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京山籍打工作家著述豐收 成為文史新星 著作登上圖書熱銷榜

京山籍打工作家著述豐收 成為文史新星 著作登上圖書熱銷榜

程義浩

1、二十本書二十年

2017年9月,對於湖北京山人張在軍來說,是個值得特別慶賀和紀念的日子,當他將舉起45歲慶生酒杯之際,他的事業喜訊連傳,又一本新著《蘇雪林和她的鄰居們》由福建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即將上市。兩個月前,他的五十萬字「巨著」《西北聯大:抗戰烽火中的一段傳奇》由金城出版社出版,正在各地書店和網站熱銷,還登上了某圖書發行網中國史圖書熱銷榜呢!

京山籍打工作家著述豐收 成為文史新星 著作登上圖書熱銷榜

《蘇雪林和她的鄰居們》是他的第20本個人著作。巧的是,2017年正是他離開家鄉的第20年。大凡舞文弄墨的碼字人都知道,20年里弄出20本書,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在一個人的生命歷程里,能用20本書來凝結20載寶貴的青春年華,自然非常值得慶賀。

20年前的9月,他孤身去南粵闖天涯,還是一名25歲的赤手空拳的普通鄉村青年;20載時光流逝,他成家立業,在從事房地產策劃為稻粱謀之餘,出版了大量個人著作,計有文學類(散文、雜文、隨筆、詩詞)10本,文史類10本。此外,還有編著類4本作品出版。

尤其是文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他成績斐然——

樂山時期的武漢大學系列:《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堅守與薪傳: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西遷與東還:抗戰時期武漢大學編年史稿》《才情與風範: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續編》《當樂山遇上珞珈山:老武大西遷往事》《發現樂山:被遺忘的抗戰文化中心》《蘇雪林和她的鄰居們:一條街道的抗戰記憶》。這系列著作全方位挖掘了抗戰時期武漢大學在四川樂山辦學的歷史,幾乎被時光湮滅的武大樂山歲月,得以活鮮鮮地展現在國人的視野里。

京山籍打工作家著述豐收 成為文史新星 著作登上圖書熱銷榜

張在軍的著述

《戰亂與革命中的東北大學》,第一本最完整研究東北大學歷史之專著。先在台灣出版繁體版後,又被北京一家中央級出版社引進版權,即將出版簡體圖文本。

《西北聯大:抗戰烽火中的一段傳奇》,首次全面系統展現西北聯大這所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傳奇大學的歷史面貌,細心梳理出冷凍數十年且繁複無緒的歷史資料。這部極具有開拓性意義的專著,獲得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泳聯名熱情推薦,陳平原教授欣然為該書作序。

在民國大學教育史研究領域內,張在軍作為非科班出身、非專職研究人員,披荊斬棘,碩果累累,令人驚訝。在相關學術研究圈內激起不小的反響,獲得眾多專家學者的激賞,不少人甚至覺得不可思議。

截至目前,據不完全統計,收藏其系列文史著作的機構有:中國國家圖書館,及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等高校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台灣中央研究院圖書館,台北市立圖書館,及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成功大學、靜宜大學等高校圖書館;美國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伯克利大學、賓州大學、密歇根大學、芝加哥大學等十幾所高校圖書館。

張在軍這系列成果的問世,奪人眼目,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他已然成為一顆冉冉升起的文史新星,一位卓然奮進的青年學者。

人們不禁有些好奇:張在軍究竟有著怎樣的學術背景?走過什麼樣的治學之路呢?

2.生命小舟尋航向

每個人生命種子的落地生根,總是緣於先天的造化,無可選擇;而生命開花結果的路徑,卻因人而異,千姿百態。本來,張在軍生來並無書香之幸,在生命的成長中,卻與書本結下了不解之緣,並且甘願此生一直做個「書蟲」。

1972年9月,他出生於湖北江漢平原的一個務農世家。他少兒時代所生活的自然村落名叫「萬家咀」,僅有12戶人家。然而,這旮旯小村卻有不小的氣象,陸續走出10多個大學生甚至留美博士。這重教好學的「風水」,浸潤著他的家庭。他似乎先天有根愛文尚美的神經,讀小學時知道了神筆馬良的故事後,腦瓜里更充滿了五顏六色的畫家夢境。長大後為了圓夢而自作主張就選擇了研修美術。

京山籍打工作家著述豐收 成為文史新星 著作登上圖書熱銷榜

張在軍的老家,京山縣永隆鎮滿天星村僅12戶人家的萬家咀

學了幾年丹青的張在軍,畢業後被安排到老家鄉鎮文化站的工作。雖然號稱文化站,日常工作實際上是為最基層行政服務,經常幫各單位在圍牆上刷寫宣傳標語,或到村組給老鄉放幾場小電影,加上組織點文體活動,如此而已。回顧那段時日,他有刻骨銘心的記憶:「現實就像一盆冷水,從頭到腳淋了個透。感到自己像一隻斷線的風箏,墜入了命運的深淵,希望的陽光離得越來越遠……迷惘不時襲上心頭,令我不知所措。」

現實的無奈,使他想起自己在學生時代曾在報紙上發表過文章,還拿過幾元錢稿費。「或許這也是一條生計吧!」他想。不甘心造化的安排,他相信「書中自有黃金屋」,決心從絕處起步,鑽進書叢,以文謀生,不惜把小命變成書齋中的「書蟲」。

幸運的是,他的耕耘很快就有了收穫,從縣報到市報,再到省報乃至《文藝報》《人民日報》……幾年間,他居然有四百多篇各類文章在大半個中國的一百多家報刊上採用,囊中有了零零星星的稿酬。好在他生活素材取之不竭,靈感頻現,幾年間勤奮磨鍊,習得倚馬可待的文筆功夫。

在他的感情世界裡,原本美術是他的「妻子」,文字作品只是他的「情人」,但他沒有財力購買昂貴的繪畫材料,不得不「移情別戀」。與「情人」的一段甜蜜交集,讓他心氣大漲:「當不成畫家當作家也好!」

他向全國各大報社瘋狂「撒網」,文章越寫越有感覺,作品不斷見刊,在稿酬極為廉價且無保證兌現的情況下,匯款單和樣報樣刊居然源源不斷向他流來,有時一個月達五、六百元之多。作為家鄉現代文化名人、雜文大家聶紺弩的粉絲,他寫雜文時用筆名「張弩弓」。「讀雜書,做雜事,寫雜文」,他這樣總結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內容;「狗拿耗子,多管閑事」,他這樣嘲笑愛寫雜文的自己,雖煢煢孑立,卻樂此不疲。雜文《真想來生做狗》最體現他的語言風格,諷刺那些有錢人家的寵物狗受到超人的待遇,愛狗勝過愛人,竟造成人不如狗的現象……「如果老夫子還在的話,恐怕嘴裡要迸出『仁者愛狗』而不是『仁者愛人』了。」

因為張在軍四方投稿,他的文才與潛質,引起湖北境內一些刊物編輯的重視,很關注他的處境和前途。《學習月刊》編輯陳文敏編髮了他的一些文章,認定他「是一個很不簡單的農村文學青年」,特向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任蒙作了推薦。

任蒙與張在軍也多有聯繫,認為「小夥子已遠非村舍之境界了」,多次給予鼓勵:「看了你的經歷,我深為感動」,「您是一個在困難環境中自強不息的有志者。你在那樣的條件下,能夠自強不息地堅持學習,並取得一定成績,具備一定功底,這是很不容易的。我們由衷地希望你不斷進取,追求你應具有的人生價值,在今後的歲月中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來。」

這一年,很多在沿海打工的同學朋友給他說起南方的事情,讓他很是嚮往。尤其是從南方回來的朋友煽動他說:「南方是一個大舞台,你想跳什麼舞就跳什麼舞!……」這讓他更是心旌搖蕩。

3.人生在世須策劃

伴隨著火車一陣長長鳴笛聲的結束,張在軍在廣州火車站下車,落腳在了南國。這一天,是1997年9月4日,正是他25歲生日。下車之後,他到一家小店吃了一碗最廉價的牛肉拉麵,既是充饑也是慶賀生日。

他的行頭,除隨身用品外,還有一本以老家村名命名的《滿天星》作品剪貼簿。這其中,自然含有對故鄉的懷念,也是對自己如滿天星般飛向全國各地報刊作品的形容,甚至隱含著他將來從文的理想目標。

在舉目無親無靠的陌生天地里,他天天跑人才市場找工作,一兩個星期過去了,手裡的錢一天天減少,工作依然沒有著落。也算天無絕人之路。終於,深圳一家香港電腦公司工程部主管看中了他,錄為美術設計師,專門設計電腦機箱面板。此後兩年又做了三家公司,能夠輕鬆對付工作,收入略為改善。日子比較安逸了,他又不甘平庸,初心萌發,抓住業餘時間盡量看書寫文章,或者晚上去培訓班自學電腦,以增強求生與發展的機能與內功。就這樣,他在南國燈紅酒綠、流光溢彩間,經受了社會對他連皮帶心的打磨,身心在鹽與水裡得到了幾番透徹地淘洗。

京山籍打工作家著述豐收 成為文史新星 著作登上圖書熱銷榜

張在軍在深圳某電腦公司做設計

這期間,他自感做美術設計有很大的局限性,有許多想法、許多智性,無法去盡情施展。而且,還有個鐵的現實是,在經濟收入上也很難有大的突破。長此以往,手腳有如被無形捆綁著。這時候,他再次顯出一種高貴的天性:本來命如醜小鴨的他,心裡卻一直撲騰著一隻白天鵝,不達美麗的藍天白雲之上,是永不甘心的。

2000年五六月間,他循著老習慣逛書店,看到當時紅極一時的著名策劃人王志綱的幾本書:《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策劃旋風》等系列,眼前頓覺一亮,便全部買了回去。這些書是講房地產策劃的,書中提出的幾個觀點,使他如醍醐灌頂。「策劃是挑戰智慧極限的活兒」「思路決定出路」「性格即命運」等等,字字敲打在他心弦上。只有調整思路,才能有新的出路!

他生命小舟的舵輪,決定轉向駛進房地產行業。他想:從事房地產策劃,既然挑戰智慧極限,而本人正喜歡接受這種智能的挑戰……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他終於如願以償地進入房地產營銷策劃公司,做文案策劃,從此從深圳關外跨進了關內。「我開始和那些白領們一樣,人模狗樣地出入寫字樓了」,他說。

到2007年,他已打工10年。這10年間,他說是「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左手算盤右手筆,文章銀紙兩關情。」他把業餘時間寄情於文字,使自己的心靈保留一方凈土。多年積累的文化功底、生活知識和社會認知,開始不斷發酵。他先是為公司或自己編輯出版文字和畫冊圖文書籍,繼而整理了10多年筆耕成果,出版了個人系列著作,有詩詞集《半翁詩草》、散文隨筆集《文化苦語》、雜文集《真想來生做狗》、散文集《滿天星》《誤入文途》《書鬼》《萍蹤集》《秋芝室雜著》《坎兒集》等,加起來有百數十萬字。

京山籍打工作家著述豐收 成為文史新星 著作登上圖書熱銷榜

張在軍早期的文學著作

這是他初涉文壇結出的第一批碩果,是人生青春期夢想之花的綻放,也是他在人生大課堂造就出的優秀潛質與本事的部分展示。他當然有些自豪感,自稱是「書生仗筆走江湖」,又說是「身世浮沉雨打萍」。誠哉斯言!

今天,當筆者再次翻閱他的這些文字時,仍感到字裡行間充沛的情趣和理趣、濃郁的生活氣息、相當寬泛的知識面,其行文精準活潑,酣暢淋漓,顯示了他博覽群書的收益、歷練文字的功夫、叩問文學的痴心,更透視出極強的自學能力、靈敏的社會嗅覺、縝密的邏輯思維和出眾的智識境界。在不了解他的人看來,這些文章完全像是出自涉世較深的老筆桿之手,而其實是他30歲左右的文字結晶。

這些文字,並沒有讓他陶醉不已,多年在文化天地的闖蕩,使他深知文海浩翰,藝無止境。在他被公司派駐四川開展工作以後,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與他不期而遇。他也許自己也未想到,這件事竟促使他的人生小舟的航向發生了重要變化。

4.樂山文化好滋潤

2004年底,張在軍被派到四川樂山負責一個項目的營銷策劃工作。

說到樂山,絕大多數人會首先想到那尊中外著名的樂山大佛,那似睜似閉、似笑非笑、溫馨暖人的一雙佛眼,令觀瞻者心生無限敬仰,無限思緒。

張在軍在這佛光普照之下,會有怎樣的一番造化呢?他笑稱自己是「湖廣填四川」。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考證了「湖廣填四川」的來龍去脈,展示了中國歷史上民族大遷移,文化大融合的壯麗畫卷。而現在,他作為「湖廣」楚人,雙足踏進了西蜀大地,從此他著實「填」了好幾年。當地人對他的總體印象,是一個典型的「兩面人」。而此「兩面」,非彼「兩面」也。

京山籍打工作家著述豐收 成為文史新星 著作登上圖書熱銷榜

張在軍和他策劃的樓盤

A面,是「商人張在軍」。他做房地產策劃(系WBSA註冊商務策劃師),西裝領帶,出入當地官府商家,奔忙於工地,填出了幾項大工程:一是樂山地標建築時代廣場世貿中心,繼而是樂山第一個酒店式公寓領地國際公寓,再是大型高檔社區萊佛士帝景。這些,都讓本土人開了一些眼界。

B面,是「文人張在軍」。他被樂山特有的歷史文化底蘊所吸引,買了不少相關書籍閱讀。他用別人喝茶玩牌的時間,與文字為伴,固守著一片心靈的家園。他漸漸發現了一些問題值得商榷,於是寫一些考據文章,在當地報紙不斷發表。如:對古嘉州的來歷,對「海棠香國」的出處,對「漢嘉」「古夜郎國」的爭議,對樂山古代書院、名人、重大歷史事件、地名沿革、古代鹽業(採油)的考據,對峨眉「第一山」碑的來龍去脈,以至樂山名特產如荔枝、墨頭魚的故事等等,他引經據典,窮探死追,開掘出了許多人們聞所未聞的陳年往事,提出了許多個人見解。這就引起了很大反響,讓本土文史專家關注起來,甚至打起了筆仗。

作為初到樂山的楚人,他的名字令當地人生疏;而他頗為老練的文字,又讓人以為是一位離退休後回樂山原藉的老先生所為。後來才得知,這張弩弓者,原來是一位30來歲的小夥子,且是初到樂山的房地產「生意人」。他筆耕之勤、成果之豐,讓有些土著為之汗顏。

2009年,他將一批研究樂山的文史考據、時評言論結集,出版了個人第10本作品《花香筆不香》。本土資深文史專家唐長壽先生欣然為此書作序,充分肯定了他的成果。

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後來又鼓搗出了一批考據文章,於2012年出版了《筆不香二集》。

這些著作,如一把啟開歷史之門的鑰匙,給有心人提供了很多寶貴的論證材料,成為當地人了解樂山歷史地理文化的窗口。有位叫莫學勇的讀者,贈給張在軍兩句話:「究樂山古今之變,成弩弓一家之言。」有讀者不吝讚美:「要學習樂山的文化歷史,更要學習作者的獨立思考精神,嚴謹治學的態度方法……作者這樣獨特的視野,廣博的知識面,創新的研究方法,使得這些老古董具有新的內涵,讓讀者得到了新的啟發。書中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獨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樂山的文化品牌「百家講壇」,將他的書推薦為20本必讀本土書籍之一。

京山籍打工作家著述豐收 成為文史新星 著作登上圖書熱銷榜

張在軍跨入房地產行業

真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幾千里外的楚人,在一片陌生天地里,僅幾年間創造了從物質到精神的顯著碩果。「靠地產養家,靠文字怡情」,張在軍如此自許個人生活方式,以A、B兩面的人生形象,行走於樂山岷水。某種意義上說,他在21世紀初,的確又做了一點「湖廣填四川」的文化工程。

筆者當年在獲贈大著後,為表對這位從京山「滿天星」之隅飛到大文豪郭沫若故鄉,暢遊於樂山歷史文化之海的文友欣喜讚佩,湊了幾句話以示祝賀:「筆染蜀地海棠,翰墨能香二水沫若;胸懷滿天星斗,丹青可鑒三分春秋。」

有趣的是,有人根據自己平時的生活經驗,以為他既然從事房產業這熱門行業,且是獨身一人漂在樂山,薪酬應該不菲,打發時間有術,沒有香艷故事是不可能的,理所當然應該「是或多或少得發生點故事的人」。都說房地產業是個「大染缸」,難道對於張在軍無效?於是,作為朋友間聊私房,有了如下的對話:

「你晚上幹什麼?」「看書。」

「然後呢?」「看電視。「

「然後呢?」「或者看電影。」

「跟誰看?」「同事。」

「男的還是女的?」「男女都有。」

……

哈,這位好心且好奇的朋友,聽了張在軍隨口回答得如此乾脆利落,毫無懸念,才始知「廬山真面目」,慨嘆許久。

京山籍打工作家著述豐收 成為文史新星 著作登上圖書熱銷榜

四川樂山廣電報專題報道張在軍

樂山地方媒體記者寫有《白天不懂夜的黑》一文,詳細交待了他的日常工作、讀書、寫作的生活節奏,在此不贅了。他的每個白天和黑夜,正醞釀著更大的文化工程。

5.一座富礦好開採

張在軍對歷史文化名城樂山前世今生的一番探索,不想成了他人生路上的一個拐點。以創作散文、雜文、隨筆、評論等文體為主,且成績不俗的他,卻從此一頭鑽進故紙堆,迷戀於己然消逝於歲月風雲的歷史中。

京山籍打工作家著述豐收 成為文史新星 著作登上圖書熱銷榜

張在軍在樂山大佛前

他在遨遊於樂山的古史之海中轉頭一望,猛然看到了樂山現代史上閃光的一頁,這便是抗戰時期武漢大學西遷樂山八年的非凡歷史,這是中國現代大學教育史上的亮點之一。樂山城內外,當年武大人留下的處處履痕、斑斑陳跡,令他砰然心動。遺憾的是,放眼全國,教育界、文史界對這段歷史只有一些零星回憶和尚存的散亂無序的資料,似乎無人深入進行系統研究。

有一年暑假,《武漢大學報》學生記者團來到樂山。他們本想了解武大樂山時期可歌可泣的歲月,向歷史追問和探尋武大精神。他們找遍了文廟周邊,僅見一塊碑文上寫著「抗日戰爭時期文廟借為武大校舍」。文廟大成殿背後,是原武大校長和教務長的辦公室,但見兩邊雜草蔓生,階梯上的積土長滿植物,有半人高了,滿眼落寞不堪。來到正面,只見三根鐵絲擋住行人去路,鐵絲上面掛著一個牌子:「危險建築,請勿靠近。」古建門窗早已破舊不堪,只有牆的顏色還略顯光鮮。

這方歷史的星空,明顯漸漸黯淡遠去了。

他為樂山也為武大憤憤不平。他想逮住這條「大魚」,干點大事情。

一個人志趣的產生,總有這樣或那樣的偶然因素。他從小天性喜歡地理、美術,因中專時候買了一本梁羽生的歷史散文集《筆不花》,讀後頗喜歡,於是開始關注文史。畢業之後,寫過不少歷史小品文,以投報刊編輯之所好,當然也為稻粱謀。

但要寫一部武大西遷樂山的專著,他自覺無甚把握,畢竟這全新的課題太龐大。他開始四處搜集資料。起初,寫一些小文章,記述樂山武大的一些零星文史掌故,想以此集腋成裘。一段時間後,他又想,如此小打小鬧,遠不能解決問題,也不能滿足自己的「野心」。

是的,他有一個「野心」,一個長久的夢又浮現了出來。還是在20多歲時,他看到著名作家陳忠實說過一句話:「一個作家到五十歲,還不能寫一部可以死後當枕頭的書,那他就白活了。」他當時心高氣傲,暗暗發誓:「我要在四十歲時候,寫一部可以死了當枕頭的書。」如今,似乎完成這個「枕頭」之夢的時機來到了面前。

他為自己立下目標:要寫成一部信史,做到「無一字無出處」;要盡量全面、綜合、立體還原樂山武大面貌。有了明確目標,有了雄心壯志,真正付諸實踐,實在是舉步維艱。

從事文史研究,最大的困難是史料的搜集,特別是很多原始檔案。他的本職工作是從事房地產,沒有充分的時間,也沒有專職研究身份。走訪武大校方,也僅是出過樂山時期史料彙編性質的書。他秉記老前輩的忠告,最大限度地尋找原始資料。

這肯定要花大錢。他想:不是要花錢么?一件往事又浮出記憶:當年讀書時,他為了弄到錢買書,發動兩個妹妹拾破爛兒,拾了好多天,竟賣得一塊四毛錢。「之後氣喘吁吁跑到書店,掏出一大把拾破爛換來的一分、二分、五分硬幣往櫃檯上一摔,像個富人樣大聲喊道:『買書!』書店售書人看見櫃檯上一大堆錢,緩步走過來拿出那本《山水畫譜》遞給我,我接過書小心翼翼翻得津津有味,她則在一分、兩分……數著錢。至今我還記得她數了很長時間,數完時笑了一聲,我也笑了!餘下幾分錢,買了幾顆糖球獎給幫我拾破爛的妹妹……」

此後他從零起步,發揚「買書不眨眼」的精神,不惜血本地買書。如「珞珈三女傑」的相關書籍就花了七八千元,其中蘇雪林一人佔五六千元;買台灣武大校友會編的《珞珈》內刊六十多期,花去八九百元……為考據武大樂山史,足足花費了兩萬元。這筆血汗錢,本來是一個打工者養家糊口的家資啊!

除了搜集文獻資料,還要注重口述史,採訪當年的武大學子。如武大機械系1938級盧秉彝老人、經濟系1942級李道倫老人、經濟系1944級趙榮威老人、歷史系1942級張寶鏘老人等等。還設法與一些武大教授的後人聯繫,如當年圖書館長、外文系教授桂質柏教授之子桂裕民先生、經濟系教授戴銘巽之子戴克中先生、數學系教授李國平之子李工真先生、土木系教授塗允誠之子塗光瑜先生、中文系教授程千帆之女陳麗則女士,還有當年從樂山參加遠征軍的學子李曉聲之子……

京山籍打工作家著述豐收 成為文史新星 著作登上圖書熱銷榜

武漢大學校友為張在軍書贈「史筆文華」

三年間,他夜以繼日,傾盡心血,最終著成45萬字的專著《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這本書以抗日戰爭為主線,圍繞樂山這一特定環境下的武漢大學,描述了眾多教授與學生在艱難困苦中不屈不撓、立志為學的精神風骨,同時兼述民國教育政策、樂山風土人情。他原想作為武大120周年校慶獻禮之書出版,然事與願違。大概因為冷門選材市場前景不為出版社所重,沉甸甸的書稿,在幾家出版機構幾經輾轉,屢受挫折。熱心朋友的幫忙也屢泡湯。後來經人介紹,他抱著最後一線希望,把書稿投給台灣秀威出版公司,竟然很快收到通知同意免費出版,心裡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

半年後,此書順利出版。在網站上線銷售那天,很巧的是,正碰上他40歲生日:2012年9月4日。筆者當夜獲悉,頗為之慶幸,立馬急就一聯致賀:

坐擁書齋人不惑,閱世紀風雲,樂山覓得非常歲月,自品幾番滋味,再現學府說苦難;

行走大地君多情,歷萬里山水,南國開創悠然人生,且彈一副心弦,只任才情寫輝煌。

——賀張在軍友四十誕辰暨新著《苦難與輝煌》出版

對這本書的史料和學術價值,武漢大學文學院韓晗博士為該書所作的序言中評說:「《苦難與輝煌》憑藉其知人論世的精彩筆觸,基本上完成了這一較有難度的史學研究之基礎要求。……必然是未來武大校史研究的一本繞不開的重要著述……這本書的學術意義,其關鍵詞有兩個,一是『全景式』,二是『開創性』。」「武漢大學的校史,這是中國近現代教育史尤其是教育史里的一座文明富礦。」「《苦難與輝煌》在研究方法上,所採取的『日常生活史』研究範式,亦值得讚歎。在書中,作者並未單純地強調大師、大學問、大建築、大時代,而是從男生宿舍、學生日常消費,乃至飲食、日記、對話等細微末節入手,重現歷史的真實。這是目前史學界(尤其是東亞史學界)較為通行的研究方法,當然也是最考驗研究者治學功夫的。一部非歷史學專業人士所完成的著作,能夠有這樣前瞻性的研究視野,實在是令人欽佩。」

關於樂山武大的著作,在樂山地區引起的反響極其強烈,當地報刊反覆報道此事,使得本土文史專家和愛好者們大感意外,欽佩有加。武漢大學檔案館老館長徐正榜先生說:「記述抗戰時期武漢大學流亡四川樂山的人和事,其文筆之老到、描寫之精細、氣勢之恢宏、脈絡之清晰、事例之典範、史料之翔實,是一部完整而鮮活的武大樂山信史。當初拜讀其《花香筆不香》時,還以為他是武大校友,後來才得知他與武大沒有絲毫瓜葛,純屬一介儒商。」樂山地方歷史研究者王建先生評價說:「六年辛苦非尋常,心血凝成武大情。本是當地一責任,玉成竟是異鄉人!……面對他厚厚的武大樂山史,只有敬佩、汗顏、感激!」

京山籍打工作家著述豐收 成為文史新星 著作登上圖書熱銷榜

張在軍採訪93歲武漢大學校友張寶鏘

作為著者故鄉楚地一直關注他的文學前輩,為他收穫的碩果也深感欣慰。老作家兼學者劉富道先生認定,張在軍是「早慧的文學人」,讀到張著後感到吃驚:「沒想到由你一個非武漢籍人、一個非武大學人,寫這麼一本書。」「你對相關資料幾乎達到一網打盡的程度。我看到了《巨流河》,就可斷定你所下功夫之深。文字幾乎無可挑剔。有價值,有分量,有意思……你有武大西遷這本書,你已經立住了。」

張在軍的著作出版後,海內外眾多圖書館都有收藏,尤其是美國一些頂級大學如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等高校圖書館的收藏,讓武大樂山歷史走向海外,正式進入國際學人視野。

6.咬定青山不放鬆

在《苦難與輝煌》寫作過程中,張在軍對樂山武大歷史越來越著迷了。

抗戰時期樂山國立武漢大學,憑藉其崇高的學術地位,與同處抗戰大後方的西南聯合大學、中央大學和浙江大學一道,被世人並譽為「四大名校」。當時美國有關部門曾對中國大學的辦學水平進行過一次評估,武大在國內排名第二,僅次於大名鼎鼎的西南聯合大學。樂山時期,是武大歷史上物質條件最惡劣、物質生活最艱苦的時期,卻是武大的學術地位和社會聲譽蒸蒸日上、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的「巔峰」時期。

樂山武大,大家雲集,星光燦爛。張在軍前前後後搜集到這個時期一百多位教授的資料,包括時任國立武大校長王星拱在內,劉永濟、蘇雪林、朱東潤、葉聖陶、程千帆、袁昌英、朱光潛、錢歌川、李浩培、周鯁生、楊端六等知名教授學者,以及李約瑟、錢穆、熊十力等曾經到武大講學的業界名流80人,就讀過的海內外院士有15人,執教過的院士有10人,隨父母在樂山武大生活過的院士有2人。

對他們在艱苦困厄環境里潛心研究、嚴謹治學、培養人才的故事,以至相互怨懟的逸聞趣事,張在軍爛熟於心,竟可隨口道來。於是,他在接下來幾年間,對武大抗戰史進行了全方位挖掘,連珠炮般推出了系列著作:

2013年2月,台灣秀威公司出版《堅守與薪傳: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同年10月,出版《西遷與東還:抗戰時期武漢大學編年史稿》,11月又出版《才情與風範:抗戰時期的武大教授續編》;

2015年2月,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當樂山遇上珞珈山:老武大西遷往事》;

2016年5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發現樂山:被遺忘的抗戰文化中心》;

2017年9月,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蘇雪林和她的鄰居們:一條街道的抗戰記憶》。

京山籍打工作家著述豐收 成為文史新星 著作登上圖書熱銷榜

這7部約300萬字的武大樂山史的出版,是對武大抗戰史這個文史主題的全方位挖掘,使得武大幾乎被時光湮滅的樂山歲月得以重新全方位、活鮮鮮地展現在國人的視野里。

著手完成這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竟然是一個既非樂山人、也非武大校友的後學之手,這豈不讓武大學子、樂山人士和學界同仁們感嘆不已?

在遨遊民國武大史的長河中,他眼界大開,又似發現了一個個迷人的「荒島」,逐漸形成了明晰堅定的學術研究方向。他艱苦跋涉在一個又一個雜礫叢生的目的地,在繁瑣、雜蕪、艱辛的梳爬史料的過程中,不屈不撓,一鼓作氣,從厚厚的歲月風塵里又扒拉出了中國現代曾有的兩所大學:「東北大學」和「西北聯大」,揭開了她們朦朧的面紗,梳理出她們鮮為人知的歷史面貌。

2015年4月,出版《戰亂與革命中的東北大學》(台灣獨立作家)。此書寫從1923年4月26日瀋陽東北大學建校直到1950年春季解體的過程。表現出在一個起伏動蕩的大時代下,一所高等學府如何掙扎求生,千辛萬苦,流離失所,校址多遷;東大師生員工如何盡其在我、堅毅不拔的建校、護校、遷校、興校不已;也反映出在中國,科教興國的艱難,「發人深省,引人慎思」(讀者評語)。「它是別具一格的愛國主義教材,讀之令人無限感慨!我們不應忘卻屈辱的歷史,卻應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固有的優秀文化傳統——愛國主義精神。」(序言)。

京山籍打工作家著述豐收 成為文史新星 著作登上圖書熱銷榜

2017年7月,出版《西北聯大----抗戰烽火中的一段傳奇》(金城出版社)。出版之時,正值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0周年暨「西南聯大」、「西北聯大」建校80周年。西北大學眾多校友們看到此書出版,人人激情難已,感念萬分。光明日報社《博覽群書》雜誌2017年第8期,刊發了《西北聯大》序文和後記。

《北京日報》在2017年8月15日書訊作了介紹:本書主要講述了1937至1946年從奉命西遷,四校合一,組成西安臨時大學,到徒步翻越秦嶺,移師漢中城固,改稱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再到西北聯大解體、五校分立、合作辦學的過程,全面還原了西北聯大的歷史淵源、組織框架、課程與活動等情況,以及師生們「紮根西北」,堅持抗戰與學術薪傳的史實。

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謝泳深有感觸地說:「我也多次想問在軍,他研究民國大學的原初動力來自何處?個人花費近十年的精力選擇這個難題,其中樂趣何在?但終於是沒有問,我只讀他的書。先是一本關於武漢大學的研究,後來就是關於東北大學的研究,他還有寫西北聯大的學術計劃,可以稱得上是雄心勃勃了。說實話,就是專門在學校和研究所的職業研究者,也很少有在軍這樣的持續研究熱情,我想這也許才是中國學術研究的希望……在軍的研究放在專業研究中毫不遜色,當然這是我個人的判斷。我的偏見是對知識有興趣,自然也就有能力,無興趣則無能力。」

張在軍對此的體會是:搞學問一定要耐得住寂寞,不能急功近利。不是為了可以成名,可以拿多少錢,可以得到什麼地位。我從來不考慮這些問題,我只考慮我的東西拿出來後能否經得起考驗。我越來越覺得,歷史在人文科學裡是最實在的,最難搞的,也是學問最大的東西。

京山籍打工作家著述豐收 成為文史新星 著作登上圖書熱銷榜

北京大學著名學者陳平原教授親為本書作序,也有同樣的驚詫:「收到張在軍《西北聯大:抗戰烽火中的一段傳奇》書稿時,我著實吃了一驚。此前讀過他的《苦難與輝煌——抗戰時期的武漢大學》,了解其學術熱情與工作經歷,而辨析頭緒繁多的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可比描述武大教授故事或樂山的抗戰文化遺迹要困難得多……其對於研究對象的飽滿熱情,以及寫作時的條分縷析,對於普通讀者了解這所早已被遺忘的大學,是很有意義的。」

歷史學,又被學界人稱為「宰相學」。張君做出來的事業,也許是科班出身的專家學者沒有做出來的,或者說是來不及做出來的。要知道,他是憑著常年的打工的身份,在完成本職工作之餘,利用點點滴滴的業餘時間來積攢完成這些文學和文史著作的。須知,他自2005年迷戀於樂山之後,直到2011年初才回廣州。在從事這系列體量巨大的研究和著述工程中,他還負責過吉林、遼寧、山西、寧夏、山東、江蘇、湖北、江西、安徽、四川、貴州、內蒙古等十幾個省市區的不下少於50個各類項目的策劃或規劃,包括住宅小區、產業區、旅遊景區、物流園區、專業市場、購物中心、星級酒店等等。

他的作為,似可稱為一種「張在軍現象」。張在軍的忘年交、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李工真先生道出了其中的奧秘:「真正的學問不是靠老師教出來的,是靠自己鑽研出來的,惟有能自學的人,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學問家。做學問的人要過得了三關,一是不怕受窮,二是耐得住寂寞,三是不為名利所累。因此,想錢的人,最好不要談學問,學問往往是由一群『傻子』來做的。當他們『傻到頭』時,他們就是最聰明的人,一個民族不能沒有一群這樣的『傻子』!歷史學家最難做,沒有左丘失明、司馬宮刑後的毅力與決心,怎麼有膽量去客觀評價天下之事呢?」

「張在軍現象」還在繼續延續著。由於他傳奇的經歷和取得的顯著成果,他已然成為文史學界一顆升起的「文史新星」。國內一些出版社不斷主動找他簽約出版課題。

他一如既往保持著「買書不眨眼」的傳統,一如既往物色著新的文史課題,一如既往進行著各種新的儲備。說不定在什麼時候,他又會推出令人驚喜的一本本新著來,為這個社會、為自己的家鄉的文化大廈的建設,砌上一塊塊自己的「磚頭」。

「寫作是我人生價值的體現。生命不息,寫作不止。」他用手扶了扶架在清癯臉龐鼻樑上的眼鏡,雙眼射出一束溫和又晶亮的光來,微笑著對筆者平靜地說道。

京山籍打工作家著述豐收 成為文史新星 著作登上圖書熱銷榜

張在軍和本文作者

京山籍打工作家著述豐收 成為文史新星 著作登上圖書熱銷榜

張在軍給新京山題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