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祖先是用來祭祀的,而不是用來娛樂的
GIF/37K
今天是中元節,又稱「七月節"或盂蘭盆會",為四大鬼節之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中元節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除、清、九)等三節,都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民間多在此節日懷念親人,並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願。
節日由來
起源自中國的傳統道教宇宙觀認為:宇宙分天、地、水三界,並由天官、地官、水官統轄三界府署,民間通稱的"三界公",而三官泛指三界眾神。中國東漢末年,天師道綜合前期道教的宇宙觀,信眾需在此日上"三官手書",分別投於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懺悔罪過,以祈求平安。經歷六朝時期的發展後,經唐代官方的提倡,由皇帝率百官參與節日儀式。唐、宋以後,成為民俗節日。於中元節放河燈,道士建醮祈禱,乃是漢族傳統民俗。
佛教傳入後,佛教徒根據印度一種佛教儀式追薦祖先,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有關中元節的傳說很多,道教說"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初一,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的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
佛教盂蘭盆節起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經》。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蓮尊者,惦念過世的母親,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時的貪念,死後墮落在的惡鬼道,過著吃不飽的生活。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可是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咽。目犍蓮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讓目犍連在七月十五這一天,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其母,其母親終得食物。
中國的「四大鬼節」
在中國古代,鬼神觀念尤為普及,民間很早就有針對鬼而設立的節日,即為「鬼節」。中國民間有四大鬼節,即三月三、清明節、七月十五、十月初一。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帶,每年農曆三月三稱為鬼節,傳說這一天鬼魂出沒,夜晚,家家戶戶在自家每間房屋裡鳴放鞭炮,來嚇走鬼、驅鬼。
傳說在很古很古的時候,陽間和陰間之間的界限沒有現在這樣的森嚴,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陽間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陰間看看,方便得就象走親戚一樣。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陰陽生死之間的界限更加寬鬆了。三月初三晚上,陰間的街市到處張燈結綵,披紅掛綠,大街小巷擠滿著華麗的鬼魂。隨處可見龍燈、獅舞、高蹺、花船,其熱鬧繁榮非人間的春節可比,因而在這天晚上,人的魂魄經受不了陰間的誘惑,紛紛到鬼市去遊玩,他們有的遊盪於街頭巷尾觀燈看戲;有的在酒樓茶肆喝酒聽曲;有的趁機去望從未見過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雞報曉,鬼市收市時,大多數的遊魂心滿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軀體。少數遊魂樂而忘返,就留在陰間了。翌日,陽間一片哭聲。我們為那些魂魄不歸的親人請來和尚道士念經畫符招魂。親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經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貪玩的遊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體腐爛後,就長離人間了。
因此,農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間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們稱為「鬼節」。不管人們如何恐懼,每年三月三的「鬼節」還是照常光臨。「鬼節」前夕,人們都擁到廟裡燒香磕頭,祈求神靈菩薩保佑。
清明節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5日,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清通禮》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墓地去掃墓,但由於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燒包袱」也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之一,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除此之外,清明節還發展出許多娛樂性的習俗,如踏青、折柳、放風箏等。
七月十五
包容的節俗比較複雜,既是民間的鬼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僧道俗三流合一。
民間相傳,每年的七月十四/十五,是鬼門關大開之日。閻王會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遊盪,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七月也稱為鬼月,這個月被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道教將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節,這一天也是被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地官」的誕辰,地官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彙報。而中元節正是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應當與地官的赦罪有關。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據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後被打入惡鬼行列,目連按佛祖指點,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鑒於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情。
十月初一
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豐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現在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中國鬼節與萬聖節的文化差異
萬聖節的由來是在公元前500年時,居住在愛爾蘭、蘇格蘭等地的人們相信,往生人的亡魂會在10月31日這一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並在活人的身上找尋生靈替身,以獲得再生的機會。當地居民因為擔心鬼魂來奪取自己的生命,故當10月31日到來時,會將所有燈光熄掉,使得鬼魂無法找尋到活人,並打扮成妖魔鬼怪以將鬼魂嚇走。隨著時間的流逝,萬聖節的意義逐漸變得含有喜慶的意味。因此現在象徵萬聖節的妖怪及圖畫,都變成了古靈精怪的模樣,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愛發揮創意的美國人,在這一天則極盡所能將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樣,特別是孩子們會穿上每年不一樣的萬聖節服裝,拎著南瓜燈的提簍去挨家挨戶地討糖,說著「trick or treak」,這些都讓鬼節變得趣味多了。這也是萬聖節得到很多人喜歡的原因。
同樣的節日,在東西方卻有很大的差異。西方這個節日的內涵已經不斷演變了,人們只是借用鬼神來彼此搞笑放鬆,特別是讓孩子們開心玩樂,同時鄰里之間也可以相互走動,彼此打個招呼。但在中國,很多中國人都不知道中國共有四個冥節,更有不少人說不出鬼節的來歷了。
中國鬼節:祭祀祖先,莊重肅穆
在「敬鬼神而遠之」的中國文化中,「鬼」是忌諱,死亡更是一種禁忌。中國人的鬼節彰顯的是對先人的懷念,相應地我們的鬼出來的目的主要還是接受人們的祭祀。
和西方人的鬼節不同,我們的鬼節祭祀,不能簡單看成是迷信,「鬼節」因孝心而起,一個民族的習俗和傳統,都是某種文化和觀念的反映,因為血脈的召喚,感情的延伸,以及對自己未來的提醒,都賦予了中國鬼節豐富的人文內涵。
中國的文化源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祭祀文化,古人的祭祀分為對祖先的祭祀和對自然界萬物的祭祀兩類。由於祖先之鬼和自然之神在先民心目中都是保佑他們生活安寧,及活的生存必需品的無形力量,先民就希望通過向鬼神貢獻犧牲來祛除災禍,獲得福佑。另一方面,在「事死如事生」的觀念作用下,對祖先的祭祀就像孝道一樣成了道德的根本。後來祭祀又與政治掛上了鉤,成了教化之本和國家政治的關鍵。
祭祀是國人生活的重要內容,祭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人通過祭祀活動,追憶先祖,傳承孝道,涵養德性,在對生命表示敬畏的同時,表達報本感恩之情,抒發弘道揚善之志。這一祭祀文化現象,對於世道民風的敦化,對於個體生命的教化,都具有特別功能,至今仍不乏現實意義。但是,現在在一切都可以拿來娛樂的時代,道德所賴以存在的基礎正在遭受到從未有過的衝擊。
——節選自《中國鬼節的前世今生_文化頻道_中華網》
TAG:鹹蛋有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