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假如沒有淞滬會戰,將會是如何的影響?

假如沒有淞滬會戰,將會是如何的影響?

1937 年7 月11 日,日本就發動七七事變後召集各政要在首相官邸召開會議。若按照日本大本營作戰課的意見,為迅速解決華北作戰,應投入15個師團和充裕的儲備物資。但在實際執行上,日軍幾乎是緊貼著下限投入兵力的。8月31日,日本以這8個半師團組建了華北方面軍第1、第2軍。

日軍以區區8個半師團兵力,用於打通平漢路和津浦路即已有些為難,然而就是這樣,它仍還硬要把一隻手伸進山西。除正面戰線之外,日軍還要維持極不穩定的華北佔領區治安局面,其兵力之捉襟見肘也就可想而知。所以八路軍即於此際抓住機會突入晉察、太行、冀中、平西,在敵後打開了廣闊的游擊戰空間。

淞滬方向打成大規模的會戰局面,其實也是一個意外。從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日本即在上海保持了數千人規模的海軍陸戰隊駐軍。但以區區數千之眾,又處於中國當時的京畿腹心、重兵集結之地,勢必成為中方首欲拔除之目標。所以從第一次淞滬停戰之後,中方即秘密針對此部日軍制定作戰計劃,準備一旦全面開戰即集中優勢兵力首先解決之。同時,中方還制定了在江陰段封鎖長江,將上游日本艦艇一網打盡的海軍作戰方案。

但這一尚屬積極的作戰預案,卻因內奸的泄密而遭斷送。

中國軍隊的原計劃,是以兩三個主力師配屬優勢炮空火力,打一場投機取巧的速決戰,吃掉日方孤立無援又無退路之上海駐軍,藉以鼓舞士氣,也向國民有個交代。但對於長江沿線日軍力量集中上海這一突發情況,則估計不足。結果開打之後即陷入苦戰僵持局面,導致速決構想完全落空。此後中日雙方逐次增兵,最終把淞滬打成了百萬兵力規模的大會戰。

1937 年8 月,上海淞滬會戰,軍工路附近進攻的日本海軍陸戰隊和裝甲車

從中方最初的戰略構想和初期兵力投入來看,淞滬方向並不是一場預期會戰,更像是投機之舉。但這一投機,卻對中日戰爭造成了全局性的深遠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旭閑自媒體 的精彩文章:

抗戰前期,全民族在精神與行動上給予抗日將士支持
日本的「少壯派」為追求個人榮譽,主動挑起戰爭
他是國軍司令,明知身邊有敵人卧底,依舊照用不誤
他是開國上將,兒子把他5枚勳章捐贈博物館

TAG:張旭閑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