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繪畫是與靈魂的社交

繪畫是與靈魂的社交

當我們沉浸在藝術的世界裡的時候,享受美的形式是各具特色的。與喜歡喧鬧的音樂不同,美術課程似乎總是容易讓人想到安靜。當一群舞者在排練房裡聚眾歡跳的時候,我們所看到的畫家卻是一個人躲在畫室里廢寢忘食地創作,似乎孤獨的身影成為了畫家們的經典標誌。甚至在我們的某些刻板印象里,繪畫有時多少也會和孤僻產生聯繫。那麼,繪畫真的會讓人變得孤僻嗎?我們讓孩子去學習繪畫藝術,是否會讓孩子變得孤僻呢?

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人是群居的動物,所以喜歡交流,也喜歡聚集。而人們採用的社交方式也因此有很多種,有的是通過舞會、聚餐、同游,但是更多的應該就是通過手機上的社交軟體吧。微博、微信、QQ等已經成為當下人們最常用的社交方式。而繪畫這門藝術,其實也具有一定的社交屬性。孤僻只是表象,而繪畫所產生的社交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人與人之間的社交。繪畫並非是完全的孤立,因為我們都知道,在藝術界還有一種叫做「畫展」的東西。通過看畫展的機會,家長們、孩子們是可以聚集在一起的交流的。繪畫作為一種介質,成為家長與家長,家長與孩子進行對話的主體,也是討論的對象,這就是一種真實的社交。即使在平時,每次美術課結束以後,孩子們都會和家長們、老師們一起聊聊自己今天的作品,這也是一種社交啊。哪裡還有孤僻的影子呢?

第二,人與畫之間的社交。孩子們在畫畫的過程中,在外人看起來的確就是一種單打獨鬥。然而,在畫者與畫家之間早就已經建立起了溝通的橋樑。畫面就像就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的是畫者自己的靈魂。所以,繪畫的過程也是孩子們和自己內心進行對話的過程。在一生中,和別人的對話很多,和自己的對話很少。能夠和自己的內心進行對話,才是更有價值的社交。而繪畫對於孩子們來說,就是在和自己的靈魂在進行更深層也更高級的社交。

所以,再回過頭來看之前的問題我們就知道,繪畫讓人孤僻,只是片面的看法。繪畫只會讓我們與家人更親密,對自己更熟悉。

本文作者

周長州

碩士研究生,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美術教育專業,師從著名的美術教育專家尹少淳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教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對於中小學美術教育有自己的理解與思考,業餘時間對繪畫心理分析也有研究,無論是對於兒童還是成人的繪畫作品都有比較深入的解析。同時,參與國家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和中國美術家協會藝術委員會主辦的「成就未來——少兒課外美術教育工程」的組成活動——「蒲公英行動」等多項與少兒美術教育相關的活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藝尚都藝術培訓 的精彩文章:

TAG:博藝尚都藝術培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