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古代官職爵位

中國古代官職爵位

【皇帝】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之後,王綰、李斯等根據傳說中的三皇的名稱,上尊號為秦皇。嬴政決定兼采帝號,稱為皇帝,意思是他的功德可以和「三皇五帝」相提並論。從此,歷代封建君主都稱皇帝,俗稱皇上。

【太上皇】秦始皇追尊稱他的父親庄襄王為太上皇;漢高祖劉邦尊稱他的父親太公為太上皇,也尊稱為「上皇」。歷代皇帝未死時即傳位於太子,也就自稱太上皇。

【駙馬】駙馬最早只是一個官職,漢代武帝時設置駙馬都尉,意思是掌副車之馬,原為近侍官的一種,多由宗室及外戚、諸公主的子孫充任。魏晉以後,皇帝的女婿照例加此稱號,簡稱為駙馬,但並不是實際的官職,清代時則稱為「額附」。

【爵位】即爵、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宰相】封建時代對君主負責的人稱為宰相,其位置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總理」或「首相」。宰是主持,相是輔助的意思。歷代都另有正式的官名,其職權大小以及行使權力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明代為了防止權臣篡位,廢除丞相而以內閣大學士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後來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

【學士】魏、晉時徵文學之士,主管典禮、編纂、撰述等事務,通稱學士。因所屬機關不同,職權各異。有主管撰述的,如北齊文林館學士,唐代的集賢院學士等;有專為皇帝侍講、侍讀的,還有草擬奏令、參與機密的。宋代的觀文殿、資政殿、端明殿學士與大學士是專門為那些需要禮遇的大臣或文學之士而設,全是虛銜,而明、清兩代的殿閣學士實際上掌治著宰相的職權,這是歷代地位最高的「學士」了。

【博士】六國時諸子、詩賦、術數、方技都設有博士,秦、漢兩代都沿襲了這一官司職。西漢時屬太常,稱太常博士,漢武帝建元五年設五經博士,晉代設國子博士,唐代有太學國子諸博士和律學博士、算學博士等,都為教授官,與職掌禮儀的太常博士不同。明、清兩代有國子博士,太常博士,而以五經博士為孔孟及儒家諸族的世襲官,博士中不乏著名的文學家和學者,如唐代的韓愈就是貨真價實的國子博士。

【太醫】周官中設醫師,主管醫務政令。秦、漢兩代設太醫令丞。漢代初期屬太常寺,後來改屬少府。魏、晉南北朝時相沿設置。隋代設置太醫署,宋代改稱太醫局,元代又改為太醫院,明清兩代不變,其職責都沒有大的變化。後世泛指皇帝的醫生為太醫或御醫。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太傅】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後逐漸成為虛銜。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設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

【軍機章京】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

【御史】本為史官。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曆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範圍漸小,其地位漸低。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

【尹】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

【太守】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

【都督】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

【撫軍】又稱作「撫臣」。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舉、辟】舉:舉薦;辟:招用。

【征】君徵召臣。

【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

【除】拜官授職。

【擢】提陞官職。

【陟】提升,提拔。

【升】提升。

【假】臨時充當使臣屬吏。

【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

【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

【貶】降職並外放,與「謫」相近。

【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革、削、免、罷、廢、奪】革職、罷職或停職。

【退】(1)撤銷或降低官職;(2)自己辭職。

【斥】屏棄不用。

【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

【轉】遷職調任,無所謂升降。

【徙】改任官職,特定語境下可以表示升職或降職。

【調】調動、調遷。

【遷】調動改派。轉遷、遷調錶示調職;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削職。

【放】京官調任地方官。

【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

【鞏固訓練】

1.唐朝設三省六部,每部設尚書為最高長官,總管本部政務。

2.九品中正制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的一種官吏選拔制度。

3.中書,即中書省,古代官署名,是決策機構,負責政令草擬和頒發皇帝詔令。

4.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武官員的任免、升降、考核、調動等,長官為吏部尚書。

5.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舉取士。

6.戶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等事務,為國家財務行政的最高機構。

7.禮部,中國古代官署。掌管國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貢舉、學校等事項。

8.禮部為六部之一,掌管禮儀、祭祀、土地、戶籍等職事,長官稱為禮部尚書。

9.刑部,在明清時期與大理寺、都察院並稱「三法司」,古代六部的長官都是尚書。

10.工部是古代六部之一,隋朝開皇二年始設立,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11.古代朝廷中分職設官,各有專司,所以可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

12.郎,帝王侍從官的通稱,東漢以後為中央官署的高級官員。

13.掾,是「佐助」的意思,「掾史」是官府中佐助官吏的通稱。

14.受禪是指接受帝王的讓位,這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政權更迭、統治權轉移的一種方式。

15.言者,即諫官,對君王的過失直言規勸並使其改正,有「廷諍」和「上封事」兩種規勸形式。

16.循吏,正史中記述的那些重農宣教、奉公守法、愛民富民的地方官。

17.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簡稱,「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時高級長官或爵位的稱謂。

18.教坊司是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專管雅樂以外的音樂、歌舞的教習等演出事務。

19.知制誥,掌管起草誥命之意,後用作官名,宋代為清要之職。

20.拾遺,文中指古代官職名,武則天時期始置,具有諷諫和舉才的職能,對古代政治環境有很好的凈化作用。

21.公車,最早為漢代官署名,臣民上書和徵召都由公車接待。

22.轉運使,是封建王朝主管運輸事務的官職。宋初置諸路轉運使掌一路財賦。

23.通判,是官職名,宋初為了加強對地方官的監察和控制而設「通判」一職。

24.起居舍人,官職名,隋煬帝時始置,屬於內史省,掌記錄皇帝日常行動與國家大事。

25.判官,古代設置的一種屬官,宋代於各州府沿置,選派京官充任稱簽書判官廳公事。

26.樞密院為官署名,主管軍事機密、邊防等,與掌管政務的中書省並稱「二府」。

27.太傅為古代職官,始於西周,為國君的輔佐大臣或皇帝的老師,掌管禮法的制定和頒行,地位在宰相之上,權力極大。

28.散騎常侍,指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的官職。魏文帝合併散騎與中常侍為一官,至唐代,已無實際職權,但仍為尊貴之官,多為將相大臣的兼職。

29.二千石,漢代官員的俸祿等級。分三等:中二千石,月得百八十斛;二千石,月得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月得百斛。東漢二千石稱「真二千石」。後因稱郎將、郡守和知府為「二千石」。

30.吏科給事中,明代首設,具有勸諫和監察雙重職能,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稽查吏部事務。

31.幕府,是古代君王或將帥出征在外時辦公的府署,因以帳幕搭建而成,故稱之。有時也用以稱地方軍政大吏的府署。

32.制置使,軍事統帥,南宋時掌管本路諸州軍事,一般由秩高望重者來擔任。

33.持節,古代官名。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員往往有使持節、持節、假節、假使節等稱號。

34.太子賓客,是古代官職名。從唐代始置,為太子東宮屬官,掌管調護侍從規諫等。

35.踐祚,特指皇帝登臨皇位,類似用語還有「踐極」「踐統」「踐位」「踐阼」「踐國」「踐帝」等。

36.敕,中國古代帝王詔令文書的名稱之一,用於任官封爵和告誡臣僚。

37.建儲,是確定儲君,也即確定皇位的繼承人,我國古代通常採用嫡長子繼承製。

38.嗣位指繼承君位,嗣的本義是經皇上恩准父親傳位或傳業給嫡長子,位即君位。

39.解褐指脫去平民穿著的粗布衣服,換上官員服飾,比喻開始進入仕途。

40.歲考,古代每三年對官吏政績的考核,除四書五經、五言六韻外,晚清還有策論。

41.秩是根據官員的功過確定的官員俸祿,「秩滿」是指官員在年終評定時獲得了最高等級。

42.請祠,請求擔任祠祿官。宋代對年老不能任事的大臣命為祠祿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祿,以示優禮。

43.致仕,是指古代官員正常退休,古人還常用「視事」「致政」「休致」等名稱,一般致仕的年齡為七十歲,有疾患則提前。

44.受、拜等是古代授受官職的術語,常見的還有徙、遷、轉等。擢、升是提升職務,謫、左遷是降低職務。

45.黜、陟指官吏的降免或升遷。擢、遷表示晉陞官職,謫、左遷表示貶官。

46.調、徙、改、轉、行、出、遷、放等都表示官職調動,其中「出」與「放」均有京官外調做地方官之意。

47.授、進、起、署等詞語都跟官職的授予和升遷有關。

48.遷、除、擢、權是古代官職升遷常用的詞語,但是漢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

49.辟置,宋代各路安撫司、轉運司、知州等,可自選官員,稱辟置,即徵聘人才,置為僚屬。

50.納貲,封建社會的選官辦法,即交納一定的錢財就可以取得入選作官的資格,實質上是公開的買官賣官。

參考答案:

1.√2.√3.√4.×吏部掌管全國文官,兵部掌管全國武官。5.×吏部主管的是文官,武官任免歸兵部掌管,禮部主管科舉取士。6.√7.√8.×「土地、戶籍」等職事歸戶部掌管。9.√10.√

11.×用「有司」來指稱朝廷中的各級官員是不準確的,決策中樞就不能稱為「有司」。

12.√13.√14.√15.√16.√17.√18.√19.√20.×文中「拾遺」並非官職名,是稽查糾過之意。

21.√22.√23.√24.√25.√26.√27.×「地位在宰相之上,權力極大」錯誤,很多時候,太傅只是個虛職。28.√29.√30.√

31.√32.√33.√34.√35.√36.√37.√38.√39.√40.×歲考是每年對官吏政績的考核。

41.×秩滿:任職期滿。42.√43.×視事:官員到任治事。44.√45.×「遷」指晉陞或調動官職。46.×「行」指代理或兼任官職。47.×「署」是暫時代理。48.×「權」指暫代官職,指行某職而無此官銜。49.√5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珏哥講語文 的精彩文章:

古詩表達技巧講析

TAG:珏哥講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