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都:700多年前這裡是「世界心臟」
元上都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元上都是元朝的夏都,與元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遙隔南北。因其地處灤河北岸,又有灤陽、灤京之稱。從地理位置上看,元上都北依卧龍山,南臨閃電河,東、西、南為遼闊的金蓮川,河山相映,氣勢宏偉,景色秀美,確實是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元上都由外城、皇城、宮城和四關城郊等部分組成。外城大體呈方形,實際上分為兩部分:自皇城北門瓮城西牆起,有一條東西走向的土牆,直抵外牆,寬約2米,使南北不能相通;北部是一片東西走向的山崗,地勢平坦,無街道,是皇家園林。南部有兩條東西大街,一條南北大街,靠近街道有不少建築。
第二重為皇城。位於外城東南角,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1400米。皇城城牆為黃土板築,外麵包砌石片。皇城的東、南牆是外城東、南牆的一部分。皇城東西相對各開兩門,南北各開一門,6門均築有瓮城和城樓。瓮城是用於防守的,有的呈方形,有的則是馬蹄形。這座莊嚴宏偉的皇城,街道整齊,布局合理。
在皇城東北角是大龍光華嚴寺,西北是乾元寺。因為忽必烈非常推崇喇嘛教,因而在上都城中建了很多黃教佛寺。據《元史》記載,元上都之佛寺竟達160多座!宮城處在皇城中央偏北,東西寬約570米,南北長為620米,城牆內層同皇城一樣,用黃土板築,而外層則用灰磚包砌而成。城牆四角也都建有角樓,一為美觀起見,二則為軍事目的——瞭望之用。宮城東、西、南正中各開一門,沒有北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南為御天門,所以有「東華西華南御天,三門相望風池連」的詩句。
大安閣是宮城中最重要的建築,也是整個上都城的最主要建築。1234年,金朝滅亡,汴京城內的宮殿毀壞殆盡,只剩北宋時建的熙春閣還保存完好。事有湊巧,忽必烈對熙春閣極為欣賞,於是他在1266年下令,仿熙春閣,在上都城內建造大安閣。
大安閣在元上都用作宮城的正殿,元朝皇帝經常在這裡舉行重大的朝政典禮,如皇帝登基、接見外國使者等。此外,包括皇帝臨朝、議政、修佛事、與大臣聚會等日常活動也在此舉行。這裡曾經發生了許多具有世界性地區性影響的重大事件,包括元世祖忽必烈之後元成宗、武宗、天順帝、文宗、順帝等五位皇帝登基,忽必烈接見馬可波羅,以及南宋滅亡後忽必烈受南宋君主的朝降等等。
大安閣效果圖
洪禧殿是元朝皇帝經常設酒擺宴的地方,其旁邊的香殿則是皇帝供香拜佛的場所,經常是香煙繚繞;宣文閣是皇帝閱覽圖書、講經論學之所在,該殿藏書豐富,書香四溢;再看位於宮城北部的一座建築遺址,名日穆清閣,其台基竟與城牆等高,東西約75米,中間凹入部寬25米,這是宮城遺址中最高最大的一處建築物,有記載說穆清閣「連延數百間」,可見其規模之大。穆清閣亦為重要之大殿,據說皇帝每每於巡遊全城後便在這裡設置酒宴。
穆清閣效果圖
上都城的東、南、西門都有關廂區。據考古調查,東關長約800米,西關長約1000米,南關長約600米,城北則設有與城門相連的關廂。「西關輪輿多似雨,東關帳房亂如雲」,這兩句詩說明西關車輛繁多,應該是商業區;東關臨近皇城,前來覲見元帝的王公貴族及部屬住在這裡等候召見,所以氈帳如雲;南關是皇帝出城的御道,其繁華程度就可想而知了。
元朝皇帝每年六月三日,都要在上都宮廷中舉行盛大的「詐馬宴」宴請王公臣子。元代詩人薩都剌在「詐瑪宴」詩中寫道:涼殿參差翡翠光,朱衣華帽宴親王。戲簾高卷香風起,十六天魔舞袖長。 ——可見「詐馬宴」之盛況。
上都城的繁華實在是說不完。但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總是盛極必衰。隨著元朝的衰亡,元上都亦在戰火中被焚毀。其後,又歷經種種浩劫,最終變成目前這般只存城垣之遺址。元上都遺址可參觀的地方並不多,所見更多為茫茫見不到盡頭的大草原,行走在一座沉睡的遺址上,心中百感交集,此番寂寥,想必也會再有輪迴,只是那時已不知又會是幾千幾萬年之後了。


※揭秘:一生勇猛的忽必烈最後竟是被人嚇死的?
※世界5大游牧民族帝王排行 穆罕默德、忽必烈上榜 第一毋庸置疑!
※這個是貨真價實的殺人魔王,在他統治下的漢族曾經只剩90萬人
※忍辱負重的忽必烈第一次遠征,目標大理段譽家,展現帝王風範
※宋史鉤沉(13)忽必烈攻南宋38年無進展 此人一句話 宋朝迅速滅亡
TAG: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