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神秘的蘋果因人工智慧走向開放

神秘的蘋果因人工智慧走向開放

Tripp Mickle 機器之能

截止到目前,蘋果已經在自己的機器學習博客上發布了四篇經過同行評議的研究論文,但想要成為一家「更開放的公司」,蘋果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編譯 | 王藝、高靜宜、項文虎、邱陸陸

來源 | WSJ

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爭奪戰正愈演愈烈,科技公司紛紛以開放的格局吸引人才,這也迫使熱衷於保持神秘的蘋果尋求改變。

今年,這家科技巨頭正在努力讓大眾關注其在人工智慧,這一旨在讓計算機擁有自我學習和提升能力的領域所做的努力,但平心而論,這種努力也十分有限。

七月,蘋果發布了一個新博客用於分享研究動態,並且允許其研究人員在諸多人工智慧相關的會議上公開談論其研究成果。例如,Siri 語音助手聯合創始人 Tom Gruber 在今年 4 月就給出了一場 TED 演講,視頻也可以在 YouTube 上找到。

蘋果首席執行官 Tim Cook 曾開玩笑說,蘋果的保密工作堪比中央情報局。這樣的公司開始談起「透明」,還是有點不同尋常。

這種轉變的推動力,源於 AI 在自動駕駛汽車和類似 Siri 的語音助手領域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對手們,包括 Alphabet、微軟和 Facebook 競相從高校的計算機科學專業招募博士生和教授,爭奪專業人才。

這些學者表示,他們想加入科技公司,不過仍要定期發表論文,展示並討論自己的工作和研究成果。「我們來自熱衷互相分享想法,並以此贏得聲譽的學術團體,我們並不願意放棄這種學術氛圍。」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 Noah Goodman 表示。現在,他正在和 Uber 的一個研究部門合作,也享受著那些額外福利。

事實上,許多科技巨頭已經接受了學術界的相對透明性。近些年來,他們積極招募高校中的頂級研究員,例如 Facebook 在 2013 年招募了紐約大學的 Yann LeCun,谷歌在 2013 年招募了多倫多大學的 Geoffrey Hinton。與此同時,這些公司也發表了數百份研究論文。

AI 分析人士以及領先的研究者們普遍認為,蘋果在這場 AI 人才戰爭中稍顯落後。但儘管蘋果已經開始透明化其 AI 研究,其發表的論文數依然僅為競爭對手的幾分之一,在蘋果供職的科學家們依然在行業會議上對其研究成果三緘其口。

至今為止,蘋果已經在其博客 the Apple Machine Learning Journal 上發布了四篇同行評議過的論文的部分內容。其中,今年發表的三篇文章署名 Siri 團隊,並沒有像學術論文一樣署上具體研究者的名字。

在今年三月於舊金山舉辦的一個關於 AI 無人駕駛的會議上,來自蘋果公司的研究人員 Charlie Tang 做了關於機器人的主題演講,但是其演講中使用的照片卻是谷歌的。整個演講中,他都沒有特別地提到過蘋果在這個領域所做的工作。在會後採訪中,Tang 說:「我們希望向 AI 業界開放交流。」

蘋果大部分營收來自硬體設備,例如 iPhone 和 iPad。為了防止抄襲,這些產品在發布之前被要求嚴格保密。非營利 AI 研究機構 OpenAI 的戰略負責人 Jack Clark 評論道:「蘋果要顛覆這個傳統很困難。」同時他也表示,蘋果博客的開通是一個好兆頭。對於 Clark 的評論,蘋果發言人拒絕給出回應。

儘管對產品信息持嚴格保密的態度,蘋果仍然是 W3C 等多個行業標準制定組織的常駐成員,自其成立以來,也一直對開源項目有所貢獻。

對手的虎視眈眈或許是如今一些公司怯於談論其 AI 成果的原因。但是,來自斯坦福大學的 Goodman 博士稱,這種擔心實屬沒有必要。企業不會因為發表論文就失去其核心競爭力,因為論文中的演算法普遍來說只對專有數據有用,這意味著從本質上來說,技術在論文中並沒有被完全披露。

圖:2013 年,多倫多大學教授 Geoffrey Hinton 加入谷歌

蘋果長期以來對於 AI 謹小慎微的態度引發外界懷疑,蘋果所承諾的透明度能否兌現?公司真的有能力招募研究人員嗎?研究機構 Gartner 的 AI 分析師 Tom Austin 表示,蘋果可能很難通過這種策略在 AI 上取得成功。

2016 年 10 月,蘋果任命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 Ruslan Salakhutdinov 為 AI 研究項目負責人。同年 8 月,蘋果曾收購華盛頓大學教授 Carlos Guestrin 成立的公司,Ruslan Salakhutdinov 會與他一同工作。

去年 12 月,Salakhutdinov 在一個人工智慧領域的會議上宣布,蘋果計劃變得更加開放,同時開始發表論文。arXiv 就發布了蘋果的首篇論文,關於 Salakhutdinov 加入蘋果之後在圖形識別領域的工作。

今年 1 月,蘋果與 Facebook、微軟等公司一同加入了人工智慧合作組織聯盟——Partnership on AI,這個非營利性組織致力於探索人工智慧技術在實踐中最佳應用方法。

圖: Facebook 的人工智慧領軍人物 Yann LeCun

自今年 1 月份以來,微軟研究院、谷歌、Facebook 人工智慧實驗室都已經發表了百篇以上關於 AI 領域的論文。

斯坦福大學的 Goodman 博士稱,相比之下,谷歌、Facebook 等公司的 AI 研究更具滲透性,而蘋果的感覺則有點「片面」。

儘管蘋果公開發表的研究論文有限,不過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Manuela Veloso 還是建議學生在就業時要考慮公司產品對消費者是否能產生影響,而蘋果在這方面佔據優勢。

「如果你在蘋果進行這一領域的相關研究,那麼蘋果就有權利獲得研究成果的知識產權。」Veloso 博士如是說。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之能 的精彩文章:

這裡有數據聚合公司、Fintech 與銀行最關心的四個用戶數據共享問題
受夠了碎片信息和大眾搜索?來試試機器之心新上線的《AI商用垂直搜索》
過去 24 小時的 8 件重要事—AI Daily
AI投資人Lan Xuezhao的投資邏輯:我關注進入市場的方式、公司定位和規模
應用 AI 之前,你必須了解的 10 項準備工作

TAG:機器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