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又好又懂事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是怎麼做的?
置頂兒童心理課堂,伴你探索解讀兒童心理,閱讀、看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1
下班剛到家,就聽到對面余姐家裡又傳來熟悉的吵鬧聲。
我皺了皺眉,推開門打算勸勸她。余姐拉住我就開始哭訴:「小路,你說鳴宇這學期每周末都在培訓機構上課,錢沒少花,怎麼成績還是這麼差?」
余姐的兒子上初一,她整天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省吃儉用,就是為了讓兒子在外補習上課。
她承包了家裡所有家務活,白天上班,晚上回到家還得洗衣做飯打掃衛生,不管多累,從不讓兒子做家務,哪怕是一杯水,也會倒好放在兒子手邊。
她自己沒上好大學,覺得生活不易,一定要讓孩子將來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才不至於像她這樣辛苦謀生活。
余姐的淚水一直沒斷過:「小路,我什麼都不讓他做,只需要他考試成績好,為什麼這麼簡單一個要求,他都不能滿足我?這次考了全年級87名,我真的是特別失望!」
說到激動處,余姐忍不住沖了過去,在兒子的身上狠狠踢了幾腳。而那個倔強的少年,咬緊牙齒,沉默不語,只是用眼神表達著自己的憤怒。
在父母眼裡,只要成績不好就全是孩子的錯,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我都只能在內心無奈地感嘆:錯其實並不全是孩子的。
昨天在網上看了一條新聞,十二歲女孩跳樓身亡稱:「把作業本都撕了吧!」
我震驚不已。
她才只有十二歲,生命還沒有完全開始,還沒有完全體會到人生的樂趣,怎麼會想要去結束它?為什麼要得到解脫?
在女孩的遺書中,一句「我恨你們」刺目驚心。她做出如此決絕的行為,原因只是她的父母對她的學業要求過於嚴格,而忽視了和她的情感建設。
2
上學期間,孩子們一到晚上、周末,就有舞蹈、鋼琴、英語、奧數……各種輔導班要上。
暑假到了,孩子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開學」,數學、英語、音樂、舞蹈、美術、作文、籃球、足球……輪番上陣。
家長們美其名曰:
我是為了你的將來;
別人都學了你不會可不行;
我花那麼多錢你得好好學習,不然對不起我給你交的那麼多錢;
你成績那麼低,還不笨鳥先飛點,把下學期要學習的內容提前學一遍,不然到時候跟不上了;
你看隔壁小明比你學習好,人家每天早上下午還都去補課,你學習不好,怎麼還一天不想著去;
很多孩子雖然很討厭父母給自己報補習班學習,但是看到自己的小夥伴報了補習班,在父母的說教下,只好不情不願地去參加。
於是,所有的放假時間,他們不是在上課,就是在去上課的路上,永遠沒有時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這種填鴨式的學習,有時候並不是幫助孩子學習成長,更多的可能是它扼殺了孩子的健康發展。
3
同事姍姍的女兒今年上大二,她從小到大成績不錯,但生活方面卻近乎白痴。
姍姍沒教過女兒做任何與獨立自主有關的事情,女兒一直都是在課本、習題、作業中度過的。
姍姍一直堅持給女兒輸入以下觀點:
不用做家務;不需要朋友;不能出去玩;......
不能做任何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結果,女兒去了大學之後,什麼都不會做,她不知道床單被罩多久需要換洗一次;不知道鞋子包包也是要清潔的;不知道襪子和內衣不能一起洗;不知道宿舍是一個公共環境,別人學習休息的時候需要安靜;......
她不懂得如何與人相處,不懂得這個世界除了課本上的知識還有很多課本上不曾教過的能力。
她不知道舍友幫她只是出於同學朋友的情誼,而不是對她的責任和義務。更不會心存感激,彷彿別人幫她是理所應當。
她不知道主動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各樣問題,只會想著依賴別人,靠別人的幫助。
細細思量這個孩子,社會上這種成長模式並不稀缺,很多父母只是一門心思想讓自己孩子上個名牌大學,找個薪水高的好工作,有個好前程,下半生不愁吃穿。
但這種孩子將來真的會在職場中吃得開嗎?
未必如此。
太多的人生道理、生活生存能力都沒有人教過他們,他們能做好嗎?很多鮮活的事實證明,只懂學習的孩子,真的會被社會嫌棄。
4
我一個朋友的孩子,女孩,小時候內向,見到人就抱著父母的大腿不放開,至於喊人、玩鬧,統統別想,連我這個每周會去她家的人都是如此,更別提陌生人了。
朋友夫妻倆決定每周末帶著孩子旅遊,沒有明顯的目的地,走哪兒算哪兒。
他們的目的不是單純地遊玩,而是讓孩子長見識,見更多的人,見更多的事。
半年下來,效果顯著,孩子居然會自己去問服務員衛生間在哪。
有次,我們應邀去朋友家吃飯,朋友打了芒果奶昔,她老公先倒了一杯給女兒喝,大人們都在廚房忙著,孩子一個人在客廳玩,喝完一杯後還想喝,就自己抱著料理機的那個大杯倒,小小的人抱不住,杯子摔在地上,奶昔倒了一地。
朋友老公的反應就像很多父母一樣,衝動的就要教訓孩子,這時朋友讓她老公先別說話,她轉過頭跟孩子溝通:
「沒事,撒了我們打掃乾淨,重新打一杯就好了,你跟媽媽說,怎麼會撒呢?」
女兒說:「太重了,手沒力氣,就掉了。」
「媽媽以前告訴過你,自己可以先做,但是覺得自己做不了的事情要向大人求助,現在你知道了,有些事情你現在還做不了的,等你長大一點自己就可以完成了。」
很多小事,孩子會想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嘗試完成,但很多父母都會用過來人的思維去直接告訴孩子,「這樣做不行,你應該.....」
「你應該......」固然會讓孩子在某件事上儘快完成,但從孩子長遠發展來看,不是件好事,某種程度上說,它會扼殺孩子思考問題的主動性及思維的發散力。
朋友從不主動給女兒報培訓機構上課。女兒喜歡游泳,報了游泳班,喜歡舞蹈,才報舞蹈班。所有的課外學習項目都是在孩子感興趣、有學習熱情的條件下報名的。
她從不要求女兒學習考試必須多少名以上,成績不好了要用放假時間補回來......就這樣她依然是學霸。在學校會主動幫助老師解決問題,幫助同學學習;在家裡會體諒爸媽工作辛苦,不亂提要求。她會主動安排暑假背詩閱讀。
朋友一直注重培養孩子的內在,注意孩子情緒的變化,不會對孩子說「你還小,你不懂」,只要孩子提問,都會盡其所能地回答,碰到自己不懂的也不會敷衍,會告訴孩子自己也不知道,他們可以一起研究清楚,總是鼓勵孩子去做自己不會的或者不敢的。
孩子就像一塊橡皮泥,他並沒有什麼明辨是非的能力,你怎樣引導,他就怎樣發展,就好像用手捏橡皮泥,怎樣使力捏出來的就是怎樣,孩子什麼樣,在於你的智慧。
5
成績又好又懂事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是怎麼做的?
為了讓孩子知道什麼是燙,我的朋友特意燒一杯開水晾到燙但又不會燙傷的程度,讓孩子去摸;
為了讓孩子學游泳,旱鴨子的她陪著孩子一起學;
為了孩子不看電視不玩手機,她跟孩子呆在一起的時候堅決不看電子產品;
一放假就帶著孩子到處旅行;
她注重孩子內心與習慣的培養,一直在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責任感,感恩的心。
而她教育出的孩子在我們旁人眼裡,儼然成為了「別人家孩子。」
所謂的「別人家孩子」做得好,其實一直都是「別人家父母」做得更好!他們並沒有把孩子當做自己生命的延續,而是一個完整的個體,尊重孩子的意願,不扼殺孩子發展的每一種可能,並不要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做事。
父母洗衣做飯,孩子跑來說要幫忙的時候,那些認為並不會很危險的事情可以交給他,大家一起共同完成。
父母上一天班回到家,很累,孩子還要求你一起玩的時候,可以適當向他們示弱,讓孩子明白,父母不是萬能的,父母也會累。
不要總是怕臟、怕累、怕麻煩、怕孩子受傷。不能因為你以前受過傷、走過彎路,就扼殺了孩子去探索這個世界的權利,請放手去愛他們,放手讓他們接觸這個世界。
對孩子管得太多限制太深,就好像你用盡全力地握著橡皮泥,捏得越緊,溢出的也就越多,而想要塑造好的形象,往往需要放開手,觀察,規劃,精心雕琢。
孩子的人生並不只有學習課業這一件事情,父母引導孩子具備積極向上、探索創新的能力時,孩子的人生格局才會打開,一個成績又好又懂事的孩子不是天生的,TA的所有格局,都藏在父母的教育方式里。
-END-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哦!
※對孩子放手不是叫你偷懶和不陪伴
※一段教育之旅的旁白——2017第十四屆愛和自由寧夏之旅
※沒有口德的父母,難以養出幸福感滿格的孩子
※那些被過度管教長大的孩子,他們都丟掉了生命的意義
※你是誰,便會遇見誰
TAG:兒童心理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