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全面爆發前夜的HIP HOP:從邊緣亞文化到娛樂消費新貴

全面爆發前夜的HIP HOP:從邊緣亞文化到娛樂消費新貴

GIF/113K

隨著《中國有嘻哈》引發了國內HIP HOP的熱潮,一批地下音樂人正式走向主流市場,身價暴漲的同時迎來了更多的演出機會。各類型嘻哈演出就此全面鋪開,廠牌、平台、音樂公司也已悄然開始圈地布局。從邊緣亞文化到娛樂消費新貴,中國HIP HOP即將迎來全面爆發。

日前,小鹿角智庫團隊通過對《中國有嘻哈》引發的一些列行業變化進行了深入觀察及調研分析,完成了2017年最新版嘻哈報告《全面爆發前夜的HIP HOP——從邊緣亞文化到娛樂消費新貴》,報告部分內容如下:

中國嘻哈宏觀發展歷程

1

萌芽階段(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

《霹靂舞》等美國電影進入中國,帶來了嘻哈文化的第一次熱潮。1986年,香港歌手林子祥發布了粵語說唱歌曲《AhLam日記》,被譽為是國內正式發行的第一首說唱歌曲。1989年,崔健發布搖滾風格的說唱作品《不是我不明白》,被視為中國最早的國語說唱歌曲。

這個時期香港和台灣首先掀起了嘻哈風潮,內地由於文化環境剛剛開放,國外文化的接受度和傳播度有限,嘻哈文化並未持續太久。

2

起步階段(90年代中後期)

隨著日韓的嘻哈文化蓬勃發展,亞洲化的嘻哈文化通過「韓流」、「日流」在國內青年中再次盛行。同時也出現了一批中國本土的嘻哈舞蹈團體,如STQ、Speed等。

3

小高潮階段:(2000年—2006年)

中國嘻哈音樂迎來了第一次小高潮,2000年開始,以隱藏、CMBC和功夫為代表的嘻哈說唱樂隊開始相繼出現。2004年,內地最早的嘻哈音樂廠牌龍門陣成立之後,西安的亂戰門、廣東的精氣神以及台灣的顏社等廠牌也陸續建立。街舞等街頭文化比賽也相繼出現。

4

蓄勢階段:(2007年—2016年)

從2017年開始,嘻哈文化逐漸開始滲透到青年文化娛樂生活的各個方面,越來越多的嘻哈藝人開始湧現;以明堂、說唱會館、GOSH廠牌為首的一批嘻哈廠牌也迎來了創建的高峰期;迷笛和草莓等音樂節也開始設立嘻哈舞台和嘻哈歌手專場。各Livehouse迎來了更多的嘻哈音樂演出。

5

爆發階段:(2017年—至今)

隨著《中國有嘻哈》的落地,中國嘻哈正式進入了主流視野,一批嘻哈音樂人成為了大眾粉絲的新偶像;面向年輕群體的各行業品牌已經將「嘻哈」視為進一步接近年輕人市場的切入口。

一些音樂節開始設立嘻哈舞台,像MDSK這樣獨立的嘻哈音樂節正在逐漸落地,海外嘻哈音樂節品牌也將進入中國。以普普文化和比達傳媒為首的個別嘻哈內容運營商完成融資。愛奇藝、優土等各大互聯網公司正在進一步布局。

嘻哈音樂人

1

市場體量

目前已在國內流媒體平台發布過音樂作品的嘻哈音樂人超過了2830位

2

活躍程度

其中發布過音樂作品,並在2016年至今有落地演出或在其社交平台有持續更新的音樂人超過了820位

隨著《中國有嘻哈》的帶動,已經有一批嘻哈音樂人強勢進入了主流視野,甚至粉絲數量已經火速超越了陳粒、宋冬野、趙雷、李志、痛仰、謝天笑和逃跑計劃這樣知名的獨立音樂人/樂隊。

3

地域分布

目前,嘻哈音樂人已經遍及全國各省市地區,且分布相對平均,HIP HOP文化在全國範圍內已經有了一定基礎。

北京地區的嘻哈音樂人數量佔比最多,四川、廣東和雲南地區也已經成為了國內的「嘻哈重鎮」。城市方面,除北京外,上海、成都、重慶、西安、廣州、深圳、昆明和長沙是目前嘻哈音樂最活躍的城市。

4

市場潛力

目前通過《中國有嘻哈》走紅的這批嘻哈音樂人基本上都是90後,卓卓甚至是00後。這也意味著,由這批音樂人帶來的嘻哈熱潮更加接近年輕人,未來的市場潛力也更大。

此外這批嘻哈音樂人的演出出場費已經從去年的1兩萬迅速增長,預計已經有不少於10位音樂人的出場費超過了10萬元,有的甚至已經達到40萬元左右。

隨著這批音樂人的迅速躥紅,勢必會帶動更多的底下嘻哈藝人以及愛好HIP HOP的年輕群體湧向嘻哈市場。

嘻哈廠牌

特別註明:目前絕大多數嘻哈廠牌並未實現公司化運營,且不具備唱片製作及發行業務。嚴格意義上講,並不能定義為「廠牌」。

1

地理分布

根據小鹿角智庫的不完全統計:

從2003年到2017年,國內出現過的嘻哈廠牌共計78個。

雖然全國嘻哈廠牌的覆蓋範圍非常廣,但除四川、北京、廣東等地,其他地區的廠牌相對孤立,很難形成規模,與相近地區的廠牌也較難形成有效聯動。

四川、重慶地區的嘻哈廠牌最為密集,合計13個廠牌的數量獨佔鰲頭。

南北方差距很明顯,在已知運營主體地址的廠牌中,南方共計45個,北方共計27個。

2

時間分布

其中2014年新廠牌的出現達到小高潮,11個新廠牌相繼出現。而去年,隨著嘻哈熱度的持續升溫,去年一共有12個廠牌出現。

除2011、2012年新廠牌的出現實現連續增長外,爆發期後通常緊跟蟄伏期。不過從整體看,爆發期廠牌的出現數量正在呈遞增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嘻哈從去年年底開始爆發,不過新出現的嘻哈廠牌並不多,更多的是屬於綜合性獨立廠牌或其他風格廠牌的布局行為。

像網易雲音樂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也在積極布局藝人經紀,今年新成立的北京芻音文化有限公司也已經簽約了嘻哈音樂人。

3

活躍度

儘管國內先後出現了78個嘻哈廠牌,但是截至目前為止,仍舊活躍在市場上的廠牌為54個。

儘管2014年是新廠牌出現非常多的一年,不過在當年新建立的11個廠牌中,有6個在當年或者次年就不再活躍或者直接停運。

從整體來看,共有8個廠牌在成立當年或者次年就不再活躍或者停運。

目前嘻哈廠牌的活躍度並沒有與「嘻哈」當前熱度相匹配,行業還十分缺少真正了解嘻哈音樂的行業從業者。

嘻哈的主要商業路徑

1

演出

根據小鹿角智庫的不完全統計:

2016年—2017年,全國包括嘻哈音樂節、演唱會以及Livehouse演出等共計超過500場。

其中2016年超過200場,今年截至到目前為止已曝光的嘻哈演出共計超過310場。

《中國有嘻哈》在今年6月播出後,HIP HOP演出數量有了明顯增長。

廣東是近兩年嘻哈演出最多的地區,北京、上海、西川、陝西、浙江、重慶和雲南的HIP HOP演出市場也相對火熱。

2

綜藝

投資2億的網路綜藝《中國有嘻哈》上線4小時播放量就突破了1億,目前的網路播放量已經累計超過了21億,節目未終結,就已經超過了去年各大網綜的播放量。

首季農夫山泉冠名1.2億的冠名費已經接近或超過頂級電視綜藝《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我是歌手》等現象級綜藝的首季冠名費。未來有望突破電視綜藝冠名的天花板。

從節目播出以來,《中國有嘻哈》一直保持著非常高的熱度。截止8月29日,《中國有嘻哈》的微博話題閱讀量已經達到了43.4億,討論量超過了2121萬。8月29日當天觀察「中國有嘻哈的」微信指數,日環比率仍舊超過了11%。

另外,由嘿吼集團打造的原創嘻哈音樂真人秀節目《中國說唱》也已經正式啟動。預計節目將於2017年下半年通過網路平台播出。據悉,與《中國有嘻哈》不同,節目組將啟用Rapper與製作人捆綁晉級的全新賽制。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音樂類節目,《中國有嘻哈》的主創團隊將打造一檔名為《中國有街舞》的新綜藝節目,並且提名黃子韜、陳偉霆、易烊千璽三人擔任固定嘉賓。

嘻哈產業的投資市場

1

主流唱片公司

環球音樂集團(今年投資了一家嘻哈文化媒體內容公司)

2017年3月,來自紐約的一家嘻哈文化媒體和內容公司Mass Appeal完成了來自環球領投的600萬美元的A輪融資,同時環球音樂執行副總裁Michele Anthony將進入Mass Appeal董事會。

作為致力於成為街頭文化的首選平台,Mass Appeal最初以雜誌的形式成立於1996年,近年又對架構進行了重新改造,包括實體雜誌的重啟,以及Mass Appeal廠牌的成立。

2013年,說唱歌手Nas同Mass Appeal公司CEO Peter Bittenbender一起,籌集120萬美元,重新開始發行街頭藝術文化Mass Appeal雜誌。2014年,在結束與嘻哈大廠Def Jam的合約後,Nas成立了Mass Appeal廠牌。目前,Mass Appeal雜誌和廠牌的關係類似Vice廠牌和Vice雜誌。

去年,Mass Appeal與TBS和TNT達成合作關係後,開始進入電視行業,出品包括即將推出的《Storyville》,以及動畫《Think B.I.G.》。

華納音樂集團(與韓國嘻哈廠牌Brand New Music達成合作)

2017年5月,華納音樂韓國分公司已經同韓國本土嘻哈廠牌Brand New Music達成了合作。Brand New Music由韓國嘻哈歌手兼製作人Rhymer成立於2011年,擁有豐富的嘻哈音樂製作經驗。該廠牌旗下籤約有19名嘻哈及R&B音樂人,其中就包括了San E和Verbal Jint等等韓國當紅明星。

報告全文見小鹿角智庫最新一期報告。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中國有嘻哈》:潮流、野心和一門價值2億的生意

除了freestlye,中國嘻哈還有什麼?

《中國有嘻哈》是如何爆紅的?還原今夏最火網綜的商業秘密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途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谷歌AI野心:不惜代價與DeepMind為人工智慧灌輸想像力
華為正式推出麒麟970;金磚國家網購超7億美元
長什麼樣?有什麼用?關於華為麒麟970你應該知道的幾個事實
投後管理當太爺還是裝孫子
許知遠、馬東和羅振宇,一場中年危機的三個鏡像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