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之九 牛呞觀舌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之九 牛呞觀舌

壬三、牛呞觀舌。




這個地方的所觀境是舌根的嘗,見聞嗅嘗的嘗,從嘗當中而悟入了如來藏妙真如性。




口業招報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呞病。





憍梵婆提翻成中文叫牛呞,什麼叫牛呞呢?因為他過去的罪業,他從小他那個嘴巴,他吃飽飯以後就會不由自主在那邊空嚼,嘴巴就是動來動去的空嚼,養成習慣了,乃至於證得阿羅漢果,都經常保持這空嚼的習慣。佛陀看到他這個樣子,害怕眾生毀謗,請他到天上去,因為天人都有神通,不會毀謗他。




尊者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我過去生口業很重,特別是惡口跟綺語,過去生特別重。這當中最重的就是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他過去生曾經出家,做一個小沙彌的時候,看到一個老比丘,這老比丘沒有牙齒,他吃飯的時候在那邊嚼來嚼去,他就譏嫌說:你這個老比丘吃飯就像牛在吃草一樣,非常沒有威儀。這老比丘就跟他講說:你要趕快懺悔,你這樣毀謗我,我是一個大阿羅漢啊!沙彌聽到以後非常恐慌,當下跟他懺悔。雖然懺悔的力量滅除了他地獄的果報,但是他也有剩餘的果報,墮入五百世牛的果報。他做五百世的牛,他出世以後還有這種咀嚼的習氣,所以叫牛呞。他脫離牛的果報今得人身,在世世生生當中,仍然在嘴巴有空嚼的習慣。




這是他講到他過去的業報,當然這個業報也啟動了他修行的轉機,因為他這方面經常咀嚼,他就會注意他的嘴巴。注意他的嘴巴,誒!這就有希望了。一個人開始注意某一種東西的時候,就是他回家的時候。看經文就清楚了:




教修止觀


如來示我一味清凈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





因為他嘴巴經常嚼來嚼去,他很自然就會注意他的嘴巴。所以佛陀就始令他就路還家,說:你過去依止舌根造惡業,現在還是依止舌根來修觀。




教他怎麼修呢?修一味清凈的心地法門。



這一味清凈怎麼說?




我們的舌根去接觸食物的時候,是很多滋味的,有酸甜苦辣很多滋味。但是很多滋味是你向外攀緣的時候,你有很多滋味,當你迴光返照的時候,你問這舌根的嘗說:你從什麼地方來?你為什麼能夠知道這麼多滋味呢?這時候迴光返照,他能嘗的嘗性,那是一個一味的,那是一個清凈的,一個心地的觀照法門。所以我得滅心,滅就是滅除根塵的障礙。




你看我們一般人,六根一定要跟六塵相結合,那個力量是拔不開的,根塵一結合就完了!這個識就產生了,識一產生,顛倒的心,造業的心就出來了。



所以他這個地方一味清凈的迴光返照,就滅除了根塵的結合,而因為滅除根塵而入了法性,依止法性的智慧來修三摩地。在三摩地當中,觀味之知非體非物,這時他觀察我能夠嘗味的功能。我怎會知道這個酸甜苦辣呢?這酸甜苦辣非從根有,也不從塵出。你說根會產生酸甜苦辣嗎?當然不可能,也不是從色塵而有。這時候迥脫根塵,而證得我空的真理,那是非體非物,非體,它不是從根而有;非物也不是從外面的塵而有;這時候他把根塵的障礙破壞掉,破壞根塵的和合。




超離得果


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凈,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





依止我空法空的正念,就超越了世間的見思煩惱,向內脫離身心,這身心包括了六根跟六識;外面潛伏六塵,所以遠離三界業力的系縛,如鳥出籠。籠子的意思是說,我們明了的心,它本來是無障礙的,清凈本然周遍法界,但是我們一念顛倒的無明以後,就產生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明色,就產生了根塵識。所以我們這一念心是被根塵識所障礙,你看你眼睛看到一個色,你很自然就心光外泄,就跑出去了;耳朵聽到聲音,你也習慣的心隨境轉。所以我們平常的問題就是,被這六根、六塵、六識給障礙住了。




這個尊者他一迴光返照,我們講你從什麼地方來?這時候脫離了身心世界內在的根識,也脫離了外在的六塵。離垢銷塵,遠離根識的污垢,也消滅了對外塵的執著,所以法眼清凈,法眼是空觀的智慧,他能夠了知一切法了了分明,但不為一切法所系縛,內心是一味的清凈,而成就阿羅漢果,如來親自印證我成就小乘的無學道。




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現在佛陀問我圓通法門,正如我所修所證,還味旋知,味指味覺,內心的舌根接觸滋味的時候,不隨外面酸甜苦辣的滋味所轉,而迴光返照能知的是誰?為什麼我能夠知道酸甜苦辣呢?知道酸甜苦辣是誰?他這時候他悟到這個誰的時候,他的心,他本來是向外,現在開始向內,向內以後就悟到了清凈本然周遍法界,眾生本俱諸佛所證的如來藏妙真如性。他依止這樣的法門,斯為第一。




其實《楞嚴經》就是在破根塵識,因為所有問題都從這個地方來。六根跟六塵一接觸的時候,一碰撞的時候,就把六識創造出來。你看唯識學它是事後才處理,已經產生六識了,我才來對治。你把問題創造出來了,我再把問題慢慢慢慢把它收拾起來,你垃圾已經創造出來,我把垃圾好好掃乾淨,你再創造,我再掃一次,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唯識的觀念就是這樣,它是從識來對治。《楞嚴經》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你把垃圾創造出來,那你垃圾為什麼會出來?它看的問題看得更加的深入。




唯識學是根塵碰撞以後產生了六識,六識裡面帶動了我執、法執創造煩惱,所以他從六識當中去對治,《楞嚴經》是根本你在根塵碰撞的時候,它就把根塵破壞了,連識都沒有出現,它的圓頓止觀是從這個地方下手。這個止觀你要是能夠掌握它的方法,掌握它的技巧,對我們臨命終的時候的正念非常有利、非常有幫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和尚 的精彩文章: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之八 繼道觀鼻
佛弟子見佛像佛塔等為何要右繞?

TAG:小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