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冶鐵業何時開始落後於歐洲?

中國冶鐵業何時開始落後於歐洲?

中國史學家說,我們落後於歐洲是最近三百年的事。之前包括冶金在內的幾乎一切都一直「遙遙領先」,當然只要稍懂些世界歷史就知道這是一種阿Q說法。冶金學上也是如此。

從宋朝煤煉鐵開始,中國冶鐵已經陷入絕境。到了明朝,隨著人口的增長開始明顯超過社會財富的增長,中國包括冶鐵在內的科技開始向下衰落,開始出現逆淘汰的現象。明顯的例子是坩堝煉鐵法和擦生法的普及。坩堝煉鐵成品的質量,前面已經作了說明。到清末,這種垃圾鐵在全中國傳統鍊鋼法中佔據了30%以上的份額。足見中國冶鐵業已經墮落到了什麼程度。如果說坩堝煉鐵法可能跟古代關係不大的話,那麼擦生可是百分之百的古代發明。最早介紹擦生法的同樣是宋應星《天工開物》卷十《錘鍛》:「凡治地生物,用鋤、鎛之屬,熟鐵煅成,熔化生鐵淋口,入水淬健,即成剛勁。每鍬、鋤重一斤者,淋生鐵三錢為率。少則不堅,多則過剛而折。」根據共和國初期檢測,北京昌平農具廠名牌產品——「雙棗花」牌鋤板刃部金相組織如下:外層為白口生鐵熔覆層,厚0.14毫米、向內為高碳鋼層,厚0.11毫米、再其次是過共析層,厚0.23毫米、再其次是亞共析層,厚0.15毫米,以下均為熟鐵。

夠了!難道我們就是靠這些碳份不均勻、含硫含磷都超標、缺少鍛煉、不經回火、到最後連鋼都算不上,不鍛不焊的東西去領先世界?也未免欺民太甚了吧?

那麼是不是犧牲了質量就可以換來數量呢?否。明初實行冶鐵專營,每年煉鐵不過九千餘噸,尚且用不完,到了1385年已經積壓達一萬五千噸,因此停煉8年,直到1393年才恢復冶煉。兩年之後積壓增加到一萬九千噸,於是朱元璋詔令停止國營煉鐵,開放人民自由冶煉,只是國家徵收十五分之一的產品。此後直到朱瞻基統治的第九年,國家鐵收入不過27萬7千公斤出頭,摺合全國記賬鐵產量不過是4160噸。這些數字,明朝歷代皇帝的實錄都有,(以上見《明太祖實錄》卷一七六、二四二;《明宣宗實錄》卷一一五)即使按朱瞻基統治頭九年數字逐年上漲(雖然從朱棣統治的第十五年開始中國鐵產量上升就十分緩慢了,之後16年間不過上漲了300噸),到1500年,中國不過年產鐵一萬噸左右。即使未列入收入的民間小煉鐵產量跟入賬鐵產量相當(雖然這種可能性極小),全中國鐵產量也不過二萬噸。而同期歐洲統計鐵產量是多少呢?德意志地區三萬噸、英法各一萬噸。中國人口土地相當德意志六倍(德意志人口按《世界人口歷史圖集》,中國人口按《中國人口史》估計),而鐵產量還不如後者,這已經很能說明問題了。歐洲這個時代的鑄鐵基本上只用於鑄炮,並不用煤鑄鐵,絕大多數鋼鐵都是用塊煉鐵法煉出。那時的歐洲軍隊已經普及鋼甲、鋼臂弩、傳統的劍和矛並未衰落。而民用農工具普遍按鐵包鋼原則鍛造。加上回火的普及,性能遠超過中國鋼鐵。可以說此時中國冶金業已經全面落後於歐洲冶金業。至於冶金理論,對比一下G·阿格里柯拉的《金屬論》和上述各明末有關技術的著作,就可以明白中歐之間的巨大差距(阿格里柯拉還只是文藝復興時代眾多冶金技術作者之一)。

其實中國人自己也早已知道自己的冶鐵業不行,從唐朝開始,與漢族政權敵對的少數民族政權的冶鐵業就不再居於劣勢,反而居於優勢。遼的賓鐵刀、西夏的冷鍛甲,都是宋朝難以企及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不外乎漢族的鍛造和焊接工藝長期沒有大的進步,而且還愚蠢的用煤煉鐵,造成原有的冶鐵優勢縮小乃至消失。唐以後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鬥爭長期處於下風,跟冶金的落後有很大關係。從元朝開始,以重物槓桿式投石機的引進為標誌,中國開始大量從西方進口先進武器,這種情況一直保持到今天。元朝大量從伊朗進口武器,以至於到明朝中國軍人的盔甲儼然是西亞的翻版;明初居然要仿製越南火槍,之後又引入土耳其火槍、歐洲火繩槍,最後在清朝用仿製的火繩槍取代了中國早期單兵火器;又從葡萄牙引進了子母炮、從英國引進了加農炮(紅夷大炮被認為是威力無敵,其實不過是英國巡洋艦上尋常的加農炮而已,不知道中國人遇到真正的歐洲火藥兵器體系會如何)。即使是尋常刀矛,都要從日本大量進口。戚繼光苦口婆心的說:「(腰刀)鐵要多煉,刃用純鋼。」到公元16世紀中葉,還要由一個不是冶金出身的人提醒造刀工匠鐵要加熱鍛打多次,要用含碳量均勻的鋼。可見這樣的國家冶鐵技術落後到了什麼程度。到清初,兩千多中國軍隊,多是強悍的滿族人,帶足大炮和火槍,面對八百二十六名駐守小而簡陋的土木要塞的俄軍,居然數月不能攻克。俄國還只是歐洲的落後國家……

總的說來,中國古代冶鐵技術並不是落後,而是走上了一條歧途。中國人總是害怕鍛造,而情願選擇非鍛造的技術。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合乎邏輯的,中國青銅時代就走的是一條重鑄輕鍛的路。但青銅時代中國跟其它大文明的聯繫還沒有打通,落後於世界情有可原,但到了鐵器時代,中國跟其它大文明的聯繫已經暢通,竟然還猛走彎路,這就讓人難以原諒了。可以用日本作為中國的最好對比。日本長期是個又小又窮的國家,論閉塞也比中國更加閉塞,但日本人硬是無師自通,走上了一條重視鍛造的路,得到了現代冶金史學家的讚美,他們確實是有理由藐視中國冶鐵業的。

那麼中國為什麼冶鐵業走上了如此歧途呢?原因不外乎如下幾點:

一、 是青銅時代缺乏鍛造經驗的後遺症;

二、 缺乏與其它大文明的交流,基本上這要怪中國的地理環境;

三、 占長期統治地位的儒家不重視,反而鄙視技術,造成國家對技術開發重視不夠;

四、 儒家歧視工人和商人,由於儒家佔據統治地位,國家採取了種種歧視工人和商人的政策,造成他們缺乏積極性;

五、 始終沒有建立公民社會,人民缺乏主動性和創造力;

六、 由於國內長期和平,以及儒家打壓軍人,軍事需求無法轉化為國家政策,制約了武器發展,也就進一步造成冶金學發展受到制約(軍事是科技發展的最大動力);

七、 一味追求人口增殖,宋以後,尤其是明朝以後,人民越來越貧困,無法購買先進複雜的——也就是昂貴的鐵器。坩堝鐵和擦生技術的出現跟這條有直接關係。

歐洲則不然,依靠地中海方便的交通,歐洲人長期跟西亞保持密切的往來。青銅時代積了豐富的鍛造經驗,進入鐵器時代以後,始終堅持走表面滲碳+鍛打的道路,雖然因為基督教的影響,在中世紀走了一條很長的彎路,但由於統治階級始終重視軍事,軍事技術帶動民用技術,使鍛造技術不至於衰落得太厲害;在阿拉伯的影響下,終於擺脫愚昧的統治。這時長期的鍛造經驗已經使歐洲擁有大量技術熟練的鍛工,而市民社會的興起,使工人充滿活力和創造力。由於一夫一妻制、晚婚晚育和農牧結合的農業結構,人口增殖始終在合理範圍內,14世紀以後人民富裕,對先進複雜的技術產品有高的購買力;始終跟西亞保持交流,並且不恥向其它文明學習先進冶金技術,比如煉銀的場院法就是從極其落後的墨西哥引進的;合理的人口和農牧結合的農業結構使植被保持完好,可以在17世紀以前始終以木炭煉鐵;希臘的科學萌芽,在文藝復興的土壤上發芽,使技術的發展有科學的強有力支持。

中國古代冶金的重大成就如下:冶煉白銅、冶煉金屬鋅、鑄鐵、水力鼓風機、炒鐵、蘇鋼、用焦炭煉鐵。其中最重要,對世界具有決定性影響的我認為應該是鑄鐵和炒鐵。前者使歐洲人可以很快發展出真正強大的大炮;後者是非常經濟有效的冶煉熟鐵的方法。如果中國人不是堅持利用鑄鐵,恐怕世界也很難那麼早的出現大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刀客江湖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日本刀匠與美國abs比賽,不用凌空削頭髮檢測鋒利度?
冶鐵是中國人獨立發明的嗎?
關於滲鋼、炒鋼和百鍊鋼的技術及歷史
刀劍硬度的三個評測方法

TAG:刀客江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