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除了《銀魂》,諾蘭的《敦刻爾克》同樣不容錯過

除了《銀魂》,諾蘭的《敦刻爾克》同樣不容錯過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動畫學術趴」,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我這個歲數的人發動了戰爭,卻讓年輕人去送死。」

「如果他們攻入英格蘭,我們哪還有家?!」

「他可能還活著!有很大可能性還活著!」

咋一看,上面這些台詞似乎並不精彩,甚至有些主旋律的味道,但如果你看了《敦刻爾克》,它們將成為戳心的一次次淚點。

GIF/422K

九月是個大片雲集的好時候,好電影多到讓我一度想周末直接搬到電影院住的程度。作為一個骨灰級《銀魂》粉,因為各種不湊巧與陰差陽錯,我沒有盡到去看《銀魂》首映的義務,反倒先在周五的晚上去看了同時上映的《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是我九月最想看的電影之一。超好的口碑與諾蘭的大名固然也是驅動我去看這部電影的原因之一,但更吸引我的還是電影本身的內容:

在我的印象里,諾蘭是個極其擅長講故事的人,尤其擅長非現實題材,而敦刻爾克大撤退則是一個被寫在歷史課本上、毫無懸念的戰爭事件。諾蘭將怎樣講這個故事,這本身足以讓我非常好奇了。

90分鐘的電影過後,我坐在人群中央,不顧他人的目光,由衷的為這部片子鼓掌。作為我最喜歡的導演之一,諾蘭果然沒讓我失望。

不吐不快,我將把自己對這部電影的理解與體悟寫到下面的內容中,肯定會涉及很多電影的相關內容,如果有介意被劇透的朋友可以先止步了,如果看完了片兒還能想起來這篇文再來看那就更好了。當然,我個人覺得也不必這麼糾結,畢竟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時間地點方式方法結局細節都是人盡皆知,所以劇透還真透不到哪裡去呢。

非線性敘事:是舊酒,但這個喝法很獨特

我一直認為,戰爭題材挺不好拍的,且不說各種場面特效有多花錢、製作團隊要吃多少苦,單單從故事上來講,戰爭題材本身就是從人們熟知的事件中尋找靈感的,因此從故事本身來講對人們是缺乏吸引力的,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拍成個沉悶的紀錄片或者狂轟濫炸的爽片。

而戰爭片的主旨也幾乎都會最終落到表現戰爭的殘酷再折射出人性的不同面上,這種套路一旦沒玩好就很容易被人膩歪了——對,沒錯,就是說你呢《珍珠港》!

所以在戰爭電影劇情的處理上,我印象中比較好的片子都會在歷史事件中選取一兩個節點的一個典型人物,去通過這個人物的塑造與經歷的描述,以比較小的切入點來展現出整個戰爭的面貌,比如《辛德勒名單》《拯救大兵瑞恩》以及去年得獎無數、口碑爆棚的《血戰鋼鋸嶺》。

所以在看《敦刻爾克》之前,我也一度懷疑諾蘭會玩這樣的套路,因為在他之前的許多電影中,個人英雄主義的色彩還是很濃厚的,而且往往都伴隨沉重的覺悟、無奈與犧牲。但令我驚喜的是,諾蘭在《敦刻爾克》中完全拋棄了這種套路,打亂了時間的線索、拋棄了傳統的主角視角敘事,採取了他同樣非常擅長的非線性敘事方法,從海陸空不同方位、運用不同角色,直截了當地將敦刻爾克大撤退整個事件表述的極其清楚。

電影分了好幾條線索打亂了時空講述故事:

第一條線,是一出場時被敵軍逼退到敦刻爾克沙灘上的年輕士兵的種種經歷。

他逃到沙灘上之後,結識了正在用沙子掩埋友軍屍體的法國士兵,二人開始了幾經生死的撤退之路:先是混上了撤退的艦艇,卻被敵軍擊沉,隨後與救生艇一起又回到了最初的沙灘;隨後,他們混上了一艘前來營救士兵的應召救援民船,險些被敵軍當靶子打沉,好不容易浮到海上卻又遭遇海難差點被燒死。最後才被另一艘應召救援民船營救,回到英國。

第二條線,便是應召救援民船其中的一艘。

讀過歷史的都知道,敦刻爾克大撤退是得到了大量民間人士的幫助才達成的,而這條線便是對這一真相的描述。戰爭條件下,政府很難有足夠運力去營救被敵軍堵在敦刻爾克海灘上的士兵,於是動員港口得到船民幫忙。這條線索的主人公便是3位由非常熱心的船民(一對父子與兒子的朋友),開著自家船、越過英吉利海峽,營救了一名飛行員與多名士兵。

這條線索的故事幾乎都發生在海上,全面展現了「海」的方位。此外,這也是所有線索中最催淚也最有料的一段,文章最開始的台詞便出自船民爸爸之口。

第三條線,飛行員的戰鬥視角,全面展現了「空」這個方位。

在故事開端,英國派出的空軍戰機有三架,全程與敵軍纏鬥,成功阻擊了多次敵軍對救援船的轟炸,且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第一架在戰鬥中失蹤,第二架被擊落但所幸飛行員被線索二中的船民父子所救,第三架在幾乎沒有燃料、無法返航的情況下搏命,成功擊落最後一架敵機,所幸得老(bian)天(ju)開恩最後平安著陸。

GIF/422K

這個線索除了是展現空中的戰爭情況之外,我認為也在解釋、還原一些現實:就像在影片最後,獲救的飛行員被其他士兵指責「你們空軍都幹嘛了」時那樣,在敦刻爾克大撤退中,空軍因為力量不足等原因曾被認為是救援不利。但實際上,消耗大、成長慢的空軍其實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而在這點上,則穿插到船員爸爸的經歷上來表現,具體的我會在下面角色的分析上來細聊。

第四條線,相對來說是最弱的,其實就是撤退點的視角。

這個視角一開始是與第一視角年輕士兵們逃亡一致的,隨著士兵的離開與回來而不斷分離與重合。之所以將其專門單列出來,是因為這條線完整闡述了那些在海灘上等待救援的人們的焦灼與生命隨時受到威脅的不安,在這條線上,人命不如砂礫被表現的刻骨銘心。

此外,政府的態度也在這條線中被完整展現:乘船到來的將軍先是用一兩句台詞表現了撤退船隻不夠的囧狀,並傳達出丘吉爾「先救自家英國士兵,法國人再說」的態度,這個「污點」其實是被歷史軍事迷津津樂(tu)道(cao)的一個點。在被不斷轟炸、等待救援的過程中,老將軍雖然穩如泰山的指揮撤離,但嘴邊急出來的一嘴泡足以說明內心的焦灼。到了影片最後,老將軍選擇留在海灘,與法國友軍一起撤離的行為,也算是給英國政府挽回一些面子。

用後三條線來展示海陸空三方位腹背受敵的形式,用第一條線來表示連逃都逃不走的艱難,整體勾勒出一副完整的戰爭圖卷,給人帶來一種手心出汗的壓抑與緊張感。雖然這樣的非線性敘事法或許會在影片剛開始40-60分鐘里讓人有點迷,但總歸也就是那幾天的事情,根本不複雜——我就不客氣的說了,不智障、就不會看不懂。

個人英雄主義?是小人物英雄主義

在90分鐘的電影里選擇用四條線講故事,每條線又都有著2個以上的人物,這就決定了《敦刻爾克》就沒有什麼傳統的主角,相比其他電影人推著劇情走的模式,它更像是劇情推著人走。

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這部電影人物就不好,就像我在評價REC時所說的那樣,角色可以只展現出一個性格側面,但依然可以展現出非常豐滿的人性。在《敦刻爾克》中,這點真是做的太厲害了。

就說最戳我淚點的船長爸爸吧。

這個看起來並不富有的老頭帶著自己英俊的兒子和兒子的朋友,為了親自去營救困在海灘的士兵,不等海軍驗收就迫不及待的開船出海。在穿越英吉利海峽時,他先是救了個被嚇破膽的士兵,拒絕了他返航的逼迫,從容又溫柔的神情讓人印象深刻。

而在救迫降在海面的飛行員時,他卻顯得非常慌張,甚至不惜冒著飛機引擎爆炸的風險,在反駁讓他不要靠近的兒子時,他說話的腔調甚至是帶著哽咽的:「他可能還活著!有很大可能性還活著!」

隨後,他載著滿船的被救士兵回英國時被敵軍盯上了,卻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兵一樣成功指揮兒子行駛並成功脫險,這個情節讓人覺得非常神奇,對應上他能分辨飛機型號、熱愛飛機引擎聲音的細節,更是讓人充滿了興趣。

為什麼一個普通的漁民對空軍這麼熟悉?

為什麼他能有如此本事?

在被救士兵與觀眾的好奇中,船員兒子揭曉了答案:「因為他的兒子就是空軍……不,不是我,是我的哥哥……他在之前的戰爭中遇難了。」

短短的一句話,為所有人揭曉了答案之後,卻也讓我們對船長爸爸的感情瞬間從好奇到了敬佩、傷感,整個氣氛也隨之更加凝重。

在失去了自己的大兒子之後,依然能帶著家人出海營救別人,這樣的設定為這個角色加入了太多有骨有肉的東西,也正是這樣豐滿的角色有資格說「「我這個歲數的人打動了戰爭,卻讓年輕人去送死」這樣的話;對應前面,也正是通過船長爸爸已犧牲的飛行員兒子的經歷,讓觀眾感到空軍在這場撤退中付出的犧牲與代價。

敦刻爾克大撤退依靠了大量的民間力量,電影也對此進行了表現,在眾多簡陋的民船出現在海岸邊的那一刻,士兵們發出了驚喜的歡呼,正對應了電影「當40萬人無法回家,家為你而來」的主題,非常戳人淚點。

當然,電影也不只表現出善良人性的雞湯,各種拷問也充斥在各個環節:比如在線索一的某段情節中,為了生存的一群士兵甚至要將法國青年當做犧牲品扔出船艙,這段衝突也足以引人注目。

而在船長爸爸與嚇破膽的士兵發生衝突時,與他們一起上船的、兒子的朋友被士兵誤傷致死,這本來是個非常令人憤怒的情節,我總以為船長兒子會為了給朋友出氣揍那個士兵一頓,但令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在那個士兵冷靜下來、詢問被自己誤傷的少年會不會好起來時,船長兒子明知朋友已死,卻在頓了一頓之後,撒謊說:

「會的。」

是為了不讓那個士兵內疚?

還是為了不引發恐慌?

但無論什麼理由,都是出於人心底的善意吧。

而在故事的最後,為了滿足枉死的朋友的願望,船長兒子專門前往保管,讓枉死的朋友以英雄之名出現在報紙上。

這些情節的構建,讓一個個角色變得非常豐滿,也讓戰爭之下不同處境、不同身份的人的思想、行為獲得了足夠立住腳的理由,能夠打動人更是情理之中的。

享受電影,遠離智障:「整個電影是在說逃跑」?

1995年,年輕的諾蘭夫婦駕著一艘小帆船,從英國出發,歷經19個小時,終於渡過英吉利海峽,抵達敦刻爾克。「非常艱難,我感覺生命受到威脅,況且還沒人在我們頭上扔炸彈。」事後,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回想道。

這是一條與1940年5月26日敦刻爾克大撤退方向相反的路線。諾蘭因此更加敬佩那些在炮火中渡海的二戰士兵,並打算把它拍成電影,「它不僅僅是歷史,也不僅僅是政治,它是一種經驗。

這個想法,在21年後才實現。

上面這些內容,是我在觀影之後,在南方周末發布的電影相關文章上看到的。

你或許會問,這個內容又跟我標題所說的遠離智障有什麼關係呢?

其實是這樣的:我在看完電影之後,因為自己覺得實在精彩,就自顧自的鼓起掌來,

然後出門的時候聽到一對小情侶的如下對話:

「我覺得不好看啊,不就是逃跑么,有什麼可自豪的?不如鋼鋸嶺好看。」

「劇情也挺平淡的,亂糟糟的,要不是卷西我就看不下去。」

就我這暴脾氣嘿,要是年輕幾歲,估計會上去跟他們辯論起來吧╮(╯╰)╭

關於劇情之前說了很多不再贅述,就先說說「逃跑」這個用法吧。

關於「撤退」「戰略轉移」「逃跑」這件事的定性,相信每個人的標準都不一樣,畢竟不同立場不同視角去看一件事兒,很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但是《敦刻爾克》的重點壓根就不是在談這個啊喂,談的是生存這個主題啊喂!

GIF/1.3M

就像影片最後那樣,故事線收束到那兩個倖存的年輕士兵身上,他們在面對接應他們老人「幹得好」的鼓勵時,內疚的說「我們只不過是逃生而已」,而老人則頭也不抬地回答「足夠了」。

因為老人從頭到尾不肯抬頭看他們的臉,他們更加懊惱,認為自己回到英國後,一定會被輿論冠以各種污名,但沒想到迎接他們的卻是歡呼與美酒。

就像諾蘭的親身體驗一樣,在那樣的環境下,活下來這個過程就已經足夠艱難了。有人在沙灘的轟炸中四分五裂,有人在船艙的狂歡中活活溺斃,有人在絕望中走向大海自殺。對於國家機器來講,前進與撤退無非是一個指令,而對於命比一粒沙還要輕的30萬士兵來講,海峽對岸看得見的祖國與家,才是他們熬下去的唯一生機。

GIF/595K

鬼才知道他們經歷了什麼,電影則很好地向我們展示了他們到底經歷了些什麼,儘管讓觀影的我們心有戚戚,但這也不代表我們就能感同身受——倖存這種事兒,拿來和逃跑打趣,是不是不太合適?

誠然,《銀魂》真人版與《敦刻爾克》同時上映,二者所面向的受眾不同,傾向更是大相徑庭。然而,從內涵上來講兩者卻是有所相連的:《銀魂》教會了並沒有成為「xx王」的成年人如何挺直腰板活下去,《敦刻爾克》則講述了人們在生死邊緣的掙扎與人性的善惡。兩部風格迥異的電影,你都不該錯過。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動畫學術趴」,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動畫學術趴是國內動畫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深度媒體和愛好者社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動畫學術趴 的精彩文章:

來自抄襲者的反擊:「你們都是新時代的漢奸!」
他兩次被吉卜力嫌棄,最終封神日本動畫電影界
《夏蟲國》與《莫高霞光》震撼展映,預約倒計時!
動畫專業的學生,如何選購電腦?
網遊IP動畫化先驅《阿拉德:宿命之門》的游改之路

TAG:動畫學術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