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無比珍貴的國寶,經歷幾千年風雨,現存不過鳳毛麟角!看完讓人心痛。
在中國古代,因為戰亂等原因,許多價值連城的寶物,遺失於歷史長河之中,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和嘆息。如傳國玉璽,它是取材於和氏璧,秦相李斯親手篆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自從秦始皇開始,一直是中國歷代皇帝相傳之印璽,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
明朝時期,曾有一件國寶,也許它沒有傳國玉璽知名,但其歷史文化價值絕對在傳國玉璽之上。令人惋惜的是,由於各種原因,該國寶卻消失不見了,至今下落不明。若有朝一日能夠重現人間,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來說,都將是一個幸事,該國寶就是《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我國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公元1403年,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稱帝的第二年,為了整理及保存之前各朝代的歷史文化,命人編纂了該曠世奇書。起初,該書的名字為《文獻大成》,全書共22937卷,約有3.7億文字。
負責編纂這部曠世大典的解縉和姚廣孝,都是明成祖的寵臣,也是滿腹經綸的牛人。解縉,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7歲能述文,賦詩有老成語;10歲,日數誦千言,終身不忘;12歲,盡讀《四書》、《五經》,貫穿其義理,世之罕見之神童。
姚廣孝,法名道衍,朱棣登基稱帝的主要功,臣精通儒、佛、道、兵諸家之學,素有「黑衣宰相」之稱。本來修纂大典一事,由大才子解縉全權負責,但明成祖覺得此書太過遵循儒家正統,不能客觀地將其他先進思想和文化收錄其中,就讓心腹姚廣孝加入。前後歷時六年,超過2萬名大臣、學者參與其中,終於在1408年完成編纂工作。
據史料記載,《永樂大典》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各種名貴資料,其規模和價值遠超之前各朝代的所有古籍名著,絕對是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我們所熟知的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比《永樂大典》晚了三百多年,其他西方同時代的書籍更是被甩幾十條街。
《永樂大典》中,彙集了七八千種古今圖書,而清朝大才子紀曉嵐負責編纂的《四庫全書》,僅不過三千種,不及《永樂大典》的一半。有人曾這樣評價:「《永樂大典》作為世界上著名的百科全書,顯示了古代漢族文化的光輝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曠世大典。」
為了防止《永樂大典》被遺失,除了正本之外,嘉靖皇帝又命人重錄了一部,也就是所謂的副本。起初,正副本都藏於大明皇宮之中,受到嚴格的保護。但是,在六百多年後的今天,這部曠世大典僅存不到800卷,與當初的22937卷相比,簡直連零頭都不到。很多人都有疑問,它是因為什麼原因,在何時被毀的呢?
關於《永樂大典》的副本,在清朝雍正年間還被完整保存於翰林院。但到了乾隆年間,準備修《四庫全書》的時候,卻發現缺失了2400多卷。光緒元年,《永樂大典》已經遺失了大半,僅剩餘不到五千冊。二十年後,再次盤點的時候,僅存八百餘冊。放在清朝翰林院都能遺失,這說明了什麼?
而關於《永樂大典》的正本,自從明末清初就幾乎沒有了任何記載,其結局變得撲朔迷離。悲觀者認為,正本早已毀於戰火之中,以後再也見不到了;樂觀者認為,它應該被明成祖朱棣帶入了陵墓中,當挖掘陵墓的那一刻,它就會重新出現在世人眼前。
現如今,僅存的幾百冊《永樂大典》殘本,並未全部在國內,它被收藏於8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日本、英國及美國等國家。
它能被今人視為國寶?為何會引得學者專家競相研究?它的下落為何會成為千古之謎……它就是中國最具傳奇色彩的一部巨著,也是中華文明的大型總匯——《永樂大典》。
1983年春節剛過,國家圖書館的工作人員收到了一封來自山東掖縣的農民來信。信中稱他家有一部大書,長度接近半米,抄工精美,絕非俗物,希望國圖專家能夠前來鑒定。工作人員隨即趕往來信的農家一探究竟。才發現這本大書就是價值連城的《永樂大典》。這部書是近二十年國圖所藏《永樂大典》中最後一個歸客,現在被收藏於國圖地庫中專門為其量身定做的大櫃中。
《永樂大典》的誕生源於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朱元璋死後將皇位傳給長子朱標,但朱標逝於繼位之前,於是皇位就傳給其子朱允炆。公元1403年,燕王朱棣發動了長達4年的「靖難之役」,此後,建文帝朱允炆神秘失蹤,朱棣坐上皇帝寶座。奪位戰爭殺戮過多,使得很多文人對朱棣不滿,朱棣意識到文化安撫的重要,也就是使這些文人有事做,他們也就不再將矛頭針對朱棣了,而這個事,就是修著《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之大,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首先是體積,一卷長約半米,寬約30厘米,基本是現在普通書籍的兩倍。二是內容,全書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八千餘種古書資料,內容從文學、藝術、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奇聞異見等,無所不包。第三就是數量,全套《永樂大典》放在一起,體積達十多立方米,相當於4輛卡車的容量。
《永樂大典》原書共22937卷,目前存世的僅800餘卷,400餘冊,僅是原書的不到4%。
《永樂大典》著成之後,便被深藏宮中,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嘉靖36年,文樓大火,《永樂大典》險些被毀,於是嘉靖皇帝下令重新抄錄,由此《永樂大典》便有一正一副兩個版本。奇怪的是,副本抄成之際,正本便莫名其妙地人間蒸發了。後來副本流傳到清朝,流失、被盜十分嚴重。特別是在著《四庫全書》時,《永樂大典》被官員大量盜竊。光緒二十年時,僅剩八百餘冊。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侵略者對《永樂大典》肆意搶掠,甚至用它們代替磚塊構築工事,大量毀於戰火。
目前,世上所存的全為副本,正本的下落成為謎團。關於正本的下落,學界有幾種說法,有的說被毀於明末大火,有的說藏於皇史宬的牆壁內。目前,最被廣泛認同的是作為嘉靖皇帝的殉葬品被埋於陵寢之中。郭沫若先生曾說,「如果《永樂大典》正本被發現,可能文學幾千年的歷史將被改寫。」如果這部奇書現世,改變的將不僅是文學,還有歷史。
※明朝天子守國門政策的利與弊
※治隆唐宋、遠邁漢唐的明朝,在王朝末期還把世界強國打敗
※朱元璋若不是佔領了這裡,歷史上很可能就沒有明朝
※明末5大抗清英雄,每一位都讓滿清如鯁在喉,欲除之而後快!
※原創:明朝那些錢(第九回)|野雲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