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寫作計劃」十年歷程,文學是人類通用的護照
「上海寫作計劃」歡迎會現場
「歡迎來到上海,你們將享受兩個時區的雙倍經驗,也會很快融入『上海時間』。試試看,這兩個月一定不會白來。」一年一度的「上海寫作計劃」再次啟動。昨天(4日)下午在上海作家協會舉行的歡迎會上,雲集了來自阿根廷、西班牙、以色列等國的新一批駐市作家,他們將在滬體驗兩個月原汁原味的市民生活。
駐市外國作家與上海作協主席王安憶談論來滬感受
計劃發起人、作家王安憶打趣道:寫作是寂寞的勞動,就因為是這樣孤獨的生產,所以要有「上海寫作計劃」,將寫作人從天南地北召集來,聚一聚,聊一聊,「至少,讓彼此知道,世上有許多共同遭際的人,境遇就變得開闊了。」
戳視頻,看上海寫作計劃十周年歡迎會現場
由上海作協主辦的「上海寫作計劃」十年來已累計邀請了近80名來自全球30多個國家的作家駐市。每年夏末初秋,海外作家在上海風情中漫步、創作、尋夢。作家孫顒忍不住感慨:「剛創辦時曾遙想,如果可以堅持十年,定能產生一些影響力。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在不同的文學視野中會煥發出更多光彩。」
上海寫作計劃項目的發起人,上海作家協會主席王安憶致辭
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王偉向7位駐市作家贈送由作協翻譯出版的上海作家作品集叢書,小說、詩歌和散文選集
短短十年, 每年駐滬兩個月交流中播下的文學種子,已結出豐碩成果。有的聚焦上海題材的作品已經面世;有的在上海生活的體驗融入了海外作家的素材庫;一些上海作家的作品被熱心的駐市外國作家翻譯推介至國外。
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孫甘露主持會議
上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小說家葉辛朗讀描寫中國知青生活,曾經風靡全國的小說《孽債》片段
恰如墨西哥駐市作家克里斯蒂娜?卡斯特羅所說:「文學跨越了地理與心理上的許多鴻溝,這個寫作項目在我耳邊低語,無論什麼國家,哪種語言,文學從人與生命的閃耀中來——這正是我寫作時想要觸及的」。
愛爾蘭作家科納·克里頓,2009年的駐市作家
保加利亞作家茲德拉夫科·伊蒂莫娃,2012年的駐市作家
獨家紀錄片 《十年計劃 一朝回首》
「上海之旅滋養了我的寫作,它將永遠伴隨著我」
67歲的丹麥作家福勞德?歐爾森,昨天在現場朗讀了新作《辣斐德路上的克萊門公寓74號房間》。這部非虛構作品穿插了他在上海尋訪歷史建築的親身經歷,即將於9月中旬面世的《收穫》60周年紀念刊上首發。這也是《收穫》首次發表當代國外作家的非虛構文學,譯者錢佳楠是上海新生代優秀作家。
「我與上海的文學緣分實在不淺。」作為去年「上海寫作計劃」的駐市作家之一,歐爾森今年受邀再度來滬參與十周年紀念活動,他從包里掏出自己的長篇小說《龍抬頭》中譯本,該書今年上半年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引進推出。他告訴記者,小說原著的不少情節取材自當下的上海。「麥家、余華都是我欣賞的中國作家,他們的敘事技巧給我不少啟發。」
歐爾森的經歷可視為駐市作家的縮影。紐西蘭作家海蒂?貝利去年來滬時,與另兩位作家差點在霧雨蒙蒙中迷路,不過這也帶來靈感,她在上海期間開始動筆構思長篇小說《在上海的雨中》。英國80後新銳喬?鄧索恩,著迷於公園裡的廣場舞,對品嘗小吃也頗有心得,他的小說《上海小籠包》虛實相間,道出在追尋美食時的心理起伏,語言詼諧,令人忍俊不禁。保加利亞作家格羅茲戴夫認為,「上海寫作計劃」是通往偉大中國文化的一扇窗,他把對上海的觀察寫進散文集《中國故事和神話》。俄羅斯作家葉卡捷琳娜?雅科夫列娃曾出版過3部詩集,她覺得中國詩歌非常美,多次與上海作家切磋交流。
丹麥作家福勞德·歐爾森
可以說,上海的生活經驗成了駐市作家的文學養分,他們慢慢了解上海的歷史,體驗這座城市發展的脈搏。「上海寫作計劃」一大特色,就是安排外國作家住進與民居比鄰的普通公寓。兩個月里,除了與滬上作家探討文學的魅力、與大學師生交流做演講,駐市外國作家也會走街串巷、乘公交地鐵出行,浸染在上海獨特的市井氣息中。
法國作家尼古拉斯·克托維奇
瑞士作家安妮特·胡克
西班牙作家凡妮莎·蒙特福特
「上海寫作計劃」並不對作家做硬性規定,要求他們定時交出與上海有關的作品。但王安憶自信地說:這段上海經驗一定會反映在他們將來的寫作中,「文學不是功利的」。她回憶起1983年第一次出國,就是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四個月的經歷令她感念至今。
愛爾蘭詩人科爾姆?布雷斯納克說過,寫作不僅僅是沖著結果去的,同時也是過程,「這是作家存在並回應世界的方式。上海之旅,滋養了我的寫作,它將永遠伴隨著我」。
從大語種拓展至小語種國家,駐市作家面越來越廣
身處歡迎儀式現場,不同語言在空氣中交錯。阿根廷作家瑪麗娜?波爾切利、印度作家塔考姆?拉吉夫、以色列作家加麗特?卡麗巴赫、保加利亞作家普勒甘諾夫操著各自的母語正在熱烈地交流……隨著「上海寫作計劃」影響力的逐年擴大,駐市外國作家來自的國度也不再局限於歐美日等大語種國家,而是擴展到一些小語種國家。
阿根廷作家瑪麗娜?波爾切利
以色列作家加麗特·達罕·卡麗巴赫
印度作家塔考姆?拉吉夫
保加利亞作家弗拉迪米爾·普勒甘諾夫
「頭幾屆選擇範圍很小,後來慢慢擴大了,感到最困難的,就是在有限申請人範圍內挑選出值得請的、有前途的、對文學有誠意的、能帶來新東西的作家,請他們與上海這座城市發生文學上的接觸。」王安憶說,2008年首屆計劃是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日本的3位女作家,近幾年,參加「上海寫作計劃」的外國作家的面越來越廣,多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也能聽聽不一樣的聲音。
上海市作家協會青年作家周嘉寧朗讀她的作品《畢業旅行》片段
全世界的「寫作計劃」不計其數,王安憶自嘲「當初我們大概是最年輕無名的一個」,但她有信心,「上海寫作計劃」正在搭建中外作家文學交流的平台,不僅讓海外寫作者走進上海,也能助力中國作品走出去。
作家陳村發現,他的小說《象》被翻譯成英文後,有駐市作家認真讀完並寫來一封長長的信,堪稱一篇紮實的文學評論,「其中不乏新的發現與觀點」。
保加利亞作家、出版商格奧爾基?格羅茲戴夫曾遞給作家趙麗宏一份禮物,裡面有後者散文《鷺鷥》的保加利亞語譯本。「這實在是個驚喜,散文選譯者是保加利亞作家伊蒂莫娃,她也是此前上海寫作計劃參與作家,我們在上海結識後,她翻閱了我的作品英譯本,很有興趣,結果做了譯介。」趙麗宏說。
文丨文匯報記者 許暘
攝 | 張挺
視頻拍攝 | 張伊辰、王卓
視頻剪輯 | 王卓
為你推薦
點擊展開全文
TAG:文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