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各年齡段人群秋季養生要點

各年齡段人群秋季養生要點

各年齡段人群秋季養生要點

對現代人來說,健康長壽是每個人都嚮往的生活狀態,但生、老、病、死對每個人來說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們需要通過各種方法來預防疾病、強健身體,以減緩衰老、延長壽命。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關於「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論述,強調了預防疾病的重要性。秋季養生的方法內容豐富,本文基於歷代醫家的養生經驗,經過總結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對各年齡段養生方法進行概括舉例。


1、秋季飲食調攝

秋以燥氣為主,秋應於肺,肺喜潤而惡燥,易被燥邪所傷。因此,在秋季燥氣當令之時宜滋陰潤燥,以防燥邪傷肺。

《飲膳正要》提出:「秋氣燥宜食麻以潤之」。芝麻、麻仁有滋陰潤燥的作用,粥也是很好的養陰益胃之品。丘處機提出:「又若患積勞五痔消渴等病,不宜吃乾飯炙肉」,尤其對於消渴、痔疾等陰虛內熱患者更不可過食干硬、燥熱辛辣之品。辛多升散,加之天氣乾燥,易引起邪火上侵而損傷津液。李東垣曾說:「蓋夏月火旺,宜汗散之,故食姜不禁。辛走氣瀉肺,故秋月禁之」。

在飲食的攝入量方面《遵生八箋》明確指出:「秋三月……無令極飽,令人壅。」秋季天氣轉涼,食慾大增,但經過夏季濕熱天氣,導致脾胃內濕之象明顯,如強食、飽食會使已經虛弱的脾胃更加受損,需防止過飽壅塞氣機,影響肺的肅降功能。

  • 秋飲青茶

青茶為半發酵茶,性微涼,生津止渴,消除體內餘熱,秋季氣候乾燥,最宜飲用。

  • 秋季養生「四大名補」

秋冬時節寒冷乾燥,我們的身體也變得「脆弱」起來,稍不留神就會感冒、咳嗽,肺病、心臟病等慢性病在這個季節也容易複發。因此,秋季要適當「進補」。

1、蓮子

蓮子有很好的滋補作用,古人認為它「享清芳之氣,得稼穡之味,乃脾之果也」。秋天食用有養心安神、健脾補腎、止瀉固精等功效。不僅有助緩解失眠等,對易患咳嗽、哮喘等肺部疾病的人來說,蓮子還可以通過補腎增強免疫力,達到潤肺的效果。

2、芡實

這是睡蓮科植物英的乾燥成熟種仁,又稱「雞頭米」、「雞頭」等,在南方較常見。中醫認為,芡實性味甘、澀、平,入脾腎二經,能健脾祛濕、固腎止瀉,且有「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優勢。其補腎效果強於山藥,祛濕效果優於紅小豆,鎮靜效果強過蓮子,可以說是一種被埋沒的補益佳品。宋代文豪蘇東坡的養生之道中,有一條就是吃芡實。

3、栗子

香甜味美的栗子,是秋冬非常受歡迎的零食。中醫認為,栗子性味甘溫,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等功效。

栗子可生食、炒食、加水煮食等在眾多的食用方法中,生吃栗子,且緩慢阻嚼、徐徐咽下時的補腎效果最佳。這是因為生栗子中酶和維生素c等的含量最高,且細嚼慢咽時消化更充分,更利於人體吸收,對體虛乏力或腎虛導致的腿腳無力等癥狀效果良好。

4、花生

花生是一種高蛋白的油料作物,自古享有「長生果」的美譽。《本草綱記載,「花生悅脾和胃、潤肺化痰、滋養補氣、清咽止癢」,適合脾虛消瘦、食少乏力、乾咳少痕等人。值得注意的是,花生紅衣(即花生皮)補氣止血的作用更強,因此,需要補血的人可挑選紅衣更多的小粒花生,而煮粥、打花生漿則可以挑選大粒的花生。此外,醋泡花生仁、用生花生殼煮水喝,還有一定的降壓效果。

  • 知潤秋梨膏

秋主養收之道,宜潤燥護陰

《黃帝內經·素問》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饗泄,奉藏者少。」

秋氣之應,養收之道,秋氣與肺氣相通,秋季陽收陰藏,物候乾燥,易導致津液不足,出現肺燥傷津、口鼻乾燥、皮膚乾燥等癥狀。

古有秋梨膏以御秋燥之敵。梨色白入肺,有潤肺止渴之效,有助於氣血收斂,故自古盛行秋服梨膏護陰養肺,秋梨膏所含成分多是為防潤燥護陰之品,比如秋梨、麥冬、貝母等,因此對於陰虛肺熱之燥咳,特別有效。

據《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記載秋梨膏功效,「清金降火,止咳化痰,解渴除煩,生津潤燥;或陰虛火旺,口燥咽干,咳久嗽血,吐血咯血,痰中帶血,肺經虛損,悉能治之。」


2、秋季精神調攝

丘處機指出:「切須安養,量其自性將養」。秋內應於肺,肺主憂,秋季蕭瑟的氣候特點易使人感到憂傷,應保持平衡的心態,不度量、不攀比、不怨天尤人,樂觀開朗,淡薄寧靜;應有喜悅收穫的感受,這樣才能「收斂神氣」,緩和秋氣對肺金的傷害,同時又可守護元氣,為冬季潛藏陽氣做好準備。

各年齡段人群秋季養生要點


3、秋季起居調攝

  • 秋季禁寒飲濕衣

秋季的起居調攝應和緩平穩,宜晚卧晚起以順應陰精生長、陽氣內斂,使肺氣得舒。《飲膳正要》提出:「秋季禁寒飲並穿寒濕內衣」。秋季在飲食上應避免寒飲傷肺,在穿著上避免濕衣傷肺,否則會導致飲邪內停,肺失清肅。秋季肺主肅降的功能正常,才利於冬主封藏,否則會引起腎不藏精等一系列疾病。

《內經》最早提出」秋傷於濕,冬生咳嗽」。初秋濕邪仍然盛行,感之立即發病可見濡瀉,關節痹痛;不立即發病則積於體內,日久化熱,傷及肺之肅降,到冬季寒冷之氣來臨時會使內郁之火上行而見肺熱咳嗽等症。由此可以看出,冬日咳嗽多是秋季養生不慎所致。因此,夏秋之交應防濕邪,不可暑熱取涼、久居濕地、過食肥甘厚膩,惟宜健脾利濕。

  • 扣齒、咽津、熨眼

早晚叩齒三十六下後,將產生的津液咽下,可起到潤臟養身之效。秋季燥邪當令,容易引發兩眼乾澀,將兩手搓熱,然後熱熨眼上,再在太陽穴處輕揉三十下,以促進眼部血液循環,緩解眼澀癥狀。正如《攝生消息論》中提出:「又當清晨睡覺閉目叩齒二十一下,咽津,以兩手搓熱熨眼數次,於秋時行此」。秋氣燥,汗、吐、下之法會使津液損傷,不應輕易使用。

各年齡段人群秋季養生要點


4、各年齡段養生概要

  • 小兒秋季防陰虛致病

小兒秋季多發咳嗽,多由上呼吸道感染等引起,應定時開窗,居室保持適當濕度,及時增減衣被,不可過於保暖,保證充足睡眠。三根湯可治療初期小兒上呼吸道感染,推拿肺、脾經,點揉天突、膻中、肺腧等穴可預防小兒咳嗽;對風燥熱邪所導致的咳嗽可採用絲瓜花蜂蜜湯頻飲治療。平時少吃羊肉、荔枝等燥熱傷陰的食物,忌辛辣刺激、鹵、腌、醬類食物。

秋季是小兒急性腎炎的高發季節,通常是由陰虛導致外感風熱濕毒所引起的。因此,素體陰虛小兒多發此病,以全身浮腫、少尿、血尿和高血壓為主要表現。平素預防可選用金銀花、連翹、射干、蒲公英等清熱解毒類藥物,如腎病水腫在食療上可選用赤小豆、鯉魚、冬瓜、絲瓜絡等食物調攝。

  • 青中年秋季防燥邪

秋季易於感受燥邪,多見口舌乾燥、咽痛、乾咳無痰、痰中帶血等症。燥有溫燥和涼燥之分,初秋多為溫燥,用胖大海冰糖水代茶飲可防秋溫燥;晚秋多為涼燥,用薑糖蘇葉牛蒡飲代茶熱飲預防涼燥,或選擇桔梗、百部等。治療燥邪宜微辛甘潤,不可用發散、苦寒等藥物。

清代著名醫家俞根初在《通俗傷寒論》中記: 「故秋燥一證,先傷肺津,次傷胃液,終傷肝血腎陰」感受燥邪日久可見胃陰虧損,表現為胃部隱痛、咽干、舌紅少津,脈細數。胃液不足者予以酸甘化陰以養胃液,不可過汗出。平時可多吃糯米、小米、南瓜等益胃養陰的食物,多飲五汁飲可清熱生津。

燥邪移至下焦可產生腸枯便秘等病症,草決明泡水代茶飲可預防便秘。

  • 老年人秋季防宿疾

秋季是老年人舊病的複發季節,如慢性支氣管炎、中風、冠心病、風濕等疾病,其中以肺病最為常見。元代養生學家鄒鉉在《濤親養老新書》提出「其新登五穀,不宜與食,動人宿疾」新打下的糧食因其生髮之機太旺,易引發舊疾。秋季老人多發肺病,表現為咳嗽、喘症,其病機為肺氣壅滯、肺失肅降,多與痰濁內伏有關,不宜過多進食肥甘厚味之品,應多食薏米、柑橘等健脾利濕的食物。入秋後應積極預防感冒,天氣較冷時防止吸入寒涼乾燥的空氣,以冷水洗臉,積極鍛煉,增強耐寒能力。因痰熱上壅引發的喘嗽發作,不宜食用辣椒、花椒、芥末、茴香等熱性食物,採用貝母、瓜蔞、竹茹等清熱化痰;寒痰內阻引發的喘嗽,不予苦瓜、桑椹、豆豉、馬齒莧等,以貝母、半夏、生薑等藥物溫化寒痰;肺疾同時發生者佐以杏仁、白果等斂肺平喘之品。

傳統養生學作為中醫學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已經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中醫養生學在繼承傳統中醫理論和古代哲學思想的基礎上,重在預防為主,通過持之以恆地堅持正確而科學的飲食、精神、起居調攝,使人們遠離疾病的困擾。各年齡段人群因生理特性的不同,也應該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現代疾病的預防非常重要,中醫養生學為現代疾病的防治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醫在線 的精彩文章:

有病沒病喝點板藍根預防?錯!
為什麼孩子一上學就生病?那是因為這5種傳染病你沒留意
康復期也要治未病——病癒後必須提防的6件事
秋季話養生——唇炎
田野間常見的一味野菜,輕鬆治盜汗!

TAG:國醫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