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預熱戰」上演,默克爾連任穩了?
德國大選將於9月24日舉行,總理默克爾與社會民主黨黨魁舒爾茨(Martin Schulz)於9月3日進行了本次大選唯一一場電視辯論。辯論後德國電視台的民調顯示,55%的受訪者認為默克爾的發言更具說服力,只有35%支持舒爾茨。這次辯論中並沒有發生激烈的唇槍舌戰,也沒有突出的觀點對立,默克爾靠什麼贏了?
一團和氣的辯論,暗潮洶湧
默克爾VS舒爾茨的正面交鋒讓很多媒體人大失所望,因為兩人在移民、土耳其問題、歐洲邊界等議題上的觀點基本一致,出現了一團和氣的場面。德國電視節目主持人戈特沙爾克(Thomas Gottschalk)表示,從電視辯論來看,兩位誰當政都差不多。
大眾本以為舒爾茨可以在難民問題上給默克爾一拳重擊,沒想到默克爾穩穩防禦,她大方承認過失,坦言自己在沒有徵求歐盟成員國建議的情況下擅自做決定是有不妥,但是堅持自己所做的決定都是正確的。這種先抑後揚的發言讓民眾更易於接受。
當被問及如何應對朝鮮問題時,兩人的觀點出現分歧。舒爾茨認為,特朗普是個不靠譜的人,他把整個世界帶到了危機邊緣,德國不應該選擇和美國聯盟,而是需要尋求與加拿大等國家的合作 。默克爾雖然訪美的時候被特朗普甩臉色、被拒握手,她在辯論中卻避開評論特朗普,主張藉助美國的大國力量對抗朝鮮。
在多個問題上失去攻擊點之後,舒爾茨亮出大招,他率先表示,如果他在9月24日的國會選舉中獲勝,將終止土耳其入盟談判。默克爾受形勢所迫,當即承諾要努力終止有關土耳其加入歐盟的談判,這是她首次在土耳其問題上做出如此明確的決斷。《赫芬頓郵報》評論,舒爾茨在這個問題上逼默克爾表態,漂亮地扳回一城。
彭博社評論,舒爾茨在這次辯論中的表現比預想中的還要好一點,不過這不足以贏過默克爾。BBC稱,默克爾在辯論中表現出了從容、老練、可信。德國媒體《明鏡》評價,默克爾此次的表現比她前三個任期內的辯論表現都要好。
言語「躲閃」竟是制勝良策
默克爾在這一場辯論中贏得了更多民心,她是如何辦到的?拋開雙方政見的差異,英國新聞周刊《經濟學人》給出了一個自己的答案,他們認為默克爾善於用言語技巧躲避開對手的明槍暗箭,總是給出一個求同存異、開放式的、模糊化的答案。
1.只稱讚,不攻擊
社會學家William Benoit總結出政客常用的三種辯論手段:稱讚、攻擊、防禦,默克爾最擅長運用的是第一種。默克爾在三個任期內的電視辯論都用大量時間陳述自己的政績、宣揚所在黨派的貢獻,很少攻擊競爭對手。比如這次辯論中,默克爾完全沒有批評過對手,甚至很少提到舒爾茨的名字。同樣,在2013年的大選電視辯論中,默克爾有1326秒的發言時間在含蓄稱讚自己,只有112秒在攻擊對手。這就好似一個實力較弱的拳手,穿著厚重的盔甲,雖然會讓靈活度降低,但是卻能有效防禦。
2.善用代詞
默克爾在各種講話中都經常使用「我們(we)」「它(it)」「那(that)」等一系列代詞,比如這次辯論中談及難民問題,她說道「Wir schaffen das」(我們可以做到),但她沒有明確說出我們是誰,是德國人民還是政府?做到什麼也沒有說明,是接納難民還是拒絕?這樣的表達雖然空洞,但是巧妙避開了舒爾茨咄咄逼人的攻擊。
3.吼出短小有力的口號
默克爾也會有感染力爆棚的時候,她經常能夠提煉出口號式的語言,比如在2015年的一次採訪中,她說:「德國是個堅強的國家,是個偉大的國家。不僅我一個人愛德國,數百萬人和我一起熱愛著這個國家。」口號般的語句可以瞬時激起民眾的共鳴,讓氣氛走向高潮。
今年大選,默克爾的贏面有多少?
9月最新民調顯示,默克爾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聯盟的支持率為39%,舒爾茨所在的社民黨支持率僅有22%。《金融時報》預測,默克爾連任的贏面已經很大了,原因有以下三點。
首先,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英國「脫歐」,讓德國人民看到國際局勢風雲莫測,深知德國需要一個更有經驗的領導人帶領他們消除未來的種種不確定性。默克爾叱吒政壇12年,還有誰能比她更有經驗?
其次,默克爾此前面臨的主要危機是難民問題,而她在短時間內通過在國內和歐盟內製定新政,及時控制了局面,迅速降低了入境的難民人數,並且遣返非法難民的工作也正在進行中。德國人對難民問題的關注度降低了,而且還有很多人為自己國家能承擔社會責任而感到驕傲。
最後,德國是個老齡化社會,目前有三分之一的選民都是60歲以上的老年選民,30歲以下的選民只佔到選民總數的22%,因此求穩定是主基調。在老年人中,默克爾領導的右翼保守主義政黨擁有無可爭議的優勢。
※獨家:日本公主走進我的家庭旅館,我努力表現得無動於衷
※周末品味:從寧法花園到雅高山地,這六位策展人還推薦了哪些小眾歐美藝術朝聖地?
※周末體驗:送夏迎秋,魔都好逛市集大起底!
※周末思維:諾蘭導演說《敦刻爾克》不是戰爭片?
※Defining Moments 續寫頓悟時刻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