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明清時期人們怎樣從食物中攝取營養以養生?

明清時期人們怎樣從食物中攝取營養以養生?

人應該怎樣從食物中攝取營養以養生?明代人在傳統養生學的基礎上,明確歸納出了——

麥養肝,黍養心,稗養脾,稻養肺,豆養腎,以五穀養五臟。

李助肝,杏助心,棗助脾,桃助肺,栗助腎,以五果助五臟。

雞補肝,羊補心,牛補脾,犬補肺,豬補腎,以五畜益五臟。

葵利肝,藿利心,薤利脾,蔥利肺,韭利腎,以五菜充五臟。

明代的這一養生經驗的總結,是符合科學的飲食營養道理的。谷果畜菜,養助益充,都歸結到人的五臟。這是因為五臟起著接受食物滋養全身的作用。人的五臟若強,抵抗力就強,就不會發生疾病而能長壽。

以「五穀養五臟」為例。養心的黍米、養肝的大麥,都含有脂肪、蛋白質、澱粉、還原糖、轉化糖酶、卵磷脂、糊精、麥芽糖、葡萄糖等;養脾的高粱米含灰分、粗纖維、粗蛋白澱粉、油、脂肪酸等;養肺的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鈣、磷等;養腎的黑豆,含有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煙鹼酸等。「五穀」所含的這些營養素,都是人養生所必需的。

明清時期人們怎樣從食物中攝取營養以養生?

(明)《藕實圖》

果實的養生作用也很大,例如,蓮子,經常吃,可以輕身耐老;藕,熱吃,可以補五臟,實下焦,與蜜同吃,可以使腹臟肥,不生蟲,經常吃,可以輕身耐老,若用藕節煎濃湯喝,最能散血,吐血虛勞的人應該多吃;棗,熟吃可以補脾;松子,可以潤燥明目,經常吃輕身不老;龍眼,可以安神補血,經常吃輕身不老,和當歸浸酒飲養血;荔枝,可以通神健氣,美顏色;榧子,能消谷,助筋骨,殺諸蟲,療諸瘡,潤肺止咳;榛子,可以益氣力,寬腸胃,又能健行;荸薺,能消食除滿;山藥,涼吃可以補肺,經常吃強陰,耳目聰明,延年。

明清養生家還注意運用動物食物、植物食物來填補精髓,補益氣血。如用豬脊髓,補髓養陰;豬蹄爪,填腎精,健腰腳;羊骨髓,補諸虛,調養營陰,填髓。還指明木耳主益氣不飢的作用,這是非常符合養生科學的,因為木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灰分,灰分中含磷、鐵、鈣、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多種營養成分。

在食物養生過程中,明清養生家還強調服食的原則。如「儉服食以養生」,因為香甘肥膩,雖然悅口,但不宜於腸胃。所以不要「美飲食、養胃氣」,即飲食必須適合胃氣。清代名醫葉天士將其概括為「食物自適」四個字,意思是說食物的選擇,必須適合人的口味,而且吃下去,胃中感到很舒服。也就是明清養生家們認為的:用飲食來調節,以免損脾傷胃。

明清時期人們怎樣從食物中攝取營養以養生?

明清善於養生者,是深諳這一點的。清代的韓桂齡尚書賦閑在家時,每當「消寒會」聚餐時,必堅持四個字為準:一是早,二是爛,三是熱,四是少。梁章鉅賦詩記錄過,並且回憶起與之相彷彿的,明代朗瑛所說過的:食爛則易於咀嚼,熱則不失香味,潔則動其食興,少則不至厭飫……

這與明代另一「養生妙法」:軟飯養胃,爛肉養人,少酒養血,獨宿養神,實為一脈同源。其出發點均是保護「五臟之宗」的脾胃,使之不受損害,以能更好地保護旺盛的機能,充分供應人體所需營養。

為此,明清養生家還特別注意五味的平衡。認為調諧五臟,流通精神,全賴酌量五味,約省酒食,使之不過。人攝入飲食時絕不可偏,也就是說,「食之不節,必至虧損」。

在這方面,明末清初的黃周星以講敘某公「善治生」的事,又作一生動闡述:

這是一位「某公」,因他每次去買肉,都不得逾四兩,因此人們用「小半斤」稱呼他。黃周星認為這是「善治生」的盛德事情,不可不傳,所以就用詩歌體裁的歌謠加以敘述。

市肉市肉,震驚神人。乃公終身不飲酒,窮年不茹葷,今朝胡為忽市肉。咄咄怪事,疇可比倫。

市肉市肉,爰聚童僕。左手提衡,右手啟櫝。有銅如金,有錢如琛。把授童僕,不覺掩淚酸心。

童僕受錢,愕眙相視。長跪請命,市肉寧幾。童曰一斤,公怒欲捶;仆曰半斤,怒猶不已。童僕惶恐,莫惻公旨。

匍匐再請,聽公何雲,徐伸四指,曰小半斤。小半斤者,半斤之半。半而又半,祿已踰算。

仆乃前行,公尾其後,側身躡足,潛伏閭右。仆詣肉肆,錢付屠手。屠方鼓刀,公突而前,曰「此我之肉,爾無我朘」。屠曰:「公肉,敢不腆焉?」一增再增,肉重於權,名小半斤,不啻六兩。公挾仆歸,大喜過望。

肉已至家,仆欲持去。公曰:「無遽,談何容易,此肉我當細區分,安得蒼皇暴殄等兒戲。為我呼爨婢來前,此肉謹付汝,汝其善煎烹,一為干豆薦祖考,二為賓客餉師生,三為君庖饜我口,飫我腹,吾與妻妾子女共咀啗,下及汝曹俱彭亨。貓鼠不得竊,犬豕不得爭,余湆滿注缶,轢釜須令戛戛鳴。珍重小半斤,此肉良匪輕。」

明清時期人們怎樣從食物中攝取營養以養生?

從歌謠立意看,黃周星是揭露「某公」的吝嗇。他讓童僕去買肉,卻「不覺掩淚酸心」,童僕很惶恐,問他應該怎樣買肉?「某公」說出了一些模稜兩可的話:「小半斤,小半斤者,半斤之半,半而又半。」

童僕領意而去肉店,「某公」不放心,側身躡足,潛伏肉店附近,當屠手切肉,「某公」突然向前,與屠手講價,一增再增,雖只稱小半斤,實際已有六兩。於是,他才領著僕人歸家,大喜過望。

黃周星借歌謠調侃、揶揄「某公」,「我當細區分」這「小半斤肉」,一要為祭祖,二要為宴賓客,三才為飫其腹,與妻妾子女共咀嚼。但字裡行間卻由於充滿了「某公」善於節制肉食,注意食肉的搭配的描寫,「珍重小半斤,此肉良匪輕」,而使「某公」主張適量食肉養生的形象栩栩如生。

事實也的確如此,吃入含有豐富脂肪的食物,腸肉厭氧菌的比例會顯著增高。而一旦肉食缺乏節制,其後果是不言自明的。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黃周星的這些主張是有可取之處的,而且有很強的針對性。因為明清之際,社會上嗜食豬肉是很甚的。

其主要的一個源頭就是滿族人將自己喜食豬肉的習俗帶入中原,吃豬肉被奉為「國俗」,被尊為「大典」。一時間,貴族以嗜肉而標榜,致使豬肉消費特別多。而吃豬肉缺乏限量,這對養生是很不利的。

明清時期人們怎樣從食物中攝取營養以養生?

(清)佚名《賣肉圖》

因為多食傷脾,飽則傷神,飲食有節,才能「脾土不泄」;淡泊寡慾,才能「腎水自足」。這是養生最為基本的。要達到這一點,除了好吃的不多吃外,還需實行以素食為主的養生方式。所謂素食,主要是蔬菜和豆制食品。由於蔬菜和豆制食品都清淡,據此明清人提出了「每三日一齋素,可以養生」。

明清時期,人們對素食的認識可概括為:即使是一般蔬菜做成的素席,吃起來也完全可以勝似那些用肉類做的美饌佳肴。濃郁的菜香使齒牙芬芳,爽潔的味道使腸胃為之一清。味道可口而又沒有腥膻氣,既提供了清爽適口的食品,又可以保養身體。

明清時期人們怎樣從食物中攝取營養以養生?

書名:1368—1840中國飲食生活:日常生活的飲食

作者:伊永文 著

出 版 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定價:¥78.0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問科普 的精彩文章:

房屋與城市——歐亞大陸兩端的故事
警惕胃食管反流病
食品添加劑究竟在食品安全中扮演什麼角色
環美建築日記:華盛頓

TAG:書問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