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七月半,鬼門開,晚上約會你來不來?

七月半,鬼門開,晚上約會你來不來?

人非化外,事或奇於斷髮之鄉;睫在眼前,怪有過於飛頭之國。

——蒲松齡《聊齋自志》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傳說中的中元節。在民間,它有著一個更為直觀的名字——鬼節

雖說「子不語怪力亂神」,但在中國民間,關於妖魔鬼怪、魑魅魍魎的形象與傳說卻從未間斷過。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就已出現併流行,其代表作《搜神記》,想必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到了清代,更有蒲松齡寫下了極負盛名的《聊齋志異》,書中最為著名的一篇,當屬被拍成了電影的《聶小倩》。

《倩女幽魂》電影截圖,其中由張國榮扮演的寧采臣,擁有著聊齋中非常典型的讀書人形象

還記得年輕的時候,每到農曆七月十五,父母總是叮囑我不要在夜間獨自出門,直到農曆八月才肯放人,不知讓我錯過了多少青春時期的花前月下。

別說了我砸兩個鍵盤壓壓驚先——

等到人老珠黃、無人相會的時候才知道,民間傳說中,七月十五這天陰曹地府的鬼門大開,所有的鬼魂都將返回陽間,因而民間普遍有著在這一天祭祀先祖、告慰亡魂的習俗。

那麼問題來了:為啥子中元節被人們認為是鬼節呢?對此存在著三種說法。

一種是道教的提法:道教信奉三官大帝,又稱三元(當然說的不是人民幣)大帝——天官紫薇大帝負責賜福人間,地官清虛大帝負責赦免罪惡,水官洞陰大帝負責解除困厄。

他們三位的誕辰就分別對應著「三元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元宵節;七月十五日為我們今天討論的中元節,即鬼節;至於十月十五日,則為下元節。

無需多言,負責赦免罪惡的地官過生日,自然少不了一絲陰森恐怖的氛圍。

至於第二種,則是佛教的提法:非常巧合的是,農曆七月十五這天對於佛教徒而言也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盂蘭盆節。

根據《盂蘭盆經》記載,釋迦摩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在學成畢業之後就想著報答自己的父母。他用道眼看到了已經去世的母親還在餓鬼道中受苦,已經瘦得不成人形。

傷心的目連於是帶著飯菜前去孝敬母親,可飯菜剛到母親嘴邊就燒成了一團灰燼。

目連救母,感覺噴火在地府里壓根就不算雜技吧?

目連無奈,只好哀求佛祖相助。

佛祖表示您的母親道德已欠費,還請及時充值(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活著的時候要少做缺德事,不然當了鬼連拌面扁肉都沒得吃)。

怎麼充值呢?就是要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用一場盛宴來款待十方僧眾,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來救出母親。

因而對於僧人而言,盂蘭盆節這一天,他們就會舉辦盛大的盂蘭盆法會,為歷代宗親超度。

盂蘭盆法會

那麼第三種呢?自然就是民間的說法了——

在農曆里,中元節這一天原本是小秋,這時已經有部分農作物成熟了,農民們就會用新米來祭祀祖先,告訴他們咱家今年沒偷懶,收成剛剛的。

作為一個規模龐大的農耕民族,這樣的祭祀在中國自然隨處可見。

祭祀先祖

你們看啊,七月十五是閻王爺生日,又是僧人們為亡靈超度的日子,更是豐收之後祭祀祖先、慶祝豐收的日子,三者相加,使得七月十五成了一年當中陰氣最重的日子——它不成鬼節,誰成鬼節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福州地區,除了上文提到的種種幾乎全國通用的習俗,更為奇特的是一種被稱作「做半段」的習俗,它通常舉辦於每年中元節之後。

看這架勢,不知道的還以為誰家結婚(引自福建畫報)

做半段的民俗主要流行於福州晉安、馬尾、倉山及閩侯全境。人們對「做半段」民俗的重視,毫不亞於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其他傳統節日。

其時正逢福州地區每年夏收夏種,或是秋收秋種結束後的農閑期,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福州人會在此時以祭田儀式來酬謝司土地的神明,以祭祖儀式來紀念開基闢土的祖先,同時也慶祝豐收。

做半段,對於村民們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為了辦得隆重而體面,他們早在上半年就養肥了小雞、小鴨和小豬,釀好了米酒,就等著這一天的到來。

無需贈禮、不收紅包,今天上你家吃,明天來我家吃。每年到了做半段的時節,大家在路上碰到了都會相互打個招呼——「記得來我家做半段啊!」

就因為有這麼多好吃的,小朋友們總是盼望著村裡做半段(引自福建畫報)

所以嚴格意義上說,做半段和中元節是兩個概念,只是時間上略有相似。這就導致了外地人來到福州時,看到福州人在中元前後大吃大喝、大宴賓客,往往會一臉懵X。

比如清代文人王凱泰,江蘇人,在來福州目睹了做半段的習俗之後就寫下了這樣一首詩:

道場普渡妥幽魂,原有盂蘭古意存。

卻怪紅箋貼門首,肉山酒海慶中元。

——《中元節有感》

其大意就是:我去,福州人居然還有這種操作?

王凱泰像,我覺得老人家來福州時應該差不多就是這表情

那麼福州人又是怎麼度過中元節的呢?

除了上文提到的請僧人、道人來為祖先與遊魂做法事、焚紙錢、放河燈以外,福州最為獨特的一幕當屬「游塔骨」了。

「塔骨」是以竹編成人形,披上某位神仙的衣服、戴上帽子,再由活人套入其中,扛著行走。

當夜幕降臨時,塔骨就隨著儀仗隊走街串巷地捉鬼怪,連續七天。最後再由一隻紙船帶著這些被捉到的鬼怪,隨滾滾江水而去,這被福州人稱為「下海」。

塔骨內部結構示意圖 ,引自《中華舞蹈志:福建卷》

關於中元節的背景資料,到這兒就差不多介紹完了,最後談談禁忌吧。

我相信今天你們會從父母長輩那兒收到不少類似於這種標題的文章——

看完我只有一個問題,中元節到底特么有多少條禁忌?15條?20條?10086條?

其實在我看來,中元節最大的禁忌就是太把中元節當回事。古語說得好: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

更何況,鬼其實也沒有那麼可怕——

在南北朝時期,由宋朝皇室劉義慶集門客所著的《幽明錄》里記載著這樣一個「有錢能使鬼推磨」的故事:

說的是一個剛死去的小鬼,身材十分瘦小,遇到了地府里那些胖乎乎的小夥伴就很羨慕,於是就去求教增肥之道。

閱讀這則小故事的正確姿勢

小夥伴說,你沒事就去人間嚇嚇人,人們害怕了就會奉上供品,這樣你就可以大吃白食了。

小鬼一聽,有道理呀,就屁顛屁顛地跑到一戶人家的院子里,小跑著給人推起了磨來。

他原以為這戶人家看到磨盤莫名地轉動,必然十分害怕,向他獻祭。

萬萬沒想到,這是一戶沒錢買祭品的窮人家,結果他白食沒吃到,活倒是白乾了,為此又瘦了好幾斤。

可以看到,在古代的志怪小說里,單純、可愛甚至是善良,往往是古人筆下的鬼們所具有的特質,倒是在撞上鬼了的人們身上,我們往往可以看到他們的自私、軟弱乃至陰險。

退一萬步說,就算你在半路上遇到了面目猙獰的妖怪,《大話西遊》里的唐僧早已為我們示範了正確的應對方案——

請記住這五個字,關鍵時刻能保護你

看到這裡,千萬別告訴我你今晚還是不敢出門赴約。

這麼說吧,就算你躲在家裡安然度過了今年的中元節,下一個情人節,大概就沒你啥事了。

互 動 時 間

你是否會嚴肅對待中元節?在中元節這一天,你又有過怎樣詭異或好笑的經歷呢?歡迎在文末留言告訴我們,讓大家知道並非只有自己是個膽小鬼(或者諧星)。

文中圖片除已標明出處的以外,均來源於網路

不願意

透露姓名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平話 的精彩文章:

上課該看黑板還是腿,她的學生很困惑

TAG:平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