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選讀】瑪格麗特·杜拉斯《印度之歌》
點擊箭頭所指的
世界名著每日讀
,每日陪你有品位地閱讀
編輯:
世界名著每日讀
(ticesmall)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4月4日-1996年3月3日),原名瑪格麗特·陶拉迪歐,法國作家、電影編導。代表作有《廣島之戀》、《情人》等。
瑪格麗特·杜拉斯1914年出生於法屬印度支那。十八歲時定居巴黎。自1942年開始發表小說,1950年的《抵擋太平洋的堤壩》使杜拉斯成名。這段時期的作品富有自傳色彩。自1953年的《塔基尼亞的小馬群》起,杜拉斯探索新的敘事語言,逐漸抹去小說情節,更強調主觀感受和心理變化。1955—1965年是她創作上的高峰期,代表作有小說《如歌的中板》、《副領事》,以及劇本《廣島之戀》等。1984年發表《情人》,獲當年龔古爾文學獎。
第一場
昏暗
鋼琴聲,慢鏡頭,是一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曲子,曲名是:「印度之歌」。
曲子被完整地演奏著,這就要佔據觀眾和讀者的很多時間(因為曲子特別之長),因而使他們在演出或閱讀一旦開始,便不能很快地從那公共場所離去。
依然是「印度之歌」。
依然繼續。
「印度之歌」演奏至此全部結束。
歌曲再起。但比第一次要「遠」,因為是在遠離現場的地方演奏的。
這次的「印度之歌」是以普通節奏演奏,是布魯斯舞曲的節奏。
昏暗漸漸轉明。
在昏暗非常緩慢地轉明時,突然響起了聲音。和我們平時看到和聽到的不一樣的是,這一次我們覺得只有我們自己在聽,在看。這是女性的聲音。聲音緩慢,舒展,且又非常之近,似乎就在我們所置身的同一個地方。但卻無從捉摸。
(所聽到的聲音是聲音1和聲音2)
聲音三:
他跟隨她來到了印度?
聲音2:
是的。
停頓片刻。
聲音2:
為了她,他可是拋棄了一切。
而且是在一晚上。
聲音1:
是在舞會的晚上…
聲音2:
是的。
轉亮,持續明亮。「印度之歌」始終響著。
聲音沉默了許久,隨後又響起:
聲音1:
是她在彈鋼琴嗎?
聲音2(猶豫):
是的……但他也在彈……
他有時,晚上,用鋼琴彈這支薩塔拉的曲子……
沉默。
一所印度式住宅,十分寬大。是「白人」的住宅。有沙發、扶手椅,等等。傢具都是印度之歌時代的。
天花板上一架電風扇正在轉動,但卻慢得如在夢幻之中。
窗上安著金屬框紗窗,紗窗外是一個熱帶花園,數條小徑縱橫其間。種滿了歐洲莢竹桃,棕桐樹。
寂靜異常。花園中沒有一絲風,屋內十分陰暗。是夜間嗎?無從知道。空闊,寬敞,仿金製品。一架鋼琴。吊燈關著。擺設著各種花草。除了那架風扇夢幻般地「象徵性」地轉動外,一切都死一般的靜。
隨著光線十分緩慢地轉明,兩位女性的聲音又緩慢地。柔和地響起,聲音聽起來使人心碎。
聲音1(似在讀文章):
「米歇爾·理查遜是薩塔拉一個年輕姑娘的未婚夫,
她名叫諾拉·瓦雷里·斯泰思,婚禮定於秋季舉行……
「於是便舉行了這個舞會。
這個薩塔拉舞會……」
沉默。
聲音2:
她很晚才來到這個舞會上…在半夜時分……
聲音1:
是的……穿一身黑衣……
這是多麼迷人的舞會呀……
她想幹什麼呀……
沉默。
在強烈的燈光下,見到的是一些殖民地風格的裝飾。並且有人。
這些人或在一然綠色草木片面,或在一挑細木欄杆後面,或在一面透明軟簾後面,或在香煙繚繞的香爐後面。隔著這樣一層空間,便使人的視線變得模糊不清了。
一位身材修長,甚至顯得有些消瘦的女子,全身著黑衣,依偎在沙發里。
離她很近的地方,一名男子,也身穿黑衣,坐在那裡。
被這對戀人所隔開,還有一個男人同樣穿一身黑衣。(這兩個黑衣人中的一個正在衣著香煙,這是在打量那些愛情嗎?)
點擊左下角
【閱讀原文】
在線完整閱讀
↓↓↓
※社保卡將逆天,不看你將損失一大筆!
※8月再見,9月你好!一首《明天會更好》送給大家!
※赫爾曼·黑塞《深秋獨步》
※五個幽默段子,五句人生哲理!
※胡適:醉過才知酒濃,愛過才知情重。
TAG:世界名著每日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