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手機代表個人空間,結婚了不等於完全透明

手機代表個人空間,結婚了不等於完全透明

隱私

夫妻之間的邊界到底在哪裡?手機算不算個人空間?你會偷看伴侶的手機嗎?你對這種行為會感到不安嗎?你覺得偷看伴侶的手機會得到什麼呢?親愛的讀者,在看這篇文章之前你可以思考一下這些問題哦。

馮小剛的電影《手機》放映14年了,手機里的風波還能掀起波瀾,說明中國式的婚姻真是問題多多。目前,一向懂得刺激國人心態的馮導,在微博發文談夫妻手機隱私問題,「兩口子不能較真兒,糊塗點就白頭到老了。最大的原則就是家庭的安定團結,真相沒有那麼重要。」他的「難得糊塗」,是指夫妻之間假設有一方「有鬼」,揪出來就是毀滅婚姻,不如不揪,糊裡糊塗便可以白頭到老。

電影《手機》講述男主角因為手機泄露了

自己的出軌信息進而遭遇一系列打擊的事情

馮導比誰都明白,結婚時間長了「審美疲勞」,也就是很難做到完全的忠貞,所以他寧願捨棄「忠貞」而追求「白頭到老」,算是一個現實主義者。而且,他還挺有性別意識,並沒有專指媳婦不要查老公手機,而是使用他(她)來說明,男女雙方都可以有(出軌的)空間。如果還依賴這婚姻的長久,就要包容。

如果馮導真能夠做到男女無差別對待,夫妻之間包容對方有自己的「隱私」和「秘密」,那就是一種中國式的智慧,一種世俗化的「開放式關係」

薩特和波伏娃的開放式關係,薩特說:「我們的感情持續不衰,但是不能取代和其他人的短暫約會。」

所謂「開放式關係」,是現實生活中極為少數的一小部分人,為了對抗婚姻或者長期關係的「審美疲勞」,又不願意捨棄「地久天長」的關係,既要性的新鮮感,又要彼此信賴的安全感,他們創造了「開放式關係」,就是大家彼此在關係之外尋找激情,同時也不故意隱瞞自己在外面所經歷的,而建立起一種新的有波瀾又可以平衡的關係。

相信「開放式關係」的人說,他們和自己的另一半絕難分開,並且因為彼此信任和包容,更加確認了對方。然而,人類進化到今天還是很難消除嫉妒心,婚姻里又有著不平衡的權力關係。你有錢你靚仔你說了算,另外一個人可能根本就沒有能力也沒有心情「開放」,但是也不得不「包容」。這是現實中的「開放式關係」,大部分這種「開放」還是導致關係死亡。如果大家都採用馮導的「難得糊塗」哲學,不要去追究對方究竟有沒有出軌,而是看自己到底還願意留在這段關係里嗎?對方的表現是否值得你留下?或許婚姻存活的幾率會更大。

開放式關係需要智慧,大部分「開放」還是導致關係死亡

然而,像馮導想的這麼哲學這麼透徹的人畢竟太少了。現實生活中,往往是家庭權力、地位比較大的那一方,通常是男性,自己出軌了,也向配偶坦白了,他可以不離婚,只要配偶允許這種情況持續;或者男人還顧著面上的「和諧」,就算是配偶有一堆猜疑,有一堆證據,他也堅持這些都不是真的,而他也不肯改變現狀,那麼配偶也不想離婚,也還想繼續過下來,就只能「難得糊塗」了。這其實不是「難得糊塗」,這是不得不咽下的一口氣。馮導想勸咽不下這口氣的人「難得糊塗」,那是把自己的影響力高估了。

還有一種更不平衡的「半開放」關係,男方出軌了有小三了包情婦了,他還把妻子看得死死的,不允許「外面有人」。一旦妻子表示不公平,哪怕負氣去外面找一個,丈夫是絕對不會「難得糊塗」得過且過,他會當機立斷離婚。也正因為如此,也很少有這樣「負氣」的妻子。一般花心男人的老婆都是被他們吃得死死的:你越是不忠,我越是道德高尚,不然我怎麼譴責你呢?兩個人都花心都在外面解決性需要,這個關係一定要有非常重要的利害,才可以讓兩個人彼此不棄不離了。

現實中的情況往往是:一方出軌了,還把另一方看得死死的

那麼馮導的「難得糊塗」哲學是否就不適用了?其實還是可以改善一下當前中國婚姻的困局的。手機是一個象徵,象徵著個人的自由空間。結婚了,這個空間是否就不屬於自己,由配偶完全監控呢?那這樣誰還想要結婚?有能力的現代人愛自由,如果結婚就是讓渡自由,一定又會失去一大批適婚人。

以「預防出軌」的名義,監控對方的手機,會給生活帶來很多麻煩。一個人必須不斷地自證清白,才能獲得和對方平等對話的權力,這多累啊?而且疑心是會升級的。你想證明那個老是在你朋友圈點贊的同事只是喜歡點贊嗎?那麼你如何證明他(她)也在別人的朋友圈點了?如何證明他(她)點贊的每一條微信有或者沒有特別的含義?

如果雙方不信任都監控對方的手機,

那夫妻間每天睡覺的畫風將是這樣的。

如果馮導不是在說「出軌」這件事大家要彼此包容,「難得糊塗」,而是尊重個人的隱私權,即便已婚也要有一個自己的彈性空間,自己可以在裡面體現自由的決策和互動,不用考慮這件事老婆/老公怎麼想怎麼看,那還是挺能針對中國婚姻現有的問題的。我們的婚姻沒有美感、沒有邊界、沒有彼此的欣賞,大部分是因為我們不再給對方她(他)的空間了,我們也就失去了她(他)的活力與魅力。她(他)的活力與魅力也在於,她(他)感覺他們是自由的,還可以再次選擇伴侶的。

那些不斷翻找配偶「出軌」證據的人,可能是心理上的一種不安全感,也可能是「第六感」。配偶雙方如果不是分居,通常對於對方的微小波動都看得非常清楚,曾經有人就因為丈夫換了一個新牌子的剃鬚刀而敏感察覺,丈夫有了新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網上也有人教類似於「如何發現她(他)出軌了」這樣的課程,道理都是一樣:長期生活在一起對於對方習性的明確。

長期生活在一起,稍微用心不難發現對方出軌的證據

關鍵是,你有沒有想過證據找到以後你會怎麼辦?馮導說,如果不是想要離婚,別有事沒事去找證據。然而,那些懷疑配偶出軌而不想離婚的,通常就是婚姻中的「弱勢」的一方,他們的婚姻對於他們是有正向的作用的,帶給他們某種滿足。然而他們又覺得配偶變了,「不愛了」,他們一定要找出證據來證實這種懷疑,同時他們期望著,一旦證據充足,對方無力抵賴,他們就獲得了道義上的勝利,可以決定這婚姻怎麼收場,通常他們期盼的就是「你要改。」

馮導沒有指出的是,「出軌」具有補充原有婚姻的意義。一段婚姻之所以有人「出軌」,那就是那段婚姻需要「出軌」來補充一方在婚姻中得不到的。現在另一方找到了證據,又不想離婚,而希望對方「改」,怎麼改的了呢?唯一的改動就是這段婚姻解體。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馮導絕對是睿智的。只期望這睿智不要單單指向勸女人「大度」、「懂事」、「難得糊塗」,雖然馮導表面上是非常中立的。

本文首發於大魚號

諭新專欄

裴諭新 著名性社會學家、性領域實務工作專家,中山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成立國內最早最權威研究自慰與性愉悅的研究團隊,擁有多年「性自我與性關係修復,性風險認知與親密關係建立」等相關領域研究與實務經驗。

2002-2007在香港大學師從何式凝教授,博士論文研究女性的性;2014-2015獲中美學術交流最高獎「富布賴特獎」,赴南加州大學一年,師從Doni Whitsett ,合作「中國人的性」工作坊,並協助教授「人類性學」專業課程。2014年4月獲邀美國第一智庫布魯金斯學會做主題發言,是第一位在布魯金斯講授「女性自慰」的國際學者。

溫馨提示:

一、本文為UC名家專欄邀稿,未經UC許可禁止轉載;

二、兩微轉載時同樣需要註明:本文為UC名家專欄邀稿,未經UC許可禁止轉載。

感謝大家的支持和配合!

編輯 小抗

排版 小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幸愛大師 的精彩文章:

TAG:幸愛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