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道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道德經》中除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這一章之外,還有一章也同樣提到了損和益:「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那麼我們就把這兩章並起來講。
益,增益;損,減損。一般人非常不喜歡的,就是孤啊、寡啊、不榖啊之類的稱呼。當然了,說你是個孤家寡人,老絕戶,你會喜歡嗎?然而有一類人就很喜歡,不但喜歡,還拿來做自稱。
擱我們現在,就好像有人自稱「本屌絲」,「本傻二」一樣,這不是自貶自損嗎?神經病的行為。但這類人並不是神經病,而是王公貴族。
所以王公們的思維方式讓一般人很難理解,按照一般人的思維,一大堆金光閃耀的頭銜掛在身上,那才是榮耀,才是對身份的彰顯,對地位的增益嘛。然而如果真的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那麼他們想要增益的東西,往往反而會減損;他們想要減損的東西,往往反而會增益。
老子指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踮著腳後跟強行拔高自己,結果反而站不穩。邁開大步跨著行走,結果反而走不動。
所以有見識的人不自我顯擺,自我顯擺的人往往沒有見識;有功績的人不自我誇耀,自我誇耀的人往往沒有功績;真正高貴的人不自命高貴,自命高貴的人往往得不到敬重。這就是「益之而損」。
那什麼是「損之而益」呢?老子所謂「悠兮其貴言」,少說些話,那麼你的話就會更有分量,「輕諾則寡信」。
「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我不多事強行管理百姓,百姓就能有序發展;我好清靜而不折騰百姓,百姓就能和諧安寧;我不生事侵擾百姓,百姓就能富裕;我少慾望而不過多驅使百姓,百姓就能樸實。
無為、好靜、無事、無欲,這就是損。一損再損,就能達到「無心」的境界,而「以百姓心為心」。連自己的主觀意志都削弱到忽略不計的地步了,而是以百姓的意志為意志。
「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行走天下,就像嬰兒一樣,收斂自己的主觀慾念和偏私;治理天下,就像嬰兒一樣,用一顆渾淪的心對待天下萬物。
如此,則「太上,下知有之」,因為百姓不會受到侵害,所以幾乎感覺不到頭頂上有這個人的存在。因此,這個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全天下的人都會很樂意去推崇他,願意去歸附他。這就是以「無為」而取天下,治天下。如何做到「無為」?「損之又損」而已。
那麼要損去的是哪些呢?強行的作為,橫加的意志,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剛愎自用」,要損掉。因為一個人的能力始終是有限的,如果只注重貫徹個人的意志,發揮自己的個人能力,那麼最終是成不了事的。
傲氣、上位者的意識,要損掉:下者,眾人之所惡,時時表現自己上位者的意識,則眾人都會覺得自己處於一個低下的位置,沒有人會喜歡。
自滿的心理要損掉:杯子滿了,就不能再繼續裝水了;覺得自己圓滿了,也就不再具備容納的特性了,所以「大成若缺」。
損掉自身的狹隘,變得心胸寬廣,才可以海納百川;到最後連自己的個人好惡之見,主觀之心也要損掉,「以百姓心為心」。能做到這個地步,就可以說是「無為」了。
能損之者,是為道者。為了闡明這個「為道者」的定義,老子列舉了一個「為學者」作為對比。因為對於學者,大家都是很熟悉的,所以就容易理解這二者之間的差別。
致力於學習的人,他掌握的東西是每天都在增益的。我們常說「技多不壓身」,技能當然掌握的越多越好,然而致力於道的人,他走的卻是另外一個方向。
形象一些,就好像一棵樹,為學者在往上看:滿滿的樹冠,一個樹枝分出數個枝杈,一個枝杈又長出N片樹葉,越往上爬,抓到的東西就越多。然而為道者呢,他在往下看:數個枝杈歸根到一根樹枝,N根樹枝歸根到一個主幹,主幹再往下,就是根了。然後為道者就穩穩的躺在樹下,倚靠著樹根,開始閉目養神了。
老子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天地只要還在運行,新的事物就會層出不窮,無窮無盡。就像大樹生葉一樣,新舊交替,沒完沒了。因此對於為學者來說,他們是永遠達不到終點的,終生都在忙碌,沒有片刻可以安神的時候。如同莊子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但是在「為學者」樸素的世界觀中,鐵棒可以磨成針,滴水可以鑿開石,積腋成裘,積沙成塔,只要能堅持到底,就一定會獲得成功。如同宋代程頤所說「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貫通,終知天理。」
一個物理不通,就再多通幾個物理,最終定能貫通天理。然而事實卻是:我們不但多學不了幾個物理,反而在一個物理上,越深入,分科就越多,越學越細,最終我們每個人所能掌握的領域,反而越來越小。
所以有時我不禁在想:如果當一門學問的知識,豐富到一個人用一輩子的時間也學不完的地步時,那麼這門學問又該如何繼續往下發展呢?假如一個人終生都在學習知識,那麼他生命的意義又體現在何處呢?
點擊展開全文
※自然之美:德國拍出史上最高清照片:80萬億像素的晴朗地球
※解老:《道德經》第三十一 三十三章 死而不亡者壽
※《道德經》最容易被誤解的六個概念
※解老:《道德經》第二十五 二十七章 道法自然
※怎樣理解《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TAG:道家大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