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是什麼仙草讓中華藥王牽掛半生?

是什麼仙草讓中華藥王牽掛半生?

文章來源/網路整理

導讀

年過九旬的金世元,是中醫藥界的一面旗幟、一個傳奇--他14歲在中藥鋪當學徒,從事各項中藥工作與研究近80年,創建了北京衛生學校中藥專業,是科技部國家秘密技術中醫中藥審查專家、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藥炮製技術"代表性傳承人、中華中醫藥學會終身理事、國家大型圖書《中華本草》編委;他被稱為是當今中醫藥學界的"國葯泰斗",中藥鑒定、炮製、中成藥、調劑的問題無所不知;他是當前國醫大師中唯一的藥學泰斗,業界尊稱為"活藥典"……

6月末的安徽霍山,整日都被鎖在梅雨季淅淅瀝瀝的聲音之中。91歲的「國醫大師」金世元在山腳下的小屋裡已經坐了幾個小時。之前是長達8個小時的車程,對於耄耋之年的他而言,這種漫長的、煎熬的等候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

功夫的磨練與對藥材品性的揣摩,是中醫慢工出真知的前提與畢生所求。就像77年來所有精細的找尋與琢磨一樣,金世元應該料想到會有這樣一次等待,他心心念念的珍貴中草藥米斛,就在面前這座雨霧籠罩的蔥鬱高山上,某一處不顯眼的石縫裡。

時間總是最富魅力的敘事工具。如果演繹成影像,這等待的時間在國醫金世元那裡,可以展開為一段發黃的膠片,配合嗞嗞的老錄放機轉動聲,書寫一個傳統中醫細緻靜長的修鍊之路。

苦熬慢燉的從醫路,金世元一生傳奇

上個世紀30年代,現北京市朝陽區落田窪村一戶普通的農民為了讓小兒子此生不再被土地束縛,將14歲的金世元送到了北京復有批發葯庄做學徒。

解放前的學徒制相當清貧。吃住在師父家,為師父免費打工,還要照顧師父起居。伺候師父睡了覺,學徒們才能聚集在一起真正開始看醫書自學。

由於在葯庄幹活勤快、聽話好學,金世元在入行當年就被葯庄師父送入了新辦的「北京市中藥講習所」。白天在藥鋪系著圍裙、套袖幹活,下班後,金世元就抱起課本,從崇文門外步行至位於天安門西朝房的講習所上課。

兩年之後,金世元獲得了「藥劑生」資格。經過中藥炮製、中藥調劑、中藥鑒定、中藥製劑等各個工種的鍛煉,再加上講習所學習積累的「科班」知識,出徒的第二年,他成了「斗子頭」,負責整個葯庄的飲片炮製。

1956年,北京市藥材公司成立。公司對全北京3600多名中藥行業從業者,逐一按工種進行分配。金世元被分配到管理部門,負責市場供應和管理工作。1957年末,藥材公司又成立了中藥研究室,金世元作為主任,主管原料藥材和飲片質量。

很多懂葯的人不懂醫,懂醫的卻又不懂葯,金老是目前在世為數不多的既懂醫又懂葯的全才。他編寫的中藥學教材《中藥炮製學》是全國中醫藥學生的學習教材,裡面集合了他在藥行十幾年的從業經驗和智慧,「抓藥、當調劑員、跑藥行、批發貨物……中藥行業里的活計我基本都干到了」,他把這些零碎的知識寫成一本本著作,系統地教給學生。

從一個藥行打雜的小學徒做起,到管理分配全國藥材的藥劑師,再到編撰醫學典著的國醫,大師與葯結緣,可謂一生傳奇。

為天下集百草,半生牽掛石斛

十餘年前大火的以中醫世家為主題的《大宅門》在片尾曲中,以「集百草要讓這世界都香」將中醫對草藥的執念拔高到了一個社會責任的頂點。毋庸置疑,對一生從醫的金世元來說,他一直在做的就是這樣的事。

幾十年來,金世元跑遍了江河山嶺,踏踏實實地踐行著中藥行的老祖宗神農做過的事。在收徒之後,每年5-9月,他都會帶弟子云游各地看藥材的時節,去長白山考察人蔘、鹿茸,去四川考察黃連、附子,去鄂爾多斯考察甘草……而這次不惜長途奔波和在霍山腳下苦苦等待的,正是又一次集百草式的考察——霍山石斛,這個百年罕見的極珍貴草藥品種正是國家一級瀕危藥用植物,世界紅色物種保護名錄的極危植物。

金世元對霍山石斛的尋覓打解放前做藥材代客買賣時就開始了。對全國中藥行業有什麼葯、誰家用什麼葯都了如指掌的金世元很快就發現了霍山石斛全國奇缺。歷史上各朝各代都有太醫院,用藥非常講究處方,一般帶產地,比如『霍山斛』就特指霍山石斛,最早見於23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裡面記載了365種藥材,分上品、中品和下品,石斛就是上品。一般的草藥只說滋陰、養陰,沒有說強陰,只有霍山石斛被記載為強陰之物。而中醫認為,陰是物質基礎,陽是氣、功能活動,誰都離不開它,沒有物質基礎,就沒有功能活動。

「越是名貴珍惜的藥材,就越多人惦記、私挖濫盜,再不去看霍山石斛,也許就再也看不到真正野生的了。」踐行了一輩子集百草精神的金世元,最終還是決定以最古老的方式尋找彌補缺憾的可能性。

" 知識不能停留在書本上,必須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我搞了一輩子中藥的體會是,藥材的產地最重要。那天我上山看了看,當地的石斛確實好,長到約兩公分至八公分,就再也不長了。"金世元如此痴迷於研究野生"道地藥材",是因為堅信道地藥材就是優良品質的代名詞,"什麼叫質量,質量就是療效的核心。什麼叫道地藥材,道地藥材就是優良品質的代名詞。只有道地藥材,經過合理的加工炮製,才起到解毒增效作用。"

急時代的「慢」精神

資本促生了一個普遍著急的時代。人人都恨不能與時間賽跑。醫學領域也是普遍著急的,看病依靠儀器診斷,一眼可以看到骨骼五臟和大腦,以生化技術為基礎的西藥直達病灶,省卻了傳統中醫望聞問切慢慢調理的大半時間。

因為與這樣的「快文化」不搭邊,中醫這門古老的學問和「手藝」雖然後繼者不絕,但也難得清靜,難得堅持,更難得閃耀其輝。但世間總有一些事物能夠在不同的時空維度中秉承著相似的品性生存成長。比如金世元、中醫,以及霍山石斛。

中藥材最講究道地性,李時珍提出過「性從地變,質與物遷」的理論,金世元也深有體會。「1955年那時候我還在藥材公司,我們把南方的葯弄來了好多,四川的黃連,浙江的川貝……在昌平縣小湯山兒,把海南島的檳榔都給移來了,小檳榔一來就打蔫,不活呀;動物也是,我們從廣西弄活的穿山甲,穿山甲經外界一刺激馬上蜷起來,你掰都掰不開,人家在當地是總在活動的,到我們這兒來了就打不開,直到死,所以說各地都有各地的地道藥材。」

霍山石斛就是這樣一個極其「認地兒」的金貴物種。中科院也曾做過試驗,霍山石斛移植外地培育種植,有效成分大大降低,驗證了李時珍的觀點。而已實施的國家《中醫藥法》,也對中醫藥材的道地性做出了嚴格的要求。

野生放養基地里是滿目蓬勃生長的正宗霍山石斛。金世元的目光中閃爍著穿透時空的期冀,一語道破當前中醫困境與急時代的相悖之處,「現在老百姓都說中藥不管用,中醫療效不如西醫,中醫的根在於藥材,如今道地藥材正在漸漸減少,藥材的鑒別需要實踐和經驗,藥材加工也有嚴謹詳盡的規則。這些傳統無人遵守和傳承,中醫如何振興?」

" 炮製的手藝中獨門絕技越來越少,老葯工越來越少。全北京像我這個歲數還在的老葯工,都沒幾個了。"金世元不勝惋惜,"老葯工們的絕活、各種看家本領,要好好地傳承下去。"

讓金世元欣慰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去年12月25日公布,今年7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 中醫藥法的總則第一條就說了, 為了繼承和弘揚中醫藥,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保護人民健康,制定本法 。"他引用的內容,竟與法律原文隻字不差。

" 第一是繼承,繼承不能忘,傳統東西不知道繼承這是不成的。在此基礎上再創新發展,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比如,以前中藥炮製,常用用傳統平鍋炒葯,且以柴火、煤炭為主。這一是不利於環保,更重要的是產量太低,不能滿足當前需求,必須得改進。不但要繼承,還要有創新,繼承是基礎,創新才能發展。"金世元對創新也有自己的要求:"這是大勢所趨,這樣的創新性繼承既能保證炮製質量,又提高了產量,才能滿足了人們的用藥需求,使中藥得到發展。"

#今日評論互動主題#

您對傳統中藥的發展有什麼想法嗎?

(歡迎大家在下方積極留言)

——END——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承有道 的精彩文章:

9月5日晚8點直播預告——丁永講針灸臨床基礎
劉力紅:淺談病機十九條的應用
母親的黃連水
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連翹

TAG:醫承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