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明清時代的外國人讚羨不已:中國這道南北大動脈到底有多強?
轉自公眾號 我們愛歷史 ID:ailishi777
一千五百多年歷史的京杭大運河,以其古代史逆天的技術和縱貫南北的強大工程規模,不但一直造福國人,且不停驚到同時代的外國人。
「驚」的最出名的,比如元朝時造訪中國的旅行家馬可波羅,
一部《馬可波羅遊記》里,隨處可見中國京杭大運河的繁華場面,
不但看得當時整個歐洲都眼熱,至今更叫國人深感自豪。有朋友暑期帶孩子沿著大運河古鎮旅遊,就發現相關旅遊景點的介紹里,常見引用馬可波羅的好評。以至於一場旅途下來,問孩子印象最深的是啥,小朋友興奮回答:馬可波羅!但實事求是的說,如果要見證京杭大運河的國際影響力,只說馬可波羅,那顯然是偏了。別的且不說,就說馬可波羅造訪中國的那個年代,也並非京杭大運河最繁榮的時代。
直到明朝永樂年間,整修後的京杭大運河再次貫通,這條中華南北的主動脈,才進入了它最繁華的時代。
也同樣是明清年間,這個京杭大運河在古代史上的最紅火年代裡,許多造訪中國的外國人,也以自己的視角,寫下了他們眼中實實在在的運河風光。比起馬可波羅的筆記來,他們的文字,才是最真實生動的,古代京杭大運河黃金歲月的見證!
一:朝鮮「公務員」的運河記憶
中國東亞鄰國里,要論對中國京杭大運河記載最為真實詳盡的文獻,當屬明朝弘治年間,朝鮮官員崔溥的《漂海錄》。
這位崔溥先生,原本只是朝鮮濟州的一個小推官,乘船回家奔喪時,卻不幸遭遇了風浪,船舶竟神奇的刮到了中國寧波。然後在中國官方的救援下,乘船沿著京杭大運河,踏上了回家的路
。
在回到朝鮮之後,更一五一十,寫下了沿途的所見所感,是為《漂海錄》。
而在這部《漂海錄》里,內容篇幅最大,且筆墨最為生動的,就是經行京杭大運河一路的所見所感。作為一個來自明朝鐵杆小弟朝鮮的官員,大運河沿途的一切,都叫他無比震撼。首先就是繁華的城市,明朝大運河沿岸各個城市的風光熱鬧,完全超過了朝鮮客人的認知想像。所以看到城市風光,經常看到崔溥先生羨慕的文字,
比如說杭州是「市積金銀,人擁錦繡」,蘇州是「屋圍壯麗」,臨清是「貨財之富,船舶之集」。
全是在朝鮮一輩子見不著的大場面!
這整部《漂海錄》里,對京杭大運河沿途市鎮的細緻記錄,還原了一個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時代的明朝風貌。甚至日本韓國好些古裝電視劇,都以此做資料參考!很多日韓電視劇里完全逼真的明朝城市風貌,就有這部書的功勞!
但對於崔溥來說,印象最為深刻的,更是大運河這逆天的工程。
當他得知這一浩蕩長河,竟然是河工們一下一下挖出來的是,更是嚴重震驚。
甚至船隻經行到徐州地界時,還專門跑下來看河道兩岸的巨石,邊看邊驚呼難以想像。以至於陪同的明朝官員,問他對大明朝印象如何時,崔溥頓時發出一陣感慨:向非此河路,則我等於崎嶇萬里之路!更夠開出這樣縱橫萬里運河的國家,當然是個偉大的國家!
二:叫歐洲人服氣的技術優勢
如果說崔溥這一路,只是四十多天的走馬觀花,那麼明朝中後期後,那些滿懷著夢想踏上中國土地的歐洲人們,看得無疑更細!
比如歐洲漢學鼻祖,在中國生活到終老的傳教士利瑪竇,與京杭大運河就有不解之緣。他曾經多次經行京杭大運河到各地傳教,也在他的筆記里,認認真真寫下了對大運河的觀感。而首先震動到他的,就是大運河驚人的貨物承運量。
以利瑪竇的形容,每到明朝修建宮廷的時候,整個大運河河道,就變得川流不息。
沿途碼頭上堆放的要裝船的建築材料,多得足以蓋起一個村鎮。這樣的貨物運輸規模,是同時代歐洲難以想像!
而更震驚到學識豐富的利瑪竇的,就是大運河一個獨家技術:水閘!在利瑪竇的筆下,大運河沿途的水閘極多,不但可以調解水流,根據枯水降水不同的情況來開閘,甚至還可以作為橋樑來使用。
而且在河床之間,還有控制水量的高低水門。
這個技術不但當時歐洲沒有,甚至一百年後的乾隆年間,歐洲運河的高低水門也非常少見。以至於英國使團覲見乾隆時,見到這樣的水閘,依然連連稱奇!也同樣是在清朝順治年間,當荷蘭使團通過大運河進京覲見時,在運河的山東汶上路段,一個明朝永樂年間的技術,也同樣叫這些荷蘭人開了眼:汶上地勢較高,明朝以前運河常在這裡斷流,到了永樂年間時,
採取獨家的分流技術,把汶河水引到運河裡來,從此確保再無斷流。
當清朝官員給荷蘭人介紹這個技術時,這些人就像聽天書一樣,當場表示不信。清朝官員回答說:你們可以自己驗證下,扔九根木棍到運河裡,然後就明白了!將信將疑的荷蘭人,真的試著扔木棍下去,果然有六個木棍流到北邊,三個木棍流到南邊,原來這條滔滔運河,就是通過南北兩個河流分流而來。如此在歐洲還是一片空白的技術,頓時叫荷蘭使團大呼服氣!
三:美輪美奐的運河風光
當然,就如朝鮮人崔溥的《漂海錄》一樣,京杭大運河最震撼這些外來客人們的,還是華麗的運河風情!
實事求是說,崔溥的《漂海錄》,寫的是15世紀的明朝,而到歐洲人造訪中國時,運河沿岸的商品經濟,早已比那時更發達,各種風情也就更震撼。以利瑪竇的話說,
從南方乘坐船隻去北方,沿途的運河兩岸,幾乎沒有一塊荒地,
全是熱鬧的城鎮,運河兩邊隨時都可以看到人。完全不是歐洲運河兩邊荒無人煙的場面。反而是房子連房子,簡直是「全程都住滿了人!」而且更叫利瑪竇服氣的,是運河兩岸快捷的生活。
沿途不管住店還是買食物,都是非常方便。關鍵一條「價格都非常便宜」!
而且在歐洲人的筆下,他們印象尤其深的,還有運河沿岸各種各樣的橋,以至於乾隆年間英國使團訪華時,隨團的畫工們,畫的最多的就是橋。特別是中國的石拱橋技術,對於當時歐洲的工匠們來說,就是強大到嘆為觀止。
金庸小說里寫的沙俄人求康熙皇帝派工匠教造橋的橋段,在那年代確是實情!
而且從朝鮮的《漂海錄》,再到利瑪竇的《中國札記》,甚至清代時荷蘭使團和英國使團的訪華筆記,極為相似的記錄,就是運河兩岸熱鬧的生活,不但人口眾多城市整潔,而且有些地方更是徹夜熱鬧的不夜城。
比如荷蘭人筆下明末清初的濟寧,那裡的運河沿岸茶樓里,整夜都是唱戲不止,普通人花六七文錢,就可以整夜聽戲玩樂。
這樣的熱鬧生活,以荷蘭使團的原話說:真是不可思議!確切說,那個京杭大運河黃金時代的中國,繁華的程度,就是叫那時的外來客人們,這樣的不可思議。只願今天傳承運河文化的我們,一樣可以繼續不可思議,造就一個嘆為觀止的中國!
【免責聲明】
文章來源為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
※史上最大笑柄吳越國君主:因宮殿失火被驚嚇而死
※銘記歷史:戰後黑龍江恢復「璦琿」地名的真正原因
※三國荀彧為什麼自殺?是曹操所逼還是另有隱情
※日本有識之士首次揭露731部隊新罪證!美日的秘密交易令人膽寒……
※名將蒙恬:第一個徹底打垮游牧民族的人
TAG:掌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