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部分崗位將受AI衝擊 但長期會受益
每經記者 趙娜 每經編輯 盧祥勇
技術往往是一把雙刃劍。在某些領域,AI機器人正在取代人的工作,甚至在自動駕駛汽車和某些醫療項目中,AI正在代替人類進行「生死」抉擇。
但歷史已證明,技術革命對於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不可或缺,在首屆「太和文明論壇」在京舉行期間,多位業內人士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未來機器將取代人力從事以笨重和重複為特點的工種,短期可能令部分崗位消失,但長期看,隨著勞動力的解放,會與工業革命類似,推動發展進程的同時產生一批更智慧、更有創造力的新工種。
長期獲益大
「雖然人工智慧的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超前的憂慮是有必要的。」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副總裁商容認為,人工智慧未來會對人類分工也會有所改變,所以需要超前考慮才能提前有所規範。
而在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常務副所長丁一凡看來,人類之所以對人工智慧產生了某種程度上的恐慌,是因為過去我們的工具所有功能的延伸都是受腦子的控制,但是現在的人工智慧作為工具,會讓人家覺得是不是超出控制,我們的人腦是不是就很危險?
丁一凡認為,人工智慧只是代替人腦的一個工具而已,沒有什麼值得可恐慌。值得恐慌的問題在於,由於人工智慧和其他工具的嫁接,可能造成人工越來越不需要。
可以預測,未來機器人將替代人類完成部分簡單、重複的體力勞動的同時,在一些需要專業知識與技能儲備的領域如醫療,也可能發生工作的「再分配」。
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潘天佑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認為,人工智慧更多地作用是實現自動化,減少對傳統勞動力的需求。從此角度看,機器在取代人力從事以往笨重、重複的工作時,其實是對人勞動力的解放。儘管某些階段難免對人類就業、工作方式產生衝擊,但是和工業革命一樣,長久來看對人類進程推動巨大。
會出現新工種
短期受衝擊但長期將受益並出現新工種的觀點,獲得了很多業內人士的認可。
「就目前而言,我們不需要有太多的擔心。長期來看,我覺得我們需要擔心。不僅僅AI專家,所有人都需要擔心。」聯想研究院人工智慧首席顧問Hans Uszkoreit認為,AI未來在人類社會當中有一席之地,並會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使用得越來越多,會幫助人類更好的去充分的分工,這些是需要去思考的問題。
「每一步比較大的技術革命其實就是給人類一套新的工具,新的工具能夠在工作的某一個環節大幅度提升效率。」聯想創投董事總經理王光熙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稱,對人力的精簡會經過一段陣痛,但這個陣痛歷史證明是非常有限的時間段。這些人未來會轉向新的行業,新的行業因為有新的技術、新的產業而誕生,也需要這樣一批新的人去做一些更加智慧、更加高級的事情。
另一層面,圍繞人工智慧發展本身,對人才需求的切口也正在被打開。
今年7月,領英發布的《全球AI領域人才報告》顯示,過去三年間,通過領英平台發布的AI職位數量從2014年的5萬飆升至2016年的44萬,增長近8倍。具體到細分領域,當前對AI基礎層人才的需求最為旺盛,尤其是演算法、機器學習、GPU、智能晶元等方面,相對於技術層與應用層呈現出更為顯著的人才缺口。
點擊展開全文
※「八劍下哈佛」背後:國內更利於學術研究
※原材料價格回落 小米電視率先降價
※別小看代購!不僅前總理女兒在做這生意,而且有企業準備上市了……
※大康農業董事長葛俊傑:「讀懂」巴西 中國企業在當地落地空間很大
TAG: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