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影向標:《敦刻爾克》打平《曼徹斯特》,年度最高分爭奪白熱化!

影向標:《敦刻爾克》打平《曼徹斯特》,年度最高分爭奪白熱化!

《敦刻爾克》

7.7分

1. 劉起:9分

電影學博士,電影雜誌編輯。

諾蘭在《敦刻爾克》中降低故事性、拋棄情節弧線,這其實比他之前那些謎題電影製造敘事謎題、增加故事複雜性需要更大的勇氣。

用接近懸疑片的方式,表現戰爭中人最真實的狀態,而非歷史、戰爭、人性的深度。雖然表面化,但這才是還原戰爭本質最直接的方式——人在戰爭中最當下的狀態。諾蘭抵抗住了敘事電影對主題深度和故事性的追求這一誘惑。

《敦刻爾克》使用最基本的電影敘事手法——交叉剪輯、畫外空間、聲畫結合,卻做出了非同凡響的效果。「陸地一周、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三條線平行剪輯並不難,但讓三條時長不同的敘事線不斷產生交集,就帶來了敘事的難度。三條線交叉剪輯時,通過不斷加快的剪輯(頻率)、不斷變短的鏡頭(長度),以及無止境走向高潮的無調性音樂結合秒錶聲,來製造心理緊張感——「最後一分鐘營救」的一種加強版。

設置三類封閉空間——陸地海灘、海上小船、空中飛機,系統地利用畫外空間(德軍的暗槍與轟炸),製造出一種不可見、不確定來源的威脅,形成了強烈的恐懼感。

特別喜歡那種浸入式的視角,建構出一種純視聽情境,使《敦刻爾克》成為諾蘭最感官、但也最有實驗性的一部電影。

2. 黃文傑:9分

做書人,影評人。

從影迷對諾蘭每一部新作的翹首以盼可以看出,他是這個世界上最受矚目的仍在努力拓展電影可能性的作者。諾蘭不竭的創造力及其在敘事上每一次別出心裁的花樣翻新,都讓人確信,縱使人類講了幾千年故事,但它始終是件迷人的事。

諾蘭也是最會拿時間做文章的導演,時間的延展、壓縮與變異在他手裡都具有揪心的力量與人性的色彩。《敦刻爾克》採取了乍看平淡無奇的交叉剪輯,但用以結構全片,使得不同敘事線索上的個體命運巧妙交織並匯合,既為戰爭片類型增添了緊張懸疑感,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一個大的命運共同體的建構,成功譜寫出了一首大氣磅礴、蕩氣迴腸的史詩。

處理這樣的宏大歷史題材,既能觀照個體的生命意識,又能實現國族層面的主旋律升華,我實在想像不出還有比這更高明的手段。把狼狽的大潰逃拍得理直氣壯熱血沸騰讓觀眾看得心潮澎湃,這是了不起的諾蘭才能做到的事啊。

3. 胡續冬:9分

詩人,譯者,隨筆作家,執教於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諾蘭以極其罕見的剋制讓一部戰爭片里沒有敵方身影、沒有血肉橫飛、沒有運籌帷幄、沒有苦逼士兵懷裡皺巴巴的相片/家書/聖經這些戰爭片四大俗,眾所周知的事件被努力還原為樸素的逃命,以IMAX膠片和65mm膠片實拍出來的最大限度的非特效細節豐富性把歷史從歷史敘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BGM全程高能但卻不會讓我累覺不愛,三條時間線雖然比起諾蘭經典的非線性神功來已算是極簡主義,但三條線之間的容量分配與交織所形成的時間陣型依然強大。湯老師那條線貢獻了電影史上最蕩氣迴腸的空戰畫面,海灘上的全男模逃命天團們簡直是在揮霍英倫脫歐的反諷顏值。唯一感覺不科學的是,街上、海灘上都太乾淨、太有序了。

4. 秦婉:9分

鳳凰電影策劃。

將一小時、一天、一周三個時間,以及海、陸、空三個空間的內容進行平行剪輯,帶來迷惑性的時空效應,帶來時間概念上的偷換,令不同的人性在擠壓或膨脹中凝聚出不同的生命力,而這一切可統稱為一種「戰爭幽閉恐懼症」。

諾蘭擯棄了多角度的史實呈現,專註於挖掘人本能的力量,驚惶與從容,勇敢與頹唐,一覽無遺。是利用人物推進事件,還是利用事件觀察人,他無疑選了後者。在最難的空戰戲中,調度細節也是亮點滿滿,而演員層面的「鮮肉盛宴」也令觀賞性增強,不同口味的鮮肉帶來不同的看點,傑克·勞登估計要火,可惜《聖鹿之死》小哥巴里·基奧乾沒機會再當小惡魔。突然如此專註於年輕,是否代表諾蘭也開始老了?

5. 汽車大師:9分

電影撰稿人。

IMAX版無疑是今年最佳觀影體驗,全畫幅格式有靈魂出竅的視覺衝擊力。作為一部敵軍缺失的戰爭片,諾蘭拍出了天劫式的災難片新意,關注個體在極端環境下的身心道德考驗;哪怕片尾不能免俗地來了段丘吉爾講話煽情,臨了鏡頭還是回到一臉迷茫的小兵哥,配樂剎車更是點睛之筆。擯棄第一幕引子是個很巧妙的敘事手法,直接把觀眾帶入電影世界,和超大畫布、巨響音效化配樂一同營造出終極身臨其境感。平行剪輯初看時讓我覺得失望,三線併攏時少了那種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幻感;重看後至少能體會到那足夠強的技巧性,剪輯脈絡清晰精準。

6. 悉尼卡通:9分

影視劇編劇,影評人。

沒想到他會這麼拍一部戰爭片,但效果卻挺搭。諾蘭過去就愛音樂帶節奏,但這次音樂加音效用得令人髮指。而劇本上,橋段層面上強造懸念強行衝突也推到頂了。這兩塊肯定會引起爭議,但不可否認,就是很有用。更令人欣慰的是,諾蘭沒有試圖強行解構戰爭,而接入了最平實樸素的切口。《血戰鋼鋸嶺》也好,這部也好,沒有強行半吊子反思就是最好的反思。

7. 獨孤島主:8分

電影文化研究者,選片人。

全世界各國(地區)都有自己的主旋律或說是意識形態表達,《敦刻爾克》的三段交匯的時間切片,是用個人史代言宏大敘事,本身不是什麼新鮮玩意,但處處求極致(在本片中發揮到幾近失控)的試聽體驗,此次完全不服務於庸常好萊塢展示,變成落力刻劃的有風骨,也會反骨與恐懼的個體性格,對這段歷史中種種細節的還原,也都是服務於此。

home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是「祖國」,其意義不僅包含作為「長君父」的國家含義,在影片里處處流露的個體對回歸的迫切及追求脫離中的種種表現來看,甚至也不是所謂的「自由」,而直接指向生而為人的存在尊嚴,片尾丘吉爾的演說詞,更應被視為一份客觀的歷史文件,而非加諸影片的意識形態煽動,片中各人對丘吉爾的態度,是務實又曖昧的。

8. 開寅:8分

法國巴黎索邦大學電影學博士,電影理論學者。

諾蘭電影生涯的最佳。他終於有了難得的電影意識。通篇是飄散在空中具有極強攝影機意識的穿梭散點視角,塑造了力量感涌動的詩化空間,得到了點馬利克細細紅線的神韻。音樂用得極好,它不是配樂而是與畫面平行的另一個延續性視點。這片本質上與帶著歷史性的戰爭和相關的意識形態文本表達都沒有關係,這就是在極端條件下以海陸空為背景在一個類似於飛鳥的視角中不同人群的生存狀態。它的重心厚度掠過了我們通常聚焦的縱深式二戰史實敘述而呈現出一種純電影化的動態再現。敘事退後而影像先行,對於諾蘭來說,這是一次電影觀念上質的飛躍。

湯姆·哈迪最後的亮相個人英雄范兒爆棚,而夕陽中噴火戰機滑行降落海灘成為這一年中最動人的銀幕瞬間。

9. U兔:8分

電影類書籍譯者。

三條主線各有故事,交織進行,平行剪輯,最後三線交匯,又各有迥異的結局,這樣複雜的敘事手段諾蘭自然是玩兒得極熟的。看完有種很爽的感覺,因為從一開始情緒就被調動,壓抑壓抑,積累,釋放一點,再壓抑再劇烈釋放……節奏一直被他拿捏著,可以說是有些套路,但又肯定不是俗氣的套路。這就是無可奈何的所在,只能放任自己跟他走下去。沒有多少台詞,鏡頭精準,讓劇情和情緒都被交待得格外明白,可能正是全片話最多的就是海軍將軍了吧。

音樂比一般的俗大片兒有品位和有創意得多,跟氛圍劇情能夠契合就說明沒有太滿。總體沒有太煽情,結尾的滑行處理得極其浪漫了。

10. 韓松落:8分

作家,影評人。

敦刻爾克拍的不是戰爭,而是戰爭中人的感受。它是用「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方式,來讓我們重新回到現場,去感受戰爭中的恐慌、疼痛、麻木、寒冷、飢餓。

《敦刻爾克》讓我聯想起的電影,都不是戰爭片,而是那些描述很微妙的感受的電影。例如婁燁的《推拿》,用盡奇怪的、扭曲的甚至猙獰的音畫,讓我們進入盲人的感官世界,還有侯孝賢的《聶隱娘》,用大環境和人的互動,讓我們感受某種特殊的蕭瑟和肅殺。

11. tyger tyger:8分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中文系碩士導師,電影學者。

好比是那個「屢戰屢敗」抑或「屢敗屢戰」的梗,講故事人的技法顯得至為關鍵,起碼這次諾蘭的講法頗站得住。聲畫刻寫的士兵個體在戰火下的生死懸念是吸引人的「表」,不同諾蘭以往的是有一個清晰可辨的敘事核。開場巷戰段落有些讓我齣戲,街道和周邊建築簇新,來不及做舊?!

12. 王昕:8分

電影研究者。

諾蘭成功地完成了盟軍二戰勝利敘事的雙重「後撤」。對個體求生的沉浸式體驗,「陸-海-空」三級交錯的時空壓縮,完美的音效和攝影,共同成就了這個把仍然活著講述為勝利的故事。而這個利用二戰史撫慰危機中的歐美觀眾的嘗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到達中國的觀眾。

13. 西帕克:8分

影評人,電影網站主編。

諾蘭證明自己敘事技巧的一部。由外向內,步步緊逼,靠剪輯、音樂和壓縮時間達到完美敘事節奏,讓觀眾的情緒時刻緊繃。沒有人能真正看到戰爭全貌,諾蘭所做的便是盡量超脫,以去故事化的方式,給出視角的同時弱化人物,這也可能是廣義上戰爭真正的樣子。

14. 梅雪風:8分

媒體人,曾任《看電影·午夜場》創刊主編、《電影世界》主編。

諾蘭再次證明了他是個把「時間」玩出花兒來的導演,他對觀眾心理的把握已到了恐怖的程度,你始終被那種懸念感所逗引所壓迫,根本找不到喘息的機會,那種浸入感絕對史無前例。但他太執迷於那種節奏的控制,讓人物情緒顯得有些單調重複,不夠豐潤。

15. 胤祥:8分

電影學者。

無聊是真無聊,主旋律是真主旋律;但是這個牛逼至極的結構足夠諾蘭及其粉絲吹上十年的,也夠電影學院再聊上十年的。仍然是在時間切分上面做文章,但是竟然還能玩出新花樣真是不得不服。就憑諾蘭對時間的理解足以牢牢霸住一個當代大師的位置。

16. 迷影蘭波:8分

電影從業人員。

諾蘭敢想敢玩,一部主流商業大製作拍出實驗電影的味道,把一直貫徹的「時間」玩出新花樣,還是佩服,不過把片名改成《見鬼,霉到家了,我們永遠坐不上那艘回家的船》或者《游泳吧,兄弟》更為貼切。

17. 妖靈妖:8分

電影文化工作者。

主流價值觀和戰爭片類型包裝下的實驗電影,在有聲片里大量使用默片敘事手法(特別是配樂)進行群像書寫,形式上是否用到了位則見仁見智。

18. magasa:7分

《虹膜》電影雜誌主編,「虹膜」微信公眾號(IrisMagazine)運營者。

我給《敦刻爾克》打7分——我每年會給很多電影打7分,但7分和7分的分量是不一樣的。《敦刻爾克》的這個7分,可能比一些8分還值錢。

國外影評界有一種聲音,認為諾蘭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庫布里克」。這個描述的核心不是「庫布里克」,而是「我們這個時代」。

把諾蘭比作庫布里克,是說他的每部作品對電影界來說都是一次重要事件,他一直在非常商業的環境里探索著類型化電影敘事的邊界。既堅持自己的風格,又不完全重複自己。

而「我們這個時代」這個定語,可以解釋諾蘭的大部分缺點。他是手藝高超的匠人,熟諳電影的遊戲本質,但鮮少思考,欠缺情感,在智識層面對電影貢獻不多——這些不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總體精神嗎?至少是我們這個時代電影界的總體精神。

《敦刻爾克》又一次在好萊塢大工業化的製作中實踐了不少新的電影技法,就像他過去很多次做到的那樣。同時,這部電影也像絕大多數諾蘭電影一樣,讓人非常佩服,但也並不能太強地喚起我們和影片的情感聯繫。

19. 桃桃林林:7分

影視自媒體人,微信公眾號及微博「桃桃淘電影」運營者、線下活動「桃桃觀影團」發起人。

三條故事線,不同時間長度,卻有意平行剪輯,造成假象。這一回沒太多敘事花樣,也沒太多視覺奇觀。主要還是還原緊張氣氛,營造當時的絕望與緊張感。這裡有英雄也有被嚇破膽的普通小兵,小兵代入感更強。音樂對影片情緒有強烈的推動,也讓結尾更加釋然。結尾滑翔真的很美,全片最美瞬間。弱化敘事而強化視聽衝擊,算諾蘭一次新的挑戰。

20. 大旗虎皮:7分

北京大學教授。

牛的是在一部戰爭片中,講一場慘烈的戰役,卻沒讓你看到一個敵人。不牛的部分是全片過於倚仗聲音效果而讓人疲勞,結尾的煽情有點過,最終恢復了老牌殖民國家大英帝國的航海榮耀。

21. 劉宇清:6分

電影學者,西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因為朋友們一直在公號上鼓吹所謂的「神品」《敦刻爾克》,我也及時「率隊」去「膜拜」了一下。結果,感覺諾蘭的作品不是我的菜,或者說,我沒有享受諾蘭作品的資質/福氣。 一種非常怪異的觀影體驗。因為有《拯救大兵瑞恩》在先,《敦刻爾克》的IMAX效果雖然霸氣,卻無法再次激發諾曼底登陸戰震撼的感覺。空戰、海浪、爆炸、油污……還有自始至終轟鳴的音效,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戰爭即地獄」的感受,真實得讓人覺得身體不適:頭暈、耳鳴、反胃……近於上世紀舞台和銀幕上的自然主義了。觀影過程變成了一個測試身體極限的過程,一個檢驗諾蘭魔術手法的過程。

如果說《敦刻爾克》只是一部「視效電影」,可能並不公平,因為它也有很多「普世」的主題,比如全民為Home(祖國或家庭)、為了生存的逃跑(撤退)並不可恥而是對生命本身的尊重;它也有魅力的人物,比如老船長道森、英勇的飛行員、淡定而有愛的海軍司令……但是就內涵而言,似乎總覺得差強人意,這是為什麼呢? 影片的整個時空鎖定在敦刻爾克的海灘和上空,彷彿懸置了歷史題材的歷史感;影片人物眾多,但是沒有一個精神上的貫穿角色。

也許,最致命的問題在於,人物設置中沒有「敵人」或者「對手」,大家都是好人,除了戰鬥機上的納粹標誌。沒有壞人的襯托,不僅好人的份量變輕了,而且英國電影的「主旋律」也空洞了。用調侃的說法,諾蘭的敘事和人設都違背了「三突出」原則。不過,在諾蘭的鐵粉看來,則是另一番瑰麗的景象吧!

22. 風間隼:6分

影評人。

只能算一部及格的商業片。「諾大師」終究還是個匠人,為了玩結構可以拋棄人物、故事、情感和邏輯。三條不同時長的線索被生硬地絞碎拼在一起,湊成的是一種維爾托夫式的「真實」,以貌似強烈實則無厘頭的節奏和懸念掩蓋他對二戰的中學教科書式的圖解。故事機械單調,海灘篇是不斷的「上船-被襲-逃生」,空軍篇是重複的「發現敵機-戰鬥-失去隊友-沒油了」,海上篇則是「救了一個人-又救了一個人-救了一群人」,諾蘭就是個這麼一根筋的導演。

配樂是默片式的,滿滿當當。其實我覺得乾脆拍成默片更好,更大膽,更純粹,觀眾也落個清靜。對於認為它反映了真實戰爭的觀眾,歷史學家何偉亞說了,看《敦刻爾克》還不如看《神奇女俠》。

23. 徐元:6分

電影媒體人,曾任《電影世界》主編、時光網及《大眾電影》副主編,現為《人間電影大炮》製作人。

一貫繁複燒腦的諾蘭選擇《敦刻爾克》這樣「清楚明白」的歷史真實,明顯也有求新求變的動機。而且,他也的確做出了「不一樣」,影片的技術和腔調,都厲害無匹,讓人嘆服,可是作為一部故事片,《敦刻爾克》並不精彩動人。這就相當於侯孝賢那部古裝魔幻的《聶隱娘》,也是用大片的投入和宣發,炮製了一出不親民而且不成熟的實驗作品。

24. 吳李冰:6分

常用筆名LOOK,影評人,《虹膜》電影雜誌編輯總監。

差不多就是災難片。意識形態訴求挺明顯,對戰爭本身沒啥反思,反而是有點陳腐的帝國驕陽召喚。漢斯·季默配樂的落腳點,好像是純粹為了證明這是一部大片。

25. 賽人:5分

影評人。

開場很棒,極具流動性的畫外空間值得一贊。但漢斯·季默的音樂一響,就預感大事不妙。四十萬大軍,看上去最多只有幾個營,而漫長的海岸線,也趨於整潔。與其說這部大片不求氣勢,倒不如說在資金上還不夠充沛。

三段時間所組成的海陸空,免不了有面面俱到的野心,但還是淪為一種冷冰冰的包裝。兩場重要的反映人心裂變的戲,一是士兵誤殺民船少年,二是英國兵讓法國兵先滾出去,均沒有勇敢無畏的直抵人心,我只看到諾蘭對真正恐懼的恐懼。

對於諾蘭這種意圖有所追求的「作者」,亟需解決的是意識,意識的深層是感受力,而隨之能夠飛翔起來的想像力,都源於你對真實生活的主動或被動的反應。這一直是諾蘭的短板,這使他的電影常常淪為一種遊戲,他總是忘了,遊戲是不需要大道理的。我看的時候,先一直驚艷於所有的士兵對彼岸的眺望,沒有像慣常影片那樣,借對家人的懷念來擴張這種強迫性的鄉愁,沒有人去腦補家與國所共同組建的溫暖,這應是對死亡的顫慄老早就高於一切了,讓他們只能想到自己,而不是別人。這是我觀影的大部分時間覺得不走尋常路而帶來的酷冽之所在。

可到了結尾,士兵的聲音和邱吉爾的官方說辭,所發出的更為宏大的家國感,一下子變得空洞無物。一群需保家衛國的人反過來需要被接濟,更因有了這種命令式的復原而有了重建的可能,而這起世界歷史上極其罕見的精神性大潰敗也隨之一掃而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虹膜 的精彩文章:

以前都不覺得諾蘭厲害,但《敦刻爾克》真的可以封神
《敦刻爾克》很膚淺?諾蘭就是個膚淺的牛逼導演
史蒂芬·金最喜歡的58部恐怖電影,非常高級!
下面這些,才是馬東這期《十三邀》的真相
他的電影我不推薦你看,因為太傷自尊心

TAG:虹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