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懷念親人的節日
編輯丨南山
圖片丨網路
七月半·鬼節
01
農曆七月,一直被稱為鬼月,傳說中七月初一,鬼門關大開,孤魂野鬼會出來遊盪,七月三十鬼門才關閉。
而七月十五,是中元節,俗稱鬼節,是祭祀祖先、寄予對未來美好祝願的日子。佛教稱為盂蘭盆節。
不過你知道嗎,在這之前,這個節日曾遭取締。
在20世紀20-40年代,中元節遠比「七夕」、「清明」熱鬧。人們傳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祭祖先、薦時食的古老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鄉村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20世紀50年代,中元節依然熱鬧。但後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逐漸邊緣化。傳統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可到20世紀50年代末,大部分的商辦已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自然銷聲匿跡。
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文革」時期,除了清明節,所有的傳統節日都被取締,中元節也沒能倖免。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傳統節日逐步回歸,但中元節卻被冷落了。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中元節(潮人盂蘭勝會)」入選,列入民俗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實,祭祀祖先不是迷信活動,而是對已故親人的情感表達,其意義在於孝道與傳承,核心在於「孝」而非「鬼」。
習俗
仁孝、博愛、善念、祝福
(1)祭祀——仁孝
中元節理應跳脫「鬼」的角度,去領悟仁孝互愛。人們在中元節時祭拜祖先,供以酒食、饈饌,如待大賓,以物追思緬懷,同時祈求祖先護佑家人平安幸福。這是儒釋道精神的融合,其核心體現的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基本的美德,那就是慎重道遠的「孝道」和推己及人的「仁義」。
(2)放河燈——善念
放河燈是中元最廣為人知的一項活動。放河燈的目的是為亡魂引路。古人認為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放燈是古代人樂善好施的義舉,若河燈沉沒代表一個遊魂已經投胎轉世,如果燈飄得很遠或者靠岸,就代表亡魂到了彼岸極樂世界。如今放河燈,已經成為文娛項目了。
(3)普渡——博愛
中元普渡是華人十分看重的民俗節日,各地方上的普渡陸續舉行長達一個月。普渡時家家門前都會擺設祭品於供桌,以酒肉水果等祭品舉辦祭祀活動,以慰那些無子嗣的孤魂野鬼,讓它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熱忱,普渡祭拜,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博愛」的延伸。
(4)送花饃——祝福
送花饃在晉北地區最流行。每個花饃的寓意都不同,送給小輩的花饃是面羊,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哺乳養育之恩;送給老輩的花饃是面人,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送給平輩的花饃是面魚,意喻連年有餘。這些麵塑栩栩如生,每一件都可以稱為絕佳的手工藝品。這種鄉俗表達了淳樸善良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這一天的祭祀習俗,有很多的不同,小編的記憶里,小時候祭祀祖先時,大家會聚在一起,大人們負責做一桌豐富的晚飯,我們小孩就自己負責做「荒瓜燈」(貴州部分地區的方言,即南瓜燈)。
「荒瓜燈」的做法:找一個大小合適的瓜,瓜蒂處切下一個蓋,掏空瓜瓤,在瓜身周圍摳出一些圖案,然後在底部鑽一個可以放蠟燭的小孔,最後用三根或者四根線穿上,吊在木棍上。到了晚上,就可以點燃蠟燭,蓋上蓋,拎著到處跑了。
這就是傳說中的「七月半,鬼亂竄,抱起『荒瓜』到處轉」。除了放蠟燭的瓜燈,還有香瓜燈,就是在瓜上插上點著的香。
到了晚上,大家就開始祭祖,在燒紙錢前,大人們會拿一把點著的香給我們,讓我們提著「荒瓜燈」開始從燒紙錢的地方往外一路插香,說是為了引路。
如今,燒香祭祖時,有的習俗已經變了,或者消失了,但是唯一不變的,還是對已故親人的眷念,這不僅是一個祭祀文化,這也是一個民族的情懷。
小編提醒:一定要注意防火!
點擊展開全文
※男性健康十大標準,願你們全中
※加個小表情,萬物都是有靈性的
TAG:威門大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