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澳大利亞巡洋艦冤沉大海
特約編譯克勞德
原載《世界報》2005年8月31日至9月6日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澳大利亞許多二戰陣亡士兵的家屬心情久久難以平靜。據澳大利亞媒體最近披露,二戰期間,運載645名水兵的先進巡洋艦「悉尼」號居然被納粹貨船改裝的老式巡洋艦擊沉。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悉尼」號數百號人居然無一人生還!
假貨船的「誘騙」
「悉尼」號悲劇發生在1941年11月19日夜晚。那天下午4時許,在澳大利亞西北沿海,排水量達9000噸的「悉尼」號輕型巡洋艦正在返航。然而,一艘船隻很快就進入了「悉尼」號視野。它就是納粹最大的海上假貨船「鸕鶿」號。實際上,它是納粹改裝的輕型巡洋艦,全長大約164米,寬約20米,排水量為8700多噸,最大航速為19節,秘密配備了多達6門的150毫米大炮、2門37毫米反坦克炮和5門20毫米防空炮,還有390枚水雷、533毫米魚雷和兩架海上飛機等。自1940年10月投入使用以來,「鸕鶿」號就一直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以貨船的模樣「招搖撞騙」,干著偷雞摸狗的勾當。在遇到「悉尼」號之前,假貨船「鸕鶿」號已經「戰果累累」,總共擊沉了10艘戒心不足的盟軍商船,總噸位達5.6萬多噸。
現在,在印度洋尋找戰機的「鸕鶿」號遇上「悉尼」號後,如法炮製,開始矇騙善良的澳大利亞水兵。這個時候,「鸕鶿」號搖身一變,竟然成了荷蘭貨船「馬六甲海峽」號。據「鸕鶿」號倖存者回憶,這畢竟是戰爭時期,「悉尼」號並沒有放鬆警惕。「悉尼」號一邊與「鸕鶿」號交換信號,以確定其身分,一邊追趕「鸕鶿」號,試圖進行檢查。這正好上了「鸕鶿」號的當。為做好偷襲的準備,德艦盡量拖延時間。
突遭眾多大炮猛烈轟擊
「悉尼」號還在為上船檢查做準備的時候,德艦已經在磨刀霍霍了。澳艦追到離德艦大約1公里的時候,德艦認為澳艦進入了最佳攻擊位置。於是,德艦6門150毫米重型艦炮突然猛烈轟擊澳艦。德艦大威力火炮的猛烈轟擊,無疑是致命的。其中,澳艦艦橋和甲板上的水兵當場全部被炸死,澳艦一些前炮塔也被炸毀。據統計,澳艦至少遭到德艦巨炮50次齊射轟擊。德艦為了徹底擊沉澳艦,還向猝不及防的澳艦發射了兩枚魚雷。德艦倖存者發現,戰鬥只進行了大約5分鐘,澳艦就遭到了重創。「悉尼」號整個被大火包圍,艦首等處被炸塌。下午6時,德艦再次向澳艦發射魚雷,但沒有命中。
大反擊:德艦遭重創沉沒
「悉尼」號是從英國購買的,也是英雄戰艦。在1940年7月19日地中海希臘沿海作戰中,該艦曾與兩艘義大利法西斯輕型巡洋艦展開激戰。後來,該艦擊沉一艘義大利驅逐艦,並與其它戰艦一起擊沉另外一艘驅逐艦。
然而,在這次突如其來的遭遇戰中,「悉尼」號缺乏防備。該艦遭到德艦偷襲時,一些艦炮尚未瞄準德艦。澳艦受創後,視死如歸,炮手展開了英勇反擊。德艦為了偽裝貨船,速度很慢,一旦遭到攻擊,很容易被擊中。不僅如此,德艦為了像貨船那樣增強欺騙性,沒有安裝防護裝甲,因此,一旦被擊中,很容易造成重創。隨著澳艦倖存艦炮的怒吼,幾枚炮彈正好擊中了德艦發動機房,當場炸死20名水兵。大火開始在德艦中部燃起。隨後,澳艦向德艦發射了4枚魚雷,但未擊中目標。
只是幾分鐘的時間,德艦也受到致命創擊,無力再打下去,不得不離開戰場。然而,德艦沒駛多遠,大火就開始向大儲存甲板蔓延而去。為此,德軍不得不決定棄艦。然而,一艘逃命的小艇在大浪中翻沉,40人全部死亡。其中,多數是傷員。這樣,在德艦393名艦員中,大約78人死亡。午夜,德艦安放的炸藥被引爆,「鸕鶿」號沉沒。海上逃命的德艦倖存者成為澳海軍俘虜,一直被關押到二戰結束。
德艦倖存者回憶說,「悉尼」號在海上漂浮了一段時間後,從視線中逐漸消失。隨後,澳艦傳來了幾次巨大的爆炸聲。顯然,澳艦的彈藥庫被引爆了。從此,人們再也沒有看到「悉尼」號巡洋艦的身影,也沒有看到645名水兵中任何一個人的身影。「悉尼」號和645名水兵全部消失了,永遠消失了。
眾多難解之謎
「悉尼」號是一艘現代化的戰艦。然而,澳大利亞沒有料到的是,該艦居然成為澳大利亞有史以來最大的海上悲劇。幾十年來,澳大利亞人一直難以相信:一艘德國「商船」居然能夠使用老式的艦炮擊沉一艘現代化巡洋艦!更令人一直無法理解的是,破舊的德艦居然大部分人生還,而現代化的「悉尼」號那麼多人居然沒有一人能夠生還!
澳大利亞曾有人撰書分析認為,「鸕鶿」號發動襲擊時,很可能得到了日本法西斯一艘潛艇的暗中協助。當時,日本尚未正式對美國等國宣戰。為了掩蓋真相,「悉尼」號倖存者很可能在水中被機槍掃射而死。然而,這個觀點一直沒有得到驗證。
※一將功成萬骨枯,二戰中那些「征服世界」的軍事天才 中國有誰?
※股票拉升前都會出現這樣的形態,股民抓漲停的不二戰法
※拋開二戰的政治因素,他們或許是當時世界最出色的將領!
※5個數據告訴你,為什麼這才是二戰中最令盟軍害怕的德國武器
※在二戰日軍放出狠話,三個月就能拿下中國,其實力真的夠嗎?日寇的底氣在哪裡?
TAG:二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