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嚇人真可能會嚇死人!這3類人最好避免受驚嚇
作者:鄭堃(急診科副主任醫師)
遊樂場里有許多遊樂設施,越是驚險刺激、吸引到的遊客越多。但是這類遊樂項目往往會在醒目的位置給予安全提示:有高血壓、心臟病、恐高症等疾病的遊客請勿參與。
我們在觀看恐怖電影前,有時也會看到類似警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膽小易受驚嚇者,兒童等都是不適合觀看的。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尋求驚嚇的刺激,而有些人卻不能受到驚嚇,可能被「嚇壞」?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個話題。
玩得就是心跳!為啥有人就喜歡找驚嚇?
人在遭遇危險情況時,無論這種危險是真實存在還是虛擬的,都會產生一系列本能的應激反應,那就是全身的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分泌大量增加、心跳呼吸加速、心排血量增加、為身體活動提供更多能量,另外,皮膚粘膜血管收縮、優先保證骨骼肌和腦部等重要器官的血流供應、瞳孔放大、人的感官和思維也變得敏銳,以做好「戰鬥或者逃跑」的準備。
人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這套應激反應機制,為人類在危險環境中的生存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進入現代文明社會以後,人的生活環境越來越舒適和安全,神經系統接受這種刺激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但是神經系統仍然需要多巴胺等興奮性神經遞質的適當刺激,這是對腦細胞的一種「犒賞」,是人們從事各種行為的一種內在動力。這會促使人們主動地去尋求刺激,以增加內源性的激素分泌,興奮腦細胞,這就是有些人喜歡去冒險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有人膽子大,有人膽子小呢?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人的膽量無法量化,但必須知道「膽量」跟「膽」這個器官是沒有半毛錢關係的,它受到遺傳、性別、年齡、對環境的認知、生活經歷等多方面的影響,生理上的因素和心理、社會環境上的因素都有。
比如男性一般比女性膽大,可能是因為進化過程中的分工不同,男性更多地需要去接受挑戰,而女性需要保護自己和子女,本能地迴避危險,這屬於先天性的因素。再比如如果曾經面臨過強烈的環境刺激,留下心理陰影,再面對類似環境時,就有可能再次引發恐懼感,這屬於後天因素。
這3類人最好避免受驚嚇
1、患有心血管系統疾病的人
人受到驚嚇時,大量的腎上腺素分泌,心跳加快、心肌收縮力增強、心排血量增加,血壓升高,全身的耗氧量增加。這都對心血管系統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如果患者本身就有心臟病,很容易引發心衰、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有高血壓的患者還可能引發血壓急劇上升,腦出血等問題。所以心血管疾病患者是風險最高的一類人群。
2、明顯比一般人「膽小」,極容易被驚嚇的人
有些人表現得比其它人更為「膽小」,容易受到驚嚇,可能是由於神經系統的反射過於敏感。這類人群雖然平時身體健康,出現心血管疾病的危險要相對小一些,但是他們體內腎上腺素的分泌可能更加活躍,或者機體對於腎上腺素的作用更為敏感,大量的腎上腺素仍然有引發心律失常的可能性。他們如果經常受到驚嚇或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出現心血管危險事件的風險仍然很高。這類人也不適合受到驚嚇。
3、幼兒和兒童
兒童由於神經系統發育還不穩定、不完善,社會認知也不全面,在遭受過度刺激時,更容易造成精神方面的長期損害,在心理上留下陰影,對將來的人格發展都會造成影響。所以兒童也最不適合被置於超出其承受範圍的強烈驚嚇刺激下。
「易受驚體質」也不是絕對的
人都有尋求適度刺激的本能,但是過度的刺激又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如何是「過度」,這對於每個人來說,差異是很大的,而且受到人當時的精神狀態、情緒、生理狀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娛樂設施的設定,是考慮到大多數人的適應能力,但不一定說明不敢玩的人就是膽小。而且每個人害怕的事物也不一定一樣,比如有人怕高,有人怕昆蟲,有人怕密閉小黑屋……所以,「易受驚體質」也不是絕對的,我們在選擇娛樂項目時,要充分考慮到每個人不同的適應能力。
在遊樂場如何預防過度刺激引起的不適?
要注重預防,根據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身體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娛樂項目,量力而行,不應該為了面子逞能。
到遊樂場遊玩之前要保證充分的休息,保證身體處於良好的機能狀態。在勞累、飲酒等狀況下更容易出現不適的反應。
不要連續嘗試刺激性的項目,要給心血管系統平靜休息的時間,讓身體能恢復到正常生理狀態。
萬一出現臉色發白、嘔吐、心慌、眩暈等不適癥狀時,應該立刻讓患者坐下休息,遠離擁擠的人群,保持周圍通風。同時可以解開患者的衣領、皮帶,使其呼吸順暢,及時補充水分。不適癥狀如果加重需立即送往醫院救治。
題圖來源:123RF.com.cn圖庫
版權聲明:本文為春雨醫生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授權與合作事宜請聯繫reading@chuny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