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白樸雜劇中的園林情結(上)

白樸雜劇中的園林情結(上)

白樸(1226—約1306年)為「元曲四大家」之一,祖籍奧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後定居真定(今河北正定)晚年寓居金陵(而享)終身未仕。出身於北方官僚士大夫家庭,成長於北方的白樸,其作品中卻時時流有繁複精緻的南方園林痕迹,這不得不引人深思。白樸的個人經歷極其特別,他出身優渥,本應優遊閑適,博取功名,卻因「生長兵間,流落鼠逸」,一生不與元朝統治者合作,只寄情于山水。因而,由園林構造場景,營造意境,渲染人物的悲歡離合,在白樸的作品中亦尤為突出。

一、白樸歷經亂世的遺世心跡

白樸歷經宋、金、元政權峙立和動蕩的年代。他的人生歷程,因為有保存完好、記載可信的《白氏家譜》,學界已經有了比較確切的考據。他的父親白華為金宣宗三年(1215年)進士,官至樞密院判。公元1232年,蒙古大軍攻破金朝的南京汴梁,並縱兵大掠。正在南京的白樸母子遭難,母親從此生死不知,八歲的白樸深感失母之痛。這段慘痛經歷影響了白樸的一生,他的好友王博文在《天籟集序》中說:「未幾,生長見聞,學問博覽,然自幼經喪亂,倉皇失母,便有山川滿目之嘆,逮亡國,恆鬱鬱不樂,以故放浪形骸,期於適意,中統初開府史公將以所業薦之於朝,再三遜謝,棲遲衡門,視榮利蔑如也。」早經戰亂,使白樸對人生和世界都比較消沉。這使他走入文學的象牙塔,在語言所構織的時空里漫遊、徘徊。

1233年汴梁被蒙古軍攻陷後,亂兵之中元好問抱著被他視為「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的白樸逃出城去。自此,白樸有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他身邊。白樸自幼聰穎好學,這時又有大學問家元好問的悉心指導,因此他的學業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十幾歲就已才華出眾,聲名遠揚。但是他無意於建功立業,拒絕了朋友的極力舉薦,只是縱情詩酒、遊樂山水。

因為幾次拒絕出仕,白樸曾棄家到各地漫遊,從此漂泊不定。他曾兩次到過大都(今北京),還遊歷了順天(今保定一帶)、壽春(今安徽壽縣)、懷州(今河南沁陽)等地。又如其詞中所說:「平生苦,走遍南州北府」。可以肯定的是,後來,白樸又在杭州、揚州一帶度過了人生後半段的大部分時間。

因此不難想見,這位出生和成長都在北方的作家,作品中為何時時流有繁複精緻的南方園林痕迹。

二、園林在白樸雜劇作品中的意蘊

元代社會城市經濟發展帶動市民階層擴大,全社會對通俗文化的需求、下層知識分子的介入以及戲劇自身發展,元曲以其開闊的思想內容和大眾化的藝術形式風靡全國,成為可與唐詩、宋詞相媲美的文學形式。作為其首都的大都城,不僅成為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而且迅速發展成為經濟繁榮、消費性商業色彩濃厚的大都會。在這裡湧現了一大批一流的雜劇作家,形成了大都、真定作家群。

根據元人鍾嗣成《錄鬼簿》著錄,白樸寫過15種劇本,然多已散失,現僅存《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董秀英花月東牆記》《裴少俊牆頭馬上》三部著作全本,以及《韓翠顰御水流紅葉》《李克用箭射雙鵰》的殘折。

自幼聰敏而早罹大難使白樸終生傷感、落寞,這影響了他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的創作。通觀《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的情感發展,可以感到白樸在此劇中顯然不想過多渲染情愛激揚的場面以及抒發對情愛無價的禮讚。白樸的本意,倒不如說是要通過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來抒發一種在美好的東西失去之後無法復得的寂寞與哀傷,一種從極盛跌至谷底的失落感,一種盛衰無法逆料和掌握的幻滅感。這種幻滅感通過園林場景的再現,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

周維權認為:「山、水、植物、建築乃是構成園林的四個基本要素。」可見,植物是不可缺少的園林要素。此劇中,便通過以建築為背景、以植物的意蘊為連接點,通過描繪零落秋日中陰雲、敗葉、檐間玉馬、雨打梧桐等景物,創造了幽清、凄惻的氣氛。在這種氣氛中,李隆基的懷舊、孤苦的心境得以充分展現,從而為整部戲劇增添了巨大的藝術張力。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化河北編輯部 的精彩文章:

TAG:文化河北編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