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個花季少年逼死,原來只需要三步……
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有一段經典對白:
倍受家庭矛盾、暴力困擾的「問題」少女馬蒂爾達,她問萊昂:「Is life always this hard,or is it just when you re a kid?」(人生總是這麼苦,還是只是童年如此?)
而並沒有良好童年經歷的萊昂,則回答道:「Always like this。」(總是如此。)
這句話,從一個10來歲的女孩口中說出,即使是電影,在當時也讓許多觀眾感嘆。
而在現今社會中,其實還有很多的青少年,正感受著馬蒂爾達的痛苦和煎熬。
2017年1月13日,廣西梧州藤縣一初中女生在考試中離場進入廁所後從四樓跳下,留下字條稱「不想學習,唯一的願望是做個廚子」;
2017年3月4日,陝西渭南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院一名大二學生在宿舍內上吊身亡;
2017年4月19日,廣東深圳一高三女生留遺書跳樓,稱「父母都不理解我,萬一沒死給我一刀」。
……
其實也不只是最近,近年來,從媒體新聞報道可以看到,在校的青少年自殺率逐年上升。
而除了被媒體報道的以外,曾經一份約1.5萬學生參與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顯示,5個學生中,就有1人考慮過自殺,其中有7%的人,有過自殺計劃……
很多成年人可能無法理解,為何正值大好青春年華的中學生,在物質條件如此豐厚的今天,會選擇這樣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些學生,僅僅是像媒體報道的作業太多、學習壓力過重,而選擇了輕生的道路?
01
到底是什麼壓垮了我們?
在心理學裡,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一切心理問題和痛苦的根源,其實就是「生存焦慮」和「死亡恐懼」。
當一個人出生後,就要面對「生存焦慮」:如何好好活下去。
經過了數十年的鬥爭,達到了一個安穩的生活狀態後,又要面對「死亡恐懼」:如何好好死去。
所以,說到生存焦慮——這也是當下社會中大部分人都在面臨的問題。
不管是學生的學習壓力,父母的子女教養,還是婚姻家庭生活負擔等等,都可能是這一問題的轉化。
而把一個本該陽光燦爛的少年逼到焦慮的懸崖邊,通常只需要三步。
(今年6月轟動網路的「藍瓊」死亡遊戲,曾使俄羅斯130名青少年自殺)
02
第一步:
放大的「生存焦慮」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人類的基本需求,其實也就是他生存下去的基礎,包括溫飽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等。
現實的物質生活條件下,雖然大部分家庭的經濟水平,可以支持孩子的溫飽和安全,但是由於社會競爭過於激烈,在這種環境下很容易激發人際間的攀比心理。
比如,孩子的成績、父母的工薪、生活條件、精神消費……
尤其是在教育、醫療等條件尚未達到完全保障的情況下,也容易引發父母過度誇大的生存焦慮。
因此,在這種過度誇大的生存焦慮下,無法調節自身心理的父母,會在無意中將這種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
「你看別人成績多好,你考得差以後還怎麼生活!」
「你考不好以後就要撿垃圾了!」
「已經給你報了鋼琴班,這個學期必須考到2級!」
……
但他們可能會忽視——孩子的情感和歸屬的需要,也是生活里生存下去的基礎。
03
第二步:
傳遞焦慮的「踢貓效應」
人是社會性的生物,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需要與社會其他成員建立起關係。
而關係的實質,簡單來說就是誰向誰投射焦慮。
一般而言,在關係中,總是心理功能弱勢的一方,向心理功能強勢一方投射焦慮。
比如,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來訪者向諮詢師投射焦慮,諮詢師承受、幫助來訪者化解的焦慮;
而在親子關係中,自然就是孩子向父母投射焦慮,父母承受和幫助孩子化解焦慮。
但在現實中更多的是,很多父母不僅無法調節好自身的焦慮,還很有可能通過「踢貓效應」,將自己的焦慮傳遞給比自身弱小的孩子身上。
羊妮百科:「踢貓效應」,是指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
它有一個生動形象的原版故事: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所以,生活中我們會看見一些父母,總是抱怨孩子如何沒有配合自己、沒有理解自己。
但他們卻沒想過,自己到底有沒有真正了解、體會過孩子的心情。
這也是心理學中常談到的:孩子心理「反哺」父母的現象。
04
第三步:
社會支持系統的缺失
青春期的孩子的心理建設,主要來源於三大支持系統:一是家人、二是老師、三是同伴。
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有著至少一個系統的良好支持,可以幫助他在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難的時候,不會被輕易擊倒。
例如,對於一個在學校被教師批評的孩子來說,如果家長可以很好的接納他和鼓勵他,那麼他是可以很好的面對這一事件。
退而求其次,如果他有很好的朋友夥伴可以傾訴,那麼也不會給他帶來過重的心理創傷。
但是,對於一小部分孩子來說,如果他的社會支持系統非常欠缺,他當遭遇到挫折的時候又不知道主動的求助(如向家人傾訴),那麼就很容易導致危機事件的發生。
很多老師不能理解:為什麼現在的孩子一兩句都說不得?
那是因為,他可能不僅承受著你的這兩句,還承受著其他方面的要求和不理解。
所以,為什麼現在會出現很多未成年孩子的輕生事件?
因為這一部分沒有得到父母支持和接納的孩子,他們不僅沒辦法解決他自己的焦慮,還要自小肩負著父母的焦慮。
並且,沒有人能夠幫助他們分擔。
為了逃避這種壓力,他們最後選擇了最直接,也是最盲目的方法:自殺。
從這些令人震驚和惋惜的事件中,應當讓我們深刻反思——
作為父母和成年人的我們,不僅要注意切勿將自身過分誇大的生存焦慮傳遞給孩子,還應當注意給未成年孩子提供一定的心理支援。
通過了解孩子的心理年齡特徵,根據孩子心理功能發展的階段性任務,幫助他們做好心理的建設。
另外,自殺不是沒有預兆的。80%完成自殺的人,在自殺前曾發出過清晰的警告。
有的會跟別人談論一些自殺的方法,有的會把自殺的想法寫在網上,或者暗示性的表示「我的苦難馬上就會過去了」等等。
當身邊有人出現了類似的自殺念頭,我們應立即建議他到醫院的抑鬱門診接受治療,或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塑造良好、健全人格的青少年,培養有活力的下一代,既是成年人應盡的責任,也是我們社會的希望所在。
自殺的孩子,半個都嫌多!
點擊展開全文
※這座比巴黎埃菲爾鐵塔還高的鐵塔,突然間就成為在日本最受孩子歡迎的建築了
※這個森林公園竟如此特殊,附近這些吃住玩更是絕了!
※去莫斯科旅遊 美女佔據街頭 清涼夏日 男遊客想幹嘛?
※帶孩子出門一定要注意這些安全問題!附帶預防辦法
※冰雪中的天鵝堡——歐洲列國遊記之二
TAG:羚羊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