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八大山人臨《興福寺碑》

八大山人臨《興福寺碑》

八大山人

明寧王朱權後裔

八大山人臨《興福寺碑》

朱耷

四僧

之一

朱耷(1626—約1705),明末清初時人,中國書畫一代宗師。本名由桵,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驢屋等,漢族,江西南昌人。明寧王朱權後裔。明亡後削髮為僧,後改信道教,住南昌青雲譜道院。擅書畫,花鳥以水墨寫意為宗,形象誇張奇特,筆墨凝練沉毅,風格雄奇雋永;山水師法董其昌,筆致簡潔,有靜穆之趣,得疏曠之韻。擅書法,能詩文。清初畫壇「四僧」之一。

八大山人書法早期學董其昌,疏淡雅緻;後經數十年摸索錘鍊,終成個人風格。禿筆中鋒直下,鋒芒內斂,頓轉亦頗為含蓄,線條渾厚雄強中含婉約之姿,有極強的篆籀金石意味。

繼僧人懷仁集王羲之行書而成《聖教序》之後,開元九年,僧人大雅又集王羲之行書刻成《興福寺碑》。

八大山人臨《興福寺碑》

《興福寺碑》(局部)

此碑高80厘米,寬103厘米。明萬曆年間於西安南城濠出土,因出土時僅存下半截,故俗稱「半截碑」。後移至西安泮宮,始顯揚於世。此碑殘存三十餘行七百餘字,現藏陝西省博物館。清代楊賓謂唐代集王書者有十八家,推「聖教」為第一,「興福寺」列第二。《興福寺碑》雖略次於《聖教序》,但王書靜淡古穆之趣亦得到完美呈現,因而被歷代書家推重。

八大山人早期書法涉獵頗廣,遍及唐宋名家以及時代流行風氣,例如《傳綮寫生冊》中對歐體風格的創作,《酒德頌》中黃庭堅筆意的強調,《梅花圖冊》中董其昌書風惟妙惟肖的模仿。

邱振中先生把八大山人的風格劃分為兩個時期,以1670年前後為界,前期是他學習和積累階段,後期已形成自己的書法風格,其中草書和行書是八大山人取得的最大成就。八大山人臨帖極具個人面貌,脫胎原作,有強烈的自我改造意識,筆者試以八大山人所臨《興福寺碑》為例,簡單論述其臨摹作品與原作的異同。

圖2 八大山人臨《興福寺碑》(局部)

八大山人臨《興福寺碑》

唐以後的書法把運筆的動作強調於筆畫的端點和彎折處,而唐以前的書法則從篆隸來,強調線條內部運動的複雜性,唐代以後的書法用筆方式使得線條中部一掠而過,有「中怯」之病,八大山人無疑意識到這種古意的缺失,一改時人習氣,直追魏晉,以篆隸的中鋒用筆和提按來改變唐以後筆法缺失之病,從而使得其線質厚實圓潤,古意十足。如圖2中「守」「司」字右上角的轉折的方角以平轉代替了方折的用筆。圖2中「班」「守」「西」等字中的粗細以同一基調的線條平實運動寫出,較原作更為厚實,更接近秦漢篆隸的意韻。

左:八大山人臨《興福寺碑》

右:《興福寺碑》(局部)

八大山人臨《興福寺碑》

八大山人極其強調結構,突出原作中的某些部分,造成誇張與衝突。如圖2中,「肇」字縮短戶部撇畫的長度,使得肇字更為修長。「自」使得撇畫與豎線連接形成斜線,其它部分不改變,較之原作更具倚側之勢,「守」字原本寸部橫線與寶蓋頭的斜線有強烈的角度反差,使得「守」字上半部分的奇險歸於平衡,寸部的橫畫與守字寶蓋頭的斜畫做平行,使得原字的險絕險上加險,倚側之勢趨於極度誇張,形成了強烈的效果。

左:八大山人臨《興福寺碑》

右:《興福寺碑》(局部)

八大山人臨《興福寺碑》

在章法的配置中,八大山人減弱了線條的對比度,為了不造成呆板臃滯,他利用墨色的枯濕濃淡與強調單字空間的黑白對比來解決。如圖2中「西」「守」「師」等字的留白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左:八大山人臨《興福寺碑》

右:《興福寺碑》(局部)

八大山人臨《興福寺碑》

八大山人是明清朝代更迭時期的書法集大成者,其學書的切入點值得我們深思,希望通過對其書法的研究使得我們能形成自我獨特的觀察視角,從而為自己的藝術語言找到新的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香書法雜談 的精彩文章:

蘇東坡手札的臨習感受
淺談「帖學」和「碑學」
跌宕起伏,氣勢不凡的天下第三行書——蘇軾《黃州寒食帖》賞評
書法知識——行草簡約發展史
全國少兒書法評級作品精彩點評

TAG:書香書法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