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考上清華北大在古代算什麼水平?離狀元還差十萬八千里

考上清華北大在古代算什麼水平?離狀元還差十萬八千里

如今,我們都稱呼考上清華、北大的學子為「狀元」。近段時間,網上還出現了「狀元陪游名校」服務,一小時收費兩百,就是讓清華、北大的學生陪遊客參觀學校,至於學生的水平那就不在考慮範圍內了,因為反正考上清華、北大的都算狀元。

不過在古代,狀元的標準可遠遠高於我們現在稱呼的狀元。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在古代應該算什麼水平呢?

古代科舉考試分為六個階段: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其中,前三個階段(縣試、府試、院試)也叫童生試。

童生試每三年舉行兩次,只有通過了童生試中最高一級的院試考核,獲得秀才功名,才算有了參加鄉試的資格。

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因鄉試時間通常在八月,故又稱秋闈。鄉試成績合格者被稱為舉人,第一名叫解元。凡通過鄉試獲得舉人資格者,可參加次年在京城舉行的會試。

會試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一般都安排在鄉試後的第二年春季,故又稱春闈。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相當於現在的特長生)皆可參加會試。會試錄取名額不定,明代約300名左右。清代無定額,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錄取了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只錄取了96名。會試成績合格者被稱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會試揭榜後,中式者於下月參加殿試。

殿試由皇帝親自主試。只有取得了貢士資格才能參加。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有一句話叫「連中三元」指的就是在科舉考試中,鄉試、會試、殿試均取得第一名的人,即解元、會元、狀元。

我們現在考上清華、北大的學子一般都在各省里名列前茅,如果用寬鬆的標準來定義的話,相當於科舉考試中的解元,但是離狀元的距離還差十萬八千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夜讀史書 的精彩文章:

這個職位官階只有五品,但連一品封疆大吏都要對其禮讓三分
皇太極繼位後,逼迫年輕的繼母幹了這件事,無人敢阻攔
古代幾種針對出軌女子的刑罰,讓人身體和心靈都遭摧殘
如果德軍第一時間對敦刻爾克發動進攻,結果會如何?
清朝這位皇帝非常痛恨自己的長子,只因一段無法啟齒的隱情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