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書法史上獨一無二的名門望族
東晉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琅琊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這不僅在中國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王羲之
王羲之祖上
在王氏這個書法世家中,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先說說王羲之,王羲之祖父王正(尚書郎)、父親王曠(淮南太守)、伯父王導(丞相,舊時王謝堂前燕之「王」)、伯父王敦(軍事統帥),母親衛氏(右軍早年從衛夫人學書,或出母氏一族)。王羲之岳父郗鑒為太尉(擇東床快婿的那位,位列三公)。
▲ 衛夫人《近奉帖》
王羲之小時候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游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楷書之祖)。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最終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局部
王羲之子女
王羲之的幾個兒子皆擅書法。
長子王玄之,善工草書和隸書。其妻何氏,婚後不久病逝,身後無子,以其弟凝之之子蘊之為嗣。王玄之曾參與父親當年主持的蘭亭集會,並有帖傳世。
次子王凝之,工草書和隸書。他唯一的特長就是書法得到了父親的真傳,草書、隸書,冠絕一時。其妻為謝道韞,著名才女,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女詩人,「未若柳絮因風起「典故講的就是她,父為安西將軍謝奕,叔為謝安,舊時王謝堂前燕的「謝」家。
三子王煥之,善行草書。從小臨摹父親的書法,達到了形似的程度。
四子王肅之,也參加過父親主持的蘭亭集會,並有詩流傳於後,只是不見其法帖傳世。
五子王徽之,善正草書;
▲ 王徽之 《新月帖》
六子王操之,歷任秘書監、尚書及豫章太守等職。其妻賀氏,賀氏祖父為當朝司空賀循。
七子王獻之,則稱「小聖」。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王獻之風流俊雅為一時之冠,本來與表姐情投意合,儼然一對璧人。可惜太帥也不是好事,獻之不幸被新安公主看中,一對鴛鴦被生生拆散。表姐被休鬱鬱而終,更加深了王獻之對她的思念與愧疚,一生鬱鬱寡歡,四十多歲英年早逝。
王獻之
王獻之的原配兼表姐是誰呢?名郗道茂,是郗鑒的孫女(次子之女)。郗鑒又是誰呢?還記得東床快婿的故事吧,就是那個把女兒嫁給一個躺在床上露著肚皮吃東西的那位東晉大臣。
王獻之書法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看看下面王獻之寫的這幅《中秋帖》,雖歷經滄桑,正如他本人一樣,仍不失俊雅之風。
▲ 王獻之《中秋帖》局部
這是每次談起三希堂都要說的名帖,乾隆帝稱其為「至寶」。
王羲之還有一個女兒,有個外孫就是謝靈運。謝靈運為王羲之的重外孫。
王羲之旁系
王羲之的堂兄王恰、王薈(王導的兩個二子)皆精於書法,王恰的兒子王珣,他的《伯遠帖》是東晉時十分難得的名人法書真跡,且是東晉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跡,一直被書法家、收藏家、鑒賞家視為稀世瑰寶。
▲ 王珣《伯遠帖》
這封手札中的伯遠是誰呢?
其實就是王羲之的大兒子,王玄之。
說起來算是遠一點的堂兄弟。
王羲之族孫
王僧虔,為王羲之四世孫,與二子王志、王慈都是當時大書法家;
▲ 王慈《栢酒》《汝比》帖
智永,為王羲之七世孫,與王羲之已經隔了近三百年。
智永是從晉至唐代書法極關鍵的一個人物,上承王氏家學,下啟唐人書法。唐初大家虞世南(初唐四大家之一),曾跟隨智永學習書法。
▲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傳)
從王羲之往後,歷經多次朝代更替、戰亂頻仍。三百年間,琅琊王氏香火不滅,書法一直未斷傳承,各代都有書法大家,但留存下來可考姓名和作品的不多,實是一大遺憾。
【王氏家族精品力作欣賞】
▲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局部)
乾隆一生酷愛書法,他對《快雪時晴帖》極為珍愛,並在帖前寫了「天下無雙,古今鮮對」八個小字,「神乎其技」四個大字。他把此帖和王珣《伯遠帖》、王獻之《中秋帖》的晉人三帖,並藏於養心殿西暖閣內,乾隆御書匾額「三希堂」,視為稀世瑰寶。
▲ 乾隆在《快雪時晴帖》上題字
▲ 王羲之 《平安帖》局部
乾隆盛譽本帖「可亞時晴」,即可以媲美「三希堂」瑰寶王羲之《快雪時晴帖》。此帖在2010年曾拍出3.08億天價。
▲ 王羲之《通天帖》(局部)
▲ 王羲之《大道帖》
《大道帖》在王羲之草書中最為突出,後人稱它為「一筆書」。強作一筆書的人,往往有做作之嫌,而王羲之此書則如天際行雲,宛若游龍,彌足珍貴。
▲ 王獻之書 《東山松帖》
▲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傳)
作為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晚年寫成《真草千字文》,並從中挑選了最滿意的八百本,分送給浙東的各個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文字》墨跡和刻本還被視為學習書法的範本。
▲ 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 智永書法
◎本文轉載自「儒風大家」,轉載請註明。
※儒家思想的內在普遍價值
※中元節丨天地有中氣,第一是中元
※中元節詩詞丨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萬樹涼生霜氣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