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70、80後的老遊戲:踩高蹺

70、80後的老遊戲:踩高蹺

70、80後的老遊戲:踩高蹺

高蹺是北方秧歌舞蹈中常見的節目,但它的起源可以遠推至春秋時代,那兩根悠長的竹竿悄悄地插進了童年,惹得孩子們手舞足蹈。一些踩高蹺的高手,手不抓竹竿就可以控制住竹竿的來去方向,僅憑竹竿就能走過一街又一巷,也可以踩著竹竿大步大步地跑,或是跳過乾溝,甚至利用竹竿翻牆呢!竹竿就像他們身體的一部分,簡直神乎其技。

善於模仿本來就是兒童的天性之一,何況需要的東西並不複雜。但要能夠運用自如,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北方一些地區,小孩玩的高蹺是在竹竿(木杆)上離地適當的地方釘上一塊木板,可以讓腳踏牢。小孩最喜歡踩著它去踩水、過水溝,反正都不怕濕腳,自然也不會弄髒鞋襪。但在南方就不用這麼麻煩,何況,用釘子如何在竹竿上釘呢?那一釘就破了。竹竿很容易找到,那個年代沒有尼龍繩,細麻繩就是最好的捆紮繩索了,但小孩子力氣小,往往無法把腳踏木與竹竿捆緊實,走著走著就鬆了,經常是人仰馬翻。有個小孩出了主意,麻繩應該先用水浸濕,然後再予以捆綁,水汽一干,果然解決了捆紮不牢的問題,引得大夥一陣敬佩。

剛開始踩高蹺時,最好請人握住竹竿,然後一步一步「學步」。不要綁得太高,20厘米就可以了,熟能生巧,以後再慢慢加高。

玩高蹺自然是男孩的專利,女孩子只有擔心、鼓掌的份兒。為了在小姐們跟前顯示自己的能耐,過河是高蹺必然要上演的節目,怎麼過呢?雙手緊緊抓住竹竿的上半截,一根竹竿做支撐腳,另外一根在河水裡試探,找到結實的支點了,然後再把重心移過去。但說得輕鬆,走起來卻遠不是這麼回事兒,經常是重心一旦移過去,就開始下沉,深陷污泥之中。這是考驗意志和耐力的時候,因為用力過猛,就很容易失去重心倒向水面。男孩們小心翼翼地挪動著身體,直到擺脫困境,會贏得一陣歡呼。

玩得很熟練了,可以從事更刺激的玩法,那就是把踏腳的距離越提越高,可以距離地面一米以上。此外還有玩勾勾腳、捉鬼遊戲、過水塘、彎腰撿紙等等遊戲。

有的男孩由於膽大,過河時經常把竹竿插進石頭縫裡,立在河面進退不得,別的夥伴也沒有辦法去營救他,只好去喊大人來幫忙,結局自然是一陣痛罵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會 的精彩文章:

年齡劃分新標準,你是在青年還是中年?
70、80後的老遊戲:抽陀螺
70、80後的老遊戲:充滿魔力的漂流瓶
70、80後的老遊戲:打彈弓
他叫馮保,是張居正的朋友,也是大藝術家

TAG:詩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