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南京保衛戰前夜,李宗仁白崇禧陳誠為何都極力要求放棄南京

南京保衛戰前夜,李宗仁白崇禧陳誠為何都極力要求放棄南京

南京,中國最具溫情色彩的城市。自戰國時期的楚國設金陵邑後,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和中華民國,均建都於此,素有十朝古都之稱。

蒙蒙煙雨中,巍峨的城牆,華美的宮殿,蔥蘢疊翠的紫金山,秦淮河邊亭台之上傳出的琵琶套曲,還有遍布在街衢市井中的吳儂軟語。

這座「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洲」的千年古都,處處瀰漫著一種安然與奢靡相互交映的情致。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中國首都南京即將面對戰爭的殘酷蹂躪。

從政治倫理上講,中國政府沒有任何理由不死守南京。

南京城地處長江下游的一個大彎道內側,東邊是紫金山,北邊和西邊是長江,南部是開闊地帶,如此特殊的地理條件使南京的城池防禦自古以來便是個難題:「南據溧陽,東搗鎮江,西扼太平(當塗),據險阻,斷糧運,不戰而下金陵。」、中國歷代軍事論述無不認為,只要攻佔了外圍的幾處要點,背靠長江彎道的南京城因沒有任何迴旋餘地便會唾手可得。

背水一戰,乃兵家大忌!

一九三二年初,上海「一?二八」事變爆發後,國民政府開始考慮南京防禦問題,因為當時中國軍方認為,一旦日軍佔據上海,必會沿著京滬鐵路和長江水路進攻南京。

為此,中國軍方成立了南京城塞組,在德國軍事顧問的指導下,在上海至南京間修築了吳福線和錫澄線兩道國防工事,修整了長江沿岸的江陰、鎮江和江寧等地的要塞,還在南京地區構築了內外兩道防禦陣地:沿著大勝關、牛首山、方山、淳化鎮、青龍山、棲霞山至烏龍山要塞為外圍陣地;沿著城牆以雨花台、孝陵衛、紫金山至幕府山要塞為城郭陣地。

同時,在城內東面的北極閣、西面的清涼山等高地修築了核心據點。

但是,即便如此,南京城防依舊危機四伏。首先是吳福線和錫澄線的修築質量很差,從淞滬戰場上撤下來的中國軍隊,根本沒能在這兩條防線上站住腳,所謂的國防工事很快就被日軍毫不費力地突破了。

其次,緊急之中制訂的南京防禦計劃仍然停留在紙上:城郭陣地還是殘破不全的老樣子,預定防守南京的部隊大部分尚未抵達,他們不是被各地截留便是被調到上海戰場去了。

日軍從杭州灣登陸後,國民政府感到南京城的危機迫在眉睫,於是蔣介石連續召集高級幕僚會議討論南京城防問題。

首先是守還是不守的問題。

李宗仁的意見很明確:南京不可守。理由是:「在戰術上說,南京是個絕地,敵人可以三面合圍,而北面又阻於長江,無路可退。以新受挫的部隊來坐困孤城,實難望久守。」

白崇禧「極同意」李宗仁的意見。

軍令部第一廳廳長劉斐的意見是「象徵性的防守」。他認為日軍正沿長江水道、滬寧鐵路、寧杭公路同時並進,一旦南京身後的長江江面被封鎖,蕪湖方向的退路被截斷,南京就將從東、南、西三個方向處於日軍的「立體包圍」下,「守是守不住的」。但是,南京又是首都所在,「不作任何抵抗就放棄,當然不可」。

所以,可作「適當抵抗之後就該主動地撤退。對於兵力使用上,以用十二個團,頂多十八個團就夠了」

從淞滬戰場撤下來的前敵總指揮陳誠認為「南京孤立,無現代要塞設備,不易堅守」。

只有訓練總監部總監唐生智主張死守。他的理由是:「南京是我國首都,為國際觀瞻所系,又是孫總理陵墓所在,如果放棄南京,將何以對總理在天之靈?因此,非死守不可。」

於是,蔣介石的意見是:「南京是應該守一下的。」

親愛的朋友,如您喜歡本文,請關注大鵬微信公眾號「大鵬說書(賬號dapengshuosh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鵬說書 的精彩文章:

1937年11月20日,國民政府在遷都公告中都說了什麼
抗日戰爭初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激烈官兵犧牲最多的會戰是哪個
抗日戰爭,得知中國要遷都後,日本人如此恐嚇蔣介石
武則天到底是鼓勵告密還是反對告密
唐高宗李治,你們這些人,當面不說,背後亂說

TAG:大鵬說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