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辰:筆墨功夫與畫家個性
中國畫創作,其實質就是畫萬象之質,表靈府之旨,是意象創造和筆墨神化的過程。要實現這個創造,畫家必須融入自然,熱愛生活,通曉物理、畫理,精研法度,融情化古,裁出新象。
中國把天、地、人的總體關係,歸結為「道」,建立了強大的意象思維體系和審美體系,確立了「技」「道」合一的創作原則和以筆墨結構為核心的意象造型法則。
中國畫於實象與抽象的表現間有一神化意象,此象似乎介於「實象」與「抽象」之間,實則為宗炳所說的「聖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的中國畫式的「意象」創造,這才產生了中國畫的「意象精神」。
在這種精神高度的籠罩和指引下,中國寫意畫(包括工筆表現的各種畫法)得以與時俱進。在這燦爛的藝術寶庫中,也包含了中國畫創作的龐大體系和多彩的藝術表現。在此就中國畫創作特徵和主要方法簡述。
《湖上金秋》 宣紙 彩墨 144.4×311cm 2008-2014年
其一,中國畫家有一雙特殊的眼睛(有外國人稱之為「敏感」),以中國傳統哲學理念、「陰陽」「五行」之說為視角,由「直觀」到「玄觀」再到「臆測」「判斷」的眼睛,將物視為「道」,在「實象」與「抽象」之間,用哲學的審美法則「裁象」。
其二,中國繪畫,是詩、書、畫、印的合流體。作為造型藝術的中國畫,不論從基本功夫、治學、藝術表現,還是審美高度,都遠遠超出其他繪畫而獨居世界藝術高峰。當然,其「四全」合流的神奇創作特徵,是人類文明的最高標誌之一。
其三,中國畫有「體」。由畫中各部形象依照章法、布局、開合、呼應關係組合構成,通稱為「筆墨結構」。畫面從局部到整體,黑、白、虛、實在形式間對比、互生共存的統一體。這也是中國畫創作中突出的特徵。
其四,「技」「道」合一。庖丁解牛且好道而「進乎技」,何況由哲理統帥下的中國畫呢!中國畫基本功的一筆一墨蘊含深刻內涵和審美價值,這裡「技」正是「道」,「道」已進「技」,技道無法分離,何愁技道不統一!
《玉綴老柯》 元書紙 水墨 46.6×48cm 2014年
其五,中國畫的創作方法因分科和畫法的不同而不同,甚至因題材不同而各異。如工筆畫,極為重視筆墨表現、筆墨結構的完美靈機,提供了概括從簡的結構基礎。其「繁」亦需從「簡」,於繁中求簡。「始知真放本精微」,一語道破了中國畫創作的機要。
其六,中國畫的創作狀態。畫家的心態和創作狀態呈現出兩種傾向:一是表現「精」「能」的畫家類型;一是追求「神」「逸」的「文人」作風。兩種類型各顯神通,相互影響,完善了中國畫的藝術表現。「非悟不進」「物我玄化」的理念和「一筆開天」貫穿「眾畫」的氣概,更加促使中國畫家「臨池」的狀態向「解衣般礴」「李白斗酒詩百篇」式傾斜了。
其七,畫稿。創作當立意成熟、布局確定,可作初稿或草稿。此法古已有之,稱「粉本」「底稿」「朽」等。不過,也有不打稿者,筆者曾見田世光、陸抑非等老先生,畫工筆花鳥時直接勾勒著色,此非功技老道者不能為。寫意畫更是常見不打畫稿者。而現當代卻有不少人先作詳盡而寫實的素描稿,再以毛筆描繪,其筆法、筆意、筆墨結構全無,何談中國畫乎!更有甚者,將照片通過電腦、投影儀投射到畫紙上,再以毛筆製作,恐怕就與中國畫更無緣了。
《莫干山坡植新竹》 宣紙 彩墨 284×499cm 2004年
中國畫創作比其他畫種都難。所以要求畫家須做好三點:第一,「千古不易」的中國畫筆墨表現能力,決定著中國畫創作質量。第二,作為中國畫底蘊的文化藝術全面修養決定著中國畫藝術創作的氣質格調。第三,以包括西方文化在內的文化藝術全面修養為催化劑,將精深的「中國功夫」與畫家個性相融合,決定著藝術創作的風格。以上三方面,是藝術創作成功的基本保證。(文章載於中國美術報節選自《中國畫體認與教學》第三章第三節,有刪改,標題為編者所加)
點擊展開全文
TAG:大匠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