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靈也愛凡人,河伯娶婦與龍母招夫,此類故事產生的根源是什麼
神話的大千世界46:河伯娶婦與龍母招夫
我國古代即有「河伯娶婦」的故事,在《史記》中的《滑稽列傳》就有此類記載,司馬遷認為這是一件滑稽可笑的事情,但由於載入了史冊,也就因此而家喻戶曉了。
古人居住在大河邊上或者海邊上,為江河和大海的威力所震撼,於是便幻想出一個神靈出來。「河伯娶婦」的故事不過是較多人知道的故事之一。
故事中的那個西門豹先生實在是很了不得,太具有幽默細胞了。他自然是不相信那河神每年都要娶一個妻子——要那麼多妻子幹什麼呢?不怕她們爭風吃醋、成天的打打鬧鬧嗎?但是要用大道理去說服這些鄉民不要再搞這樣的迷信,恐怕也未必會見效,何況縣裡的三老(鄉紳們)和廷椽(地方官們)每年還要從這樣的活動中撈取一大筆錢,誰肯聽你的勸告呢?
因此,西門豹不動聲色,裝出高興參與的樣子來。到了那天,他一看那河伯要娶的女子,就說她長得實在是醜陋,於是就將那幾個巫婆推進了河裡,要她們去向河神報告,請求延緩時間,另擇佳人。只可惜這些巫婆一去不再復返,此事也就到此終結,以後再沒人敢提給河伯娶親了。當真是出人意料但又合情合理,誰又能說西門豹做得不對呢?
西門豹治鄴
也正是由於西門豹的驚人舉動,再加上《史記》的大力宣揚,從此以後,將活人丟進河裡卻硬說什麼「娶婦」的鬼話,就再沒人信了。當然,在極為偏僻的和文化落後的地方,用活人作為犧牲的事仍時有發生,並未完全根絕。
無獨有偶,在古中原有「河伯娶婦」,而在古代的西域也有「龍母招夫」,當真是一東一西,相映成趣。
唐代高僧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記》卷十二記載了一個瞿薩旦那國,據歷史學家考證,即是唐代西域的和闐國(今新疆和闐縣一帶)。玄奘在書中記載,該國周圍四千餘里,多是沙漠,宜耕種,多瓜果,出產玉石,人民性情溫和,能歌善舞,尊崇佛法,有佛寺百餘座,僧徒五千餘人。
「龍母招夫」的故事發生在王城東南。那裡原有一條大河(歷史學家考證出即是現在的玉龍哈什河,發源於崑崙山脈那雅堪山口),居民一向利用河水澆灌田地。不料河流逐漸乾涸,無法耕種。國王大為擔憂,便問大羅漢僧究竟是何故。羅漢僧說道,整個國家政治清明,並非是天降災禍,而是龍神作怪。
於是國王便備好豐厚的禮物,親率群臣,前去祭告龍神。一行人來到河邊,磕頭拜禮,請求龍神大發慈悲。此時,忽見一位盛裝打扮的女人,從河中湧出,對王說道:「我是此河之神,因我夫主死去,無人指揮水族,因此河水漸少,致使莊稼受災。我今請求大王,為我在國中選一貴臣,作我夫婿,主持龍宮之事,自然河水就能恢復通暢了。」
國王很樂意這樣做,便問龍母喜歡哪一位。那龍母抬頭看了看國王的群臣,指著國王身邊的親從大臣說她看上了他,說完她就隱身而去。
眾人回到宮中後,國王對群臣說道:「大臣乃國家棟樑,農業則是人民的命脈。國家失棟樑則危,人民絕食則死。事屬兩難,不知眾卿有可良策?」群臣聽罷,都將目光聚集在那大臣身上。那大臣早已心中有數,於是上前奏道:「微臣常思報國,但恨未得其便。如今承龍母垂愛,正是微臣報效之機。何況此事使萬民有利,國家得福,何惜微臣一身呢?臣願應徵為龍母夫婿。只求修建佛寺一座,為臣修福。」
電視劇中的龍女形象
國王聽罷大喜,立即下令為他修建佛寺一座。大臣又請早入龍宮,於是全國臣民擇了吉日,張燈結綵,鼓樂喧天,設盛宴為他送行。這位大臣穿起白袍,騎匹白馬,與國王告別。只見他策馬直向河中走去,那河水自然平伏,衣鞋不濕,再走到河中,用鞭一划,河水豁地分開,於是他就消失了。
不久之後,只見那匹白馬重新浮出水面,背上架著一面大鼓,還有一封書函。國王叫人取來一看,信中說:「願大王多修福德,勿以微臣為念。呈上大鼓一面,請懸掛在城的東南,如有賊寇侵犯,此鼓自然響震,得以早作防範。」
據說從此以後,河水恢復正常,人民大獲其利。近年來,考古學家在和闐姚頭岡東南找到一個湖水泊,附近有個大土堆,據說便是從前懸掛龍鼓的地點。
西域的龍母招夫的故事,由於唐代與西域的交往頻繁,又由於《大唐西域記》的記載,自然會影響到傳奇小說的創作。唐人李朝威的《柳毅傳》,便是反應人龍之戀最為優秀的作品之一。《柳毅傳》的情節要遠西域的龍母招夫的故事要精彩得多,人物也更加的可愛。雖是落魄書生,柳毅卻也是義烈男兒,受龍女所託,深入龍宮寄書,使得洞庭君和錢塘君深受感動,即已索回龍女,還要把她嫁給柳毅。柳毅不肯以利害義,推辭而去。後來龍女變化為盧家女,嫁給了柳毅,夫妻和好。四十年以後,夫妻二人終於回到洞庭湖作了水神。
柳毅傳書的故事經久不衰
這個故事遠勝於龍母招夫,更是流傳不衰,後來更是被改編成戲曲,至今還是電視劇的熱門題材。但筆者認為,這個故事的源頭即是《大唐西域記》中的龍母招夫,恐怕也是不會有什麼錯的。
不管是河伯娶婦還是龍母招夫,這類故事產生的根源還是在於古人對大自然的敬畏,認為江湖河海有靈,掌管它們的神靈也有著和人們類似的七情六慾,也會想到成家立室,繁衍後代,人們其實是將他們擬人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