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於預測:短文兩則

關於預測:短文兩則

摘自劉寶紅的暢銷書《供應鏈管理:高成本、高庫存、重資產的解決方案》,機械工業出版社,京東、噹噹等各大網站有售。

要預測,是因為供應鏈響應能力有限

這裡我們談個有點哲學味的話題:為什麼要預測?答案很簡單:供應鏈的響應能力有限。

打個比方。你早晨起來洗臉刷牙,打開水龍頭,水就來了,響應周期為零,響應能力無限,所以你無須提前預測你的用水量。換句話說,要預測,根本原因是供應鏈的響應能力有限——響應周期越長,響應能力越有限,對需求預測的依賴就越高,這也意味著需求預測要做得越早;而需求預測越早,準確度就越低。你知道,這就陷入了惡性循環。

所以,縮短供應鏈的響應周期,提高供應鏈的響應能力,是提高預測準確度、更好匹配需求與供應的關鍵。銷售人員久病成醫,深知這點。當你挑戰他們,為什麼預測又不準時,他們不出三句,就轉到供應鏈的響應能力上了:你能不能縮短交期啊。得,把球踢給供應鏈了。

不過在大多情況下,供應鏈的響應能力是既定的,發到我們手裡的牌就是那副爛牌,那我們也不能一味地怨天尤人,自嘆命苦,而是要做我們能夠控制的。那就是盡量提高預測的準確度,提高首發命准率;首發命不準,就得藉助安全庫存;安全庫存不夠,就得靠供應鏈執行來彌補了。這就是供應鏈的三道防線。要知道,同樣一幅爛牌,打法不同,結果也大不一樣。

沒有預測,意味著有很多個預測

預測是跟不確定性打交道。當不確定性很高時,比如新產品、新項目、新客戶,往往很難確定預測。這並不意味著沒有預測;相反,這意味著每個職能都在自己做預測,結果是有很多預測,因為生產需要預測來準備產能,採購需要預測來備料,財務需要預測來做預算——為了把工作做好,各職能就不得不自己整出個預測來。這N個預測註定不同,給跨職能、跨公司的交流造成諸多問題。最終的需求只有一個,這意味著,在這N個預測中,至少有N-1個是錯的;而錯的結果呢,就是庫存。

對於管理者來說,我們的挑戰是預測太多,不管表面上有沒有預測——沒有預測,每個職能都有自己的預測;有預測而不信任預測,各個職能會制定自己的預測。解決方案呢,就是對接公司前端的銷售和後端的供應鏈,制定準確度最高的錯誤的預測,然後讓大家都死在同一個數字上——要知道,做生意就是賭博,而賭博的體現就是需求預測,這個數字彙集了前後端的最佳智慧,贏面最大。銷售與運營計劃(S&OP)的一個根本目的呢,就是制定這樣一個數字,後文講的需求預測流程也是。

同一個數字是供應鏈協同的關鍵,而多重預測是供應鏈協同的大敵。試想想,銷售念的是聖經,計劃念的是佛經,採購念的是古蘭經,你說大家能協同嗎?公司與公司、職能與職能之間關係不順、互信度低、流程不通暢時,這是個普遍問題。

--------------

劉寶紅 BobLiu

暢銷書作者,供應鏈管理專欄創始人(www.scm-blog.com)

最新專著《供應鏈管理:實踐者的專家之路》聚焦專業能力提升,在京東、噹噹等網站正式發行。《供應鏈管理:高成本、高庫存、重資產的解決方案》《採購與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繼續領跑暢銷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供應鏈管理專欄 的精彩文章:

TAG:供應鏈管理專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