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泛濫!長痘、肥胖擋不住,中醫是如何祛濕的?
中醫講究五行,而脾具有「土」的特性,易吸水,所以濕氣進入體內最容易傷脾。而現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濕」問題。
因此,當人體內水濕過重,調理脾臟,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此外,中醫認為,腎臟主水,當腎臟的功能衰退,體內的水濕泛濫,通過調理脾臟也可以得到治療。所以又有「脾主水濕」的說法。
中醫認為濕邪存在體內的表現
表現之一:痰多
「脾虛失運,痰濕內盛,上犯肺系,肺失宣降,則咳嗽痰多」濕氣重的一些老年人,會有長期的咳喘痰多,西醫認為這是老年的慢性支氣管炎。其實,這恰恰俗話是濕痰內盛,上犯肺系的結果。止咳化痰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要通過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來緩解,後期則從脾胃人手,讓脾胃功能恢復了,痰濕的來源自然也就得到了控制。
表現之二:全身乏力
《黃帝內經》認為「脾主升清」,是脾臟的職能所在。如果脾虛濕困,脾的功能受到抑制,人就會表現出各種不適之症。通常會伴有全身沒勁,沉重無力,腰部酸疼,頭腦昏沉。這些睏乏的表現,從根本上來講,就是因為「濕生重濁」。
表現之三:口水多
《黃帝內經》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就是說,脾胃有問題會表現在口唇上。脾胃好的人,其口唇紅潤、乾濕適度、潤滑有光。反之,脾胃不好的人會有脫皮,無血色的現象。
脾主涎,一個人的脾氣充足,口水也會正常傳輸,幫助我們吞咽和消化。一旦脾氣虛弱,「涎」就不聽話了,睡覺時會流口水。如果經常不自覺流口水,可從健脾入手,進行調理。
表現之四:肥胖
許多年輕的人,尤其是女性。體重不斷的增加,即使節食也不能控制身材。也就是常說的「喝口涼水都發胖」,這是因為脾主運化水分,脾虛導致體內多餘的水分無法排出體外。因此水分堆積在體內的縫隙里,看起來會有浮腫的現象,也就導致了肥胖的產生。
中醫上是如何祛濕的?
濕氣有濕熱濕寒之分,不用的體質也會有不同的治療辦法。
【濕熱】
濕重--化濕為主
【六一散】滑石、甘草。
功能主治:清暑利濕。內用於發熱、身倦、口渴、泄瀉、小便黃少;外用治痱子。
禁忌:若陰虛,內無濕熱,或小便清長者忌用。孕婦忌服。
【三仁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飛滑石、白通草、半夏、竹葉、厚朴。
功效:清利濕熱,宣暢氣機。
禁忌:杏仁用量不宜過大,常用量為15g,過量後易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死亡。
熱重--清熱為主
【連朴飲】制厚朴、川連薑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梔、蘆根。
功效: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茵陳蒿湯】茵陳蒿、梔子、大黃。
功效:清熱利濕退黃。
【濕寒】
艾葉泡腳:適當出汗是祛寒的最好方法,適當出汗可以祛寒。
飲食祛寒:吃辛辣,溫熱的食物可以祛寒,由於地理氣候的不同,各地區都有適合當地的祛寒飲食習慣。如北方喜歡吃蔥、姜、蒜、辣椒,而四川則是麻辣、貴州則是酸辣、湖南則是炸辣。
祛濕是一個慢調理的過程,在祛濕的同時不光要注意辯證祛濕,還要注意在平時的調理,如果你還有疑慮可關注公眾號「沁貢堂」,有專業醫師為你解惑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