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絡疏肝解郁,鮮有不效
中醫
09-05
橘絡
者,橘瓤上之筋膜也。性味苦平,質輕清,本草多謂之入絡順氣,化皮里膜外之痰,功兼活血。而言其疏肝者,未之聞也。
余少時行醫故里,知有沈翁善醫,年逾七旬,譽冠鄉里。
余每見其治郁怒所致之胃脘痛,輒投一味橘絡,或嚼之,或煎之,無有不應。
因思橘絡必有疏肝解郁之能
,遂效之。
有婦人病郁,鬱鬱寡歡,喜悲哭,善太息,煩躁失寧,逢經必作,病已有年。
初,醫予甘麥大棗不效,迭進丹梔逍遙無功,而求治於余。
余以為,葯逍遙而病未逍遙者,郁之太甚也。乃仍宗逍遙,去涼血之牡丹皮,加輕清之橘絡,不數劑,肝舒郁解,病始得安。
又湘潭周某,患失音不語數月,西醫謂之為癔症。其人善疑易驚,夜難成寐。此乃肝木失疏,七情鬱抑,凝涎生痰,前醫處溫膽湯,實對證之方也,但10餘劑僅見小效,仍遷延不愈。
余診之,脈弦滑,苔見白膩,知痰氣互結,肝鬱難解。乃再投溫膽,
獨加橘絡
,於是,聲音頓開,言笑復舊。余用橘絡,恆入成方。
如治肝鬱氣結、情懷不遂之噎膈,或以之入左金,或以之入啟膈。
治肝鬱日久之脅痛、胸痛、胃脘疼痛,則以之伍甘松,或入四逆散,或入一貫煎皆取效甚捷,若棄之,則效力頓減。
由是而觀,橘絡疏肝解郁之功大矣!謹志之。
本
文摘
自
《三湘醫萃:醫話》(人民軍醫出版社)
※氣血虛弱如何調理?
※「身上筋結散,體內百病除!」
※五臟用藥簡決和臟腑用藥妙訣
TAG:中醫技術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