。

誰轉的時間長久誰贏,遊戲規則是不許轉出事先劃定的界限。這個「袖拂」動作,後來蛻變成一根木棍帶上小鞭子,同現代的鞭旋陀螺完全一樣。據此推斷,手旋陀螺產生於宋代,經過明代袖拂「妝域」的過渡,最終發展為鞭旋陀螺,其具體時間約在明代中期或稍後。

陀螺有著如此足以誇耀的歷史,但「與時俱進」,陀螺的造型也在發生微妙的變化。一般的陀螺都用硬雜木製作,要緊的是下面的錐尖,一般使用磨鈍的釘子,但釘子畢竟是鐵的,時間稍長,就不行了。孩子們開始設法尋找小鋼珠。鞭子用麻繩是肯定不行的,麻繩用不上力,也容易斷裂,得用廢棄的馬達皮帶,把它拆開,剝除橡膠,才是理想的皮鞭。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陀螺有出售的,出自農村的木匠之手,但5分錢的價格大大阻止了孩子們的慾望。男孩一般都擁有好幾個陀螺,多是自己砍制的,有的還用油漆塗上顏色。曬壩、馬路、操場成了過把癮的地方。

即使在這種遊戲里,男孩們好鬥的天性仍然可以找到對壘的機會,那就是斗陀螺。比賽旋轉的時間,看誰一鞭子把陀螺抽得最遠,最激烈的是兩個陀螺相撞。為了增加獲勝的把握,我曾經使用過一個大型柴油機里的噴嘴來當陀螺,它幾乎可以把別人的木質陀螺撞裂。當然,少不了還得賠一個給對手。

最得意的是一個人可以同時玩幾個陀螺,瘋狂地奔走在陀螺之間,不停揮鞭,就像一個吆五喝六的暴君,在路人驚奇的目光中,就覺得自己真飄起來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會 的精彩文章:

70、80後的老遊戲:打彈弓
他叫馮保,是張居正的朋友,也是大藝術家
記憶里的黃瓜冰棍情結
有一種愛叫不再聯繫

TAG:詩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