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楊建使用的三尖兩刃刀,歷史上真的存在么?
三尖刀屬長兵器,又稱三尖兩刃刀,也可稱二郎刀,相傳為二郎神所使用之兵器,此械的前端有三叉刀形,刀身兩面有刃,構成其法門獨特,隨一般大刀之使用法門外,其前端三叉刀可作鎖、鏟之用,加上配合各種步法、身法演舞,構成一套完整的套路。現今香港較為少家派演練此械,資料所得精武少林拳及山東螳螂拳現在還有傳習此械。
三尖兩刃刀是刀中比較奇怪的一種。此刀起源於大劍,雖名之為刀,實際上是帶長柄的劍,刀柄長約兩米左右,為增大劈殺能力,刀刃部分做的較長,劍厚重,而把刀尖做的又尖又直。由於雙刃刀的前端呈三叉狀,所以又有「三尖兩刃刀」之稱。具體用法有:劈、攪、沖、扎、撩、點、崩、摔、纏、繞、撥、攔等。
三尖兩刃刀屬於奇門兵刃,不在十八般兵器之內。明萬曆年間謝肇淅《五雜俎》:「十八般:一弓、二駑、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鉞、十戟、十一鞭、十二鐧、十三撾、十四殳、十五叉、十六把頭、十七綿繩套索、十八白打。」元明間施耐庵著《水滸全傳》第二回:「那十八般武藝,矛錘弓駑銃、鞭簡劍鏈撾、斧鉞並戈戟、牌棒與槍扒。可見沒有把其他武器如飛刀、袖箭、三尖兩刃刀、橛、匕首、鴛鴦鉞、陰陽銳、狀元筆、鐵尺、繩鏢、三節棍等均未包括在內。
《水滸傳》,用三尖刀的人很多,九紋龍史進、節度使梅展、樞密使鈕文忠、車騎將軍周昂、大遼副統軍賀重寶、北方玄武水星大將曲利出清,甚至賊將滕戣,用的都是三尖刀;利用奇門兵器渲染人物性格,水滸中史進可算第一人。說他是第一人,名副其實,因為史進是一百零八將中最早出場的人物。
也許因為如此施耐庵對他的刻畫比較用心。小說中的史進武功大約也就是弱一流,但性格很有特色,任俠英武,仗義疏財,多情粗疏集於一身,加上九條錦龍花綉,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的點撥下完成了從「繡花枕頭」到「繡花少俠」的轉變,風流少爺形象可謂玉樹臨風,呼之欲出。從武俠小說角度史進是個相當理想的偶像派人物,傳統評書中的羅成,趙雲之屬也。金聖嘆就說過「令人有生子當如九紋龍之嘆」。
二郎神楊戩的兵器,刀中的另類,主要功能為挑和刺。槍頭有三個尖,攻擊範圍大,戰鬥時非常有用。二郎刀是長柄安上像劍一樣的雙刃尖刀的兵器。雖然稱之「刀」,實際是帶長柄的劍。為了增大劈殺能力,刀刃部分要比普通劍寬得多,而且把刀身前端做得又尖又寬。由於雙刃的刀身前端呈三叉狀,所以又有「三尖兩刃刀」之稱。
其實,歷史上三尖兩刃刀確實曾經是相當出色的兵器,但不是史進這樣的馬上將軍所用,據考,它的前身是大唐西域軍團步兵的愛物,當時被稱為「陌刀」,用法是大家排成密集橫列方陣,人手一口兩刃刀,依照鼓點沖向敵軍,不分青紅皂白一通狂劈,此起彼落,第一排劈完,第二排馬上從第一排的人縫裡再砍進去,前仆後繼,一面砍錛了口,手一轉換一面接著來。三尖刀兩面開刃,用於這種戰法有馬其頓方陣四面如鐵刺蝟的優點,又克服了馬其頓方陣只能捅刺的缺點,增加了劈砍的兇猛。無論多勇猛的敵將,面對這樣一個立體剁肉機器恐怕也無從招架--硬上,就難免被剁成排骨了,難怪大唐一直打到鹹海飲馬,所向無敵。
但換成戰場上以單挑為主的將領,用三尖兩刃刀就有些問題。這種兵器在馬上用時美觀多於實用,有些失於花巧,與武學的基本原則不太相符。刀在兵器中以剛猛簡潔為要,因此三個尖的刀頭就有些多餘,兩面開刃減弱了大刀的威猛。看似一口刀集中了刀、槍的共同優點,其實,刀、槍的用法根本背道而馳,想合二為一是天方夜譚,簡單地說,槍的握法是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刀的握法是左手在後,右手在前,想讓三尖兩刃刀同時發揮刀和槍的優點,只怕就要車輪般不斷地在馬上倒手了。
考究二郎刀這一名稱的由來,則出於明代《封神演義》以及《西遊記》小說中的神將二郎真君。在小說中的二郎神最喜愛的刀,就是三尖兩刃刀。由於這些小說流傳甚廣,人們就把這種兵器習慣地稱之為二郎刀了。
※沒有刀柄那還能算是刀么?
※刺刀與槍械的碰撞,是這個世界最美的結合
※這把極少有人知道的冷兵器,險些令宮本武藏也敗與其下
※這些滄桑的刀具和它們有關歲月的故事
※簡單的刀鐔,或許才是日本刀中最為精細的部分
TAG:中華刀劍 |